第321章 七國鼙鼓動地來

  第321章 七國鼙鼓動地來

  漢家天下,承平四十載,自六年拒匈奴、破南越後,再無傾國戰事。

  至於邊關那些小打小鬧,無論是皇帝,亦或者地方官員,都不會持特別緊張的態度去關注。

  沒有精銳騎兵,軍隊想打到草原上去比較困難,但守衛疆土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哪怕諸侯國當中國力排不上號的代國,在抵禦匈奴方面發揮得都相當出色。

  在文帝十七年,代國秋收時節遭受匈奴入關劫掠,損失不小,於是代王劉如意在次年組織軍隊,憤而出征,斬首敵人七千餘,打出了接近一比三的戰損比。

  雖然他們沒有碰上真正的匈奴精銳,但是也將依附於匈奴的兩個中型部族給打崩,帶回了不少牛羊和馬匹作為戰利品。

  而在南方,官府派兵清繳十萬大山中的「野人」和匪盜,這是常有的事。

  畢竟大漢商業開始復甦,郡縣想要收取足額的關稅,那就得保證自己治下的官道的安全,不會頻繁出現行商被搶這樣有害聲譽的事情。

  當然,地方官府調兵,多則兩三千,少的話甚至就只動用七八十人,連續幾場「大戰」下來,幾乎都是單方面的虐菜,完全無法達到戰役的標準。

  正是由於和平維持得太久,讓很多人忘記了戰爭那猙獰的模樣。

  因此荊、長沙、城陽等七國同時發生反叛,天下震動!

  長安,宮城內。

  劉啟面沉如水,案牘上散落著幾冊文書。

  「見過陛下。」晁錯剛被召來,語氣頗為小心,通過太子家令的那些年,他早已熟悉對方的脾氣。

  單單感受這殿內的氛圍,自己都知道陛下的情緒不好。

  劉啟拍案恨恨道:「那些逆賊,我就知道他們包藏著狼子野心,還才對劉濞老賊一個人動手,結果他們就全都不裝了。」

  哪怕沒有了賈誼相助,他在繼位之後,仍是按照原本的打算,開始推行削藩。

  實際上在針對荊國之前,劉啟就已經對好幾個小諸侯國下手,以各種理由將它們的爵位剝奪,或者將他們的封地進行大幅度的剝奪。

  當然,他根本沒有把那些小諸侯國放在眼裡。

  現實情況的確如此。

  那些小諸侯王收到長安傳來的旨意,一個個都被迫選擇接受,無論他們心底多麼絕望與無奈,都沒有選擇抗旨。

  畢竟人貴有自知之明。

  陛下勉強算給自己留了一份體面,可若是拒絕體面,那下場恐怕比監牢中的囚犯都要更加不如。

  而劉啟認為他的對手唯有荊國、長沙國這樣較為強大的諸侯國。

  於是拿幾個小諸侯國試手完,他就開始給劉濞找茬。

  在那些諸侯王們看來,完全是另一重意思。

  小諸侯國遭殃,他們尚且可以自欺欺人,覺得那幾位諸侯的確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可荊國受到指責,大部分的諸侯就坐不住了。

  陛下這是要溫水煮青蛙啊!

  他這才登基多久,就開始打算對荊王動手。

  再過幾年,那自己豈不是也要被廢為庶民了?

  一不做,二不休,他們索性反……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名頭,舉兵起事!

  這些諸侯並非臨時起意,大部分都進行了三個月到半年的戰爭準備,尤其是荊王劉濞,籌備此戰的時間更是超過了三年。

  他們驟然發難,打了地方上那些郡縣一個措手不及,不少重要的關隘和城鎮失守,天下處處皆燃起烽火。

  晁錯咬了咬牙,躬身說:「陛下,要不您就按照那些逆……諸侯的說法去做?」

  劉啟一愣,沒反應過來道:「什麼說法?」

  「以臣之性命,去換取時機。」晁錯毅然,語氣鏗鏘,「他們用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那陛下將我殺死,那些人自然就失去了繼續作亂的理由,為您贏來出整兵籌糧的時間。」

  現在大漢官方處於劣勢階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諸侯作亂,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資籌備方面,都未有任何準備。

  要知道大漢上一位叛亂的諸侯,那得追溯到入土成灰的魏王余去了。

  那樣久遠的記憶,根本沒幾個人會把它當做現實參考。

  從關中調取存糧,指派將領整頓兵馬,這都需要時間。

  恰恰大漢地方上節節敗退,這樣的局面讓不少人感到恐懼。

  他們甚至覺得在朝廷準備好一支精銳的部隊之前,那些叛亂者就會將關外全部擾亂。

  這樣的情況並非沒有可能發生。

  要知道從內因上來看,大漢並非三四十年以前那樣,老兵隨處能見,遇到戰事,輕輕鬆鬆可以徵召十萬可戰之軍。

  現在大漢要找有大量作戰經驗的士卒,只能去邊境地界找,總體人數可能都不會超過十萬。

  組建出一支精銳軍隊,其實沒有劉啟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而從外因來進行分析,那就是七國一同叛亂,不僅聲勢驚人,實際上破壞力同樣不菲。

  這叛亂的七國之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弱國。

  哪怕最為孱弱的膠東國,亦能徵發出兩萬青壯年來投入戰場。

  至於荊國、城陽國、長沙國投入戰場上的士卒加後勤的人數,共計超過了十五萬。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作亂的諸侯國是七個,卻不代表那些沒有作亂的那些諸侯國,心中就向著朝廷。

  畢竟政治立場不能以簡單的二極體思維去看。

  說到底,劉啟推動的削藩政策根本上是與所有諸侯的利益都相悖。

  他們沒有選擇造反,有的是顧忌著大漢軍隊的實力,有的是念及朝廷以前的恩澤,有的是想從中渾水摸魚謀求利益。

  可要讓他們死心塌地去支持劉啟平定叛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面上保持中立,私底下卻暗暗與那些反叛的諸侯國進行聯繫的諸侯王,並不在少數。

  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的,乃是齊王劉將閭。

  畢竟齊地起兵的城西王、膠西王、蓄川王、膠東王那幾位,全部是他的兄弟,要讓他去大義滅親,親手滅了這幾個兄弟……

  且不說他願不願意,現在的齊國也沒有這個實力。

  畢竟齊國作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執行地,齊國的實力能夠勝過從自己身上分出的某一個諸侯國,可要是兩個諸侯國合力,那齊國最多抗衡支撐,但現在是四個諸侯國一起反了。

  齊王懷疑自己出兵阻攔,那他根本活不到朝廷前來支援。

  通過種種原因來看,現在劉啟面臨的局勢是相當困難。

  恐怕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登基後還在進行小調整的階段,還沒正式開始大動作,居然就直接將火藥桶給點燃爆炸了。

  對於晁錯的提議,他在一瞬間有些意動。

  如果晁錯的命能換來退兵,哦不,只需換來一年的停戰,那劉啟覺得自己完全能夠借著機會,將這些起兵作亂的諸侯國全部收拾了。

  不過沉思片刻,他還是搖了搖頭說:「晁,朕還是不打算採取你的提議。」

  「為何?陛下您若是念及往日情誼,那完全不必。」晁錯振振有詞,他昂首說道,「天下蒼生和您的基業更加重要啊,我用一死來換得這些,難道不是值得的嗎?」

  劉啟有些感動,接著他嘆了口氣道:「若你的付出是值得的,那朕願意帶著你的寄託往前走下去。

  但朕縱然將您殺死,那些逆賊退兵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要知道從他們起兵的那一刻起,就徹底地站在了我們的對立面,不再剩下退路,如果沒能攻進長安將朕殺死,那麼死的就一定是他們。

  故而朕若殺了伱,那恐怕你只會是白白死去。

  朕不能做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

  相比歷史上的劉啟,現在的他面對七國之亂的時候,冷靜了不少。

  至少想通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自己接下來得派遣軍隊去平息這場動亂,而非靠著政治手段去試圖安撫那些逆賊。

  聽完這些分析,晁錯不再頭鐵地提出赴死,臉上浮現出一抹憂色。

  要知道決定直面死亡時,靠著一腔血勇可以硬頂過去,但劫後餘生,那反倒會讓人變得畏手畏腳起來。

  現在他見劉啟拒絕獻祭自己來換取停戰,才開始正式考慮如何解決接下來的問題。

  要知道晁錯原本是打算赴死,根本沒有想過如何從正面將那些諸侯王的叛亂平息。

  何況他在政治上有些天賦,對於軍事則是一竅不通,只有勉強看懂地圖的能力。

  晁錯端坐許久,苦惱地撓了撓頭,打破沉默道:「陛下,要不您還是考慮一下臣開始那個提議吧。」

  局面崩壞如此,自己根本看不出來破局的希望啊。

  有時候死了,一了百了,反倒心裡沒有那麼多的負擔,不像生者需要考慮那麼多的問題。

  劉啟搖了搖頭。

  他在冷靜之後,整個人身上的浮躁氣息一掃而空,他靜靜地將之前丟在地下的那些文書一一拾撿起來,仔細地翻閱。

  過了約莫兩刻鐘,劉啟抬起頭來說:「我有想法了。」

  「陛下請講。」晁錯眼睛一亮。

  劉啟深吸一口氣道:「我們接下來要做兩手準備。

  其一,我們得在關中、三河地區徵召軍隊,從長安派出將領去統率他們,與那些逆賊作戰。

  其二,則是要在那些逆賊的後方製造障礙,讓他們不能那麼輕鬆地推進。占領地盤。

  統軍的將領,朕的心中已經有了人選,沒有比周亞夫將軍更加合適的了。

  至於如何達成第二項目的,朕亦是有了打算,待會就下詔給那些未起兵叛逆的諸侯王,讓他們相助郡縣,去對抗那些逆賊。」

  他短時間內製定下來的計劃,已經有了基本的框架。

  現在那些逆賊聲勢浩大,但尚未擾亂大漢的核心,關中和三河地區,如今並沒有受到叛軍襲擾,朝廷對這塊區域擁有足夠的掌控力。

  這兩塊地方又恰好是大漢的兵源地和糧食產地,比叛亂諸侯國起勢的荊地和齊地,戰爭潛力更大。

  而主帥任命的問題上,大漢老一輩的名將,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皆去世多年。

  劉啟並非沒有考慮過讓曾經的大將軍出山,可淮陰侯已經退隱三十餘載,年過七十。

  他倒不是懷疑韓信的能力,只是老將軍的體力和身體狀況能否支撐得住,都屬於令人擔憂的事情。

  自己任名的主將周亞夫,的確是大漢這些年裡最出色的中生代將領。

  這些年裡,大漢只和匈奴發生過局部戰爭,但戰果最為出色的三場戰役里,除了劉如意指揮代軍反擊的那一次外,剩下兩場大勝,主帥都是周亞夫。

  周亞夫已經證明過了他的部分能力,至少十萬人以下的軍隊指揮,他並不遜色老一輩將領,尤其是在軍紀上,能夠與韓信相比擬。

  「籌備糧草,徵召士卒,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可陛下您計劃的第二點……那些諸侯他們會願意嗎?」晁錯有些猶豫地問道。

  劉啟計劃里的第一項,自己老老實實地照辦,並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何況帶兵打仗都交給周將軍去辦了。

  而讓他產生憂慮的,乃是第二項策略。

  要知道近些年裡,大部分的諸侯王對於朝廷的觀感都不算好。

  面對前途未明的選擇,那些人大概率會舉棋不定。

  劉啟眯了眯眼,擺手說道:「他們願不願意是一回事,而那些逆賊知道了這事,就會對後方心存顧忌。只要有一名諸侯王出兵了,那些逆賊就不會大舉壓上來進攻我們,這樣一來,我的計劃就算是實現了大半。」

  他這是驅虎吞狼之計!

  而且自己並不需要所有諸侯王都出兵進攻逆賊。

  那是必然不可能的事情,劉啟心裡也清楚。

  但只需要兩到三名諸侯王在地方上響應,就會極大地打擊逆賊的聲勢,讓那些逆賊心存顧忌。

  「陛下聖明,臣這就著手去辦。」晁錯在心中盤算一番,感到驚嘆,這樣的做法只要起效,的確能在戰爭初期贏來不少時間,大大增加己方的勝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