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阿兄,我給你講個「張子房千里

  第301章 阿兄,我給你講個「張子房千里走單騎,勇留侯五關斬六將」吧

  場面頓時安靜下來。

  劉盈神色略帶幾分懵逼,懷疑自己聽錯了什麼。

  若是這個世界的心情可以實時顯示,那麼現在他腦袋頂上一定是滿滿的問號。

  而一旁剛打算飲酒的陳洛默默把杯子放下。

  家人們,誰懂啊。

  自己曾經瞎編的故事,居然會在四年後變成迴旋鏢打回來吧。

  更讓他無奈的一點,乃是劉如意的發問非常真誠。

  畢竟大漢尚未正式修史,史官們的絕大部分記錄放置在守藏室之內,普通人難以接觸。

  故而想要了解秦朝至漢初這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情,主要靠親歷者口口相傳。

  那麼誰與這段時期的天命主角團交集最深,甚至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員?

  如果發起投票,陳洛必然會奪得前三,並且是榜首的有力競爭者。

  大澤鄉起義他提倡,巨鹿之戰他參與,霸王和兵仙皆是好友……

  真要編纂一本《秦末英雄演義》,那麼陳洛這個名字可以從開篇一路貫穿至結尾。

  這樣的人來給你講故事,你還要質疑真實性?

  哪怕史官記載和陽夏侯講的不同,那一定是史官查漏資料了!

  「這個……」劉盈臉色有些為難,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自己確實遭遇過秦兵追擊,不過那是他四五歲的時候,被母親帶著從沛縣逃跑,那些追擊的秦兵最多也就十來人,稱不上「萬軍叢中」吧。

  陳洛輕咳提醒道:「稟陛下,我為了教導殿下,讓他學習一些治國的策略,是編了幾則小故事,他可能有些弄混了。」

  「原來是這樣嘛。」劉盈緩過神來,不過他來了興致,接著問道,「不知是什麼故事,說來讓我聽聽。」

  劉如意興奮地搶話道:「我來說,我來說。」

  他最喜歡的兩則故事,「劉邦攜民渡江,項羽單騎救主」就是其中之一。

  見到代王如此興致,陳洛不好打斷,開始默默扶額,想著等下該怎麼圓場。

  「……卻說那霸王與秦兵廝殺,往來衝突,手持一柄墨麟戟,看得那秦將章邯只膽寒。他在心中暗道『不知這是誰的部將,居然如此勇猛』,但見一晃眼,霸王又將數名秦將斬翻在地,無人是他一合之敵……」

  陳洛給劉如意講了魔改版的秦末故事,根本目的是為了灌輸其中的治國理念,順便讓其了解百姓疾苦。

  不過這些有沒有成效,尚且看不出來,倒是他變成徹底的「項粉」和「楚吹」。

  甚至劉如意在十歲那年,還偷偷給項羽寫了一封親筆信,讓使者送去。

  要不是後來楚國大張旗鼓地派出一支使團送禮過來,陳洛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回事。

  不過相比歷史,這個世界線的項羽少了很多缺陷,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因此劉如意若真能學到項羽的優點,陳洛是不介意的。

  坐在上首位置的劉盈聽完這則故事後,第一反應是這都在扯些什麼?

  等他稍稍回過神來,品味一番後,又有了全新的見解。

  別的暫且不提,至少這則故事還挺好聽,戲劇性和氛圍感拉滿。

  從阿父攜民渡江,後有追兵開始,就營造出了危機的情景,再加「自己」失陷在亂軍之中,更是將危機進一步地提升。

  而項羽後面橫空殺出,整個故事的節奏便進入高潮。

  秦兵來擋,秦兵死。

  秦將欲阻,秦將亡。

  單槍匹馬在亂軍之中將「自己」救出,先別管合不合理,反正帥就完了。

  何況劉盈想起義父那健壯的模樣,覺得似乎真有可能。

  除了這篇小故事的主角之一是「自己」,有種莫名的尷尬感外,他挑不出任何情節上的毛病。

  而且這則故事核心表達了什麼?

  劉盈在朝堂上比不過那些老狐狸,但不代表他在政治上沒有任何敏感度。

  仔細想想,這篇故事頗有深意。

  首先,阿父攜民渡江,雖然劉盈心知肚明這不是老爹會幹的事,但無論如何,故事都在稱讚先帝之仁。

  其次,項羽單槍匹馬殺入秦軍大營,別管合不合理,重要的是他身上的精神,一曰勇,二曰義。

  最後,按照故事裡的說法,自己失陷秦營之中時,有流矢射來,結果被龍氣擊落,沒有受到傷害,更是隱隱確立了自己天子的權威。

  因此這不僅僅是篇優秀的故事,更是極好的宣傳材料啊!

  要知道絕大部分的百姓沒有閱讀正統史書的能力和時間,他們喜愛的是野史雜談,甚至越野越好,而這些故事獵奇和冒險感是一方面,戲劇性是另一方面。

  這篇故事完美契合了那兩點要求。

  因此劉盈看來,它的宣傳推廣可以起到在百姓心中宣傳提升皇室印象的效果。

  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那麼對待事情的態度也就存在差異。

  「劉邦攜民渡江,項羽單騎救主」這短短一篇小故事,在三個人的眼裡,完全是三個不同的樣子。

  在劉如意眼中,它單純是一則故事,但故事的人物和情節非常吸引他,恨不得親眼看見項羽於秦營中大戰一場。

  在陳洛眼中,它屬於一篇教材,和《帝范》這種由帝王正式編撰的指導書不同,更加注重「寓教於樂」和「潛移默化」的效果。

  而在劉盈眼中,它成了極好的宣傳範本,要知道先秦到如今,大部分書籍上記錄的故事,都是短小精悍的寓言,雖然有趣,可最多也就數百字,讓人根本看不過癮。

  至於長篇的史書,往往微言大義,想看到故事性足夠的紀傳體史書,還得等司馬遷先出生再說。

  因此陳洛瞎編的故事,反倒成了大漢「獨一檔」的存在。

  於是在腦海中構思一番的劉盈,神色頗為激動,連桌上的飯菜都不去動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劉如意所述說的故事中去。

  過了片刻,他繼續問道:「如意,可否還有類似的故事嗎?再講給為兄聽聽。」

  見劉盈喜歡自己所講的故事,劉如意同樣欣喜,就像是後世水群交流車牌時,遇見同好的那般模樣。

  要知道平日可沒有誰會來他討論這些,他妹妹劉茹每次聽到一半,就昏昏欲睡,而國相只負責講故事,要是自己多問幾嘴,那等故事結束就必須得做「閱讀理解」。

  沉吟片刻,劉如意抬起頭來說:「阿兄,那我來給你講一個『張子房千里走單騎,勇留侯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如何?

  這是全篇裡面,第二喜歡的故事了。」

  「好,好好。」被震撼到的劉盈木木地點頭應答。

  勇留侯五關斬六將……這是我印象里的那個留侯嗎?

  從大漢五年開始,留侯基本上就不怎麼在朝堂上出現,偶爾在盛大的儀式上出現,留給他人的印象亦是一副病懨懨的模樣。

  不過劉如意倒沒有這樣的印象。

  畢竟他和張良就只打過幾個照面,可能還沒有認出對方是誰。

  因此他在講故事的時候,津津有味地說道:「且說那魏王豹將韓王暗害,引得當時的韓相張子房悲憤指天,『此仇不報,乃負祖宗相韓之忠』。

  他念及天下豪傑,唯漢王與自己關係最佳,於是尋了匹赤色好馬,千里迢迢直往漢地而去……」

  在這個故事裡面,張良倒不是一味靠著蠻力莽過去,陳洛更是化用了春秋時伍子胥逃離楚國的經歷,讓張良用智謀過了把守最嚴密的武關。

  這個故事聽得劉盈是一愣一愣的。

  前面那則「項羽單騎救主」,他敢肯定是假的,畢竟自己是「親歷者」。

  但是這則「張子房千里走單騎」,好像確實有那麼一回事啊。

  在他印象里,不少長輩在宴會上都談及過這件事,說當年阿父受困漢地,范增病逝更是雪上加霜,所幸張良不遠萬里,走那荊棘叢生的狹窄小路前來投奔,這如同雪中送炭,讓當時的漢軍覺得有了希望。

  因此劉盈將信將疑,沒有像之前那麼肯定,說劉如意講的這則故事與現實不符。

  陳洛默默端起酒杯,自己上揚的嘴角根本壓不下去。

  自己的故事是編的太好了嘛?

  這則故事中前面那段「張子房千里走單騎」,確實摻雜了部分現實情況,但那真假大概五五開。

  畢竟張良前去漢地,可沒有像故事中那麼從容,趕路時更多的是提心弔膽。

  至於後面的「勇留侯五關斬六將」,就純純屬於是自己瞎編的內容了,但是單從「小說創作」上來講,反倒是讓故事裡的張良人物更加立體。

  不過他見到劉盈露出迷惑的神色,倒沒有直接說自己在純純扯淡。

  畢竟自己最開始就直接說明過,這些故事是編造出來的,用來教導劉如意。

  何況「張子房千里走單騎,勇留侯五關斬六將」中,自己給對方塑造的可是有勇有謀的形象,別人想被這麼夸都不成。

  這樣一來,他應該不會追究自己的責任吧。

  而劉盈聽著這些故事,心裡更加驚喜。

  無論真假,這則故事裡所言的價值觀都是符合需求,值得宣傳的。

  其一,張良家族三代相韓,發誓為韓王復仇,可謂之忠。

  其二,張良選擇明主投靠,不遠千里,歷經重重困難,也要去找自己的阿父,這又間接吹了一波劉邦。

  他端起酒杯爽快地一飲而盡,連續猛干兩次,甚至都沒有夾菜,這則故事就是最好的下酒物。

  劉盈慶幸自己一時興起來了代地,不然他無論是留在長安,還是回到沛縣,都不可能像今日這般開心。

  於是他深吸一口氣,望著劉如意問道:「如意,你可還有其他故事嗎?」

  畢竟從「劉邦攜民渡江,項羽單騎救主」再到「張子房千里走單騎,勇留侯五關斬六將」,這段時間裡是有大量留白。

  「當然有。」見到劉盈繼續想聽下去,劉如意越發確定自己是找到了同好,自然不會掖著藏著。

  在繼續往下講之前,他想了想說:「阿兄,你是想從頭開始聽,還是我挑精彩的部分講?」

  「哦?這其中有什麼說法。」劉盈好奇發問。

  劉如意滔滔不絕道:「從頭講呢,就是從『咸陽相爭天下亂,陳郡起兵豪傑舉』開始,一直往下說。

  如果挑重點講呢,那我就專門講大澤鄉起義、項羽出江東、眾諸侯伐秦、巨鹿戰王離、咸陽扶蘇焚、城樓縊黥布、項羽擒刺客這些故事。」

  「有趣。」劉盈自語一句,接著抬起頭來說,「若是如意有心思,就從頭講起吧,我都想聽聽。」

  「好嘞。」對於這個回答,劉如意興奮不已,若是旁人,他恐怕當即就要提議結為異姓兄弟。

  不過面前之人是劉盈,他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清了清嗓子,劉如意壓低聲音,強行裝出一副深沉感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武王伐紂,一統九州;周裂七國,相爭百年,併入於秦,及始皇帝駕崩沙丘,扶蘇與胡亥相爭,遂天下復亂……」

  代王宮這夜的燭火,直到天色微亮時方才熄滅。

  伶仃大醉的劉盈靠在案牘上,不知喃喃自語些什麼。

  ————

  在漢代,民間常常有「項與劉,共天下」的說法流傳,甚至《史記》中同樣有「漢室東南之安,無項不可」。

  若是從歷史事實來進行論證,有數次匡扶漢室功績的項氏,擔得起這樣的讚譽。

  可這是從結果來反推過程,顯然缺乏了一些說服力。

  據考證,它最早的流傳時間應當是在漢孝惠帝執政期間,這個時間段里,楚國國主項羽雖說是劉盈的義父,但兩人來往並不算密切,而且項羽亦無爭奪權勢的心思,那麼民間為何會產生「項與劉,共天下」的說法呢?

  而筆者敏銳地注意到《淮南子·齊俗》中有提到「聖人論世而立法,隨時而舉事,次者,以事喻理,書演義而教化萬民」,其中的「演義」,很可能是《秦末英雄演義》的最初版本。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秦末英雄演義》盛行之時,百姓讀到「項羽單騎救主」的情節,作出「項與劉,共天下」的感慨,不足為怪。——《拿著放大鏡學歷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