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膽小的張田

  劉白羽覺得種地這玩意,用嘴說是沒用的,還是要去田地里看看才是,張田見他身為老爺的結義兄弟,又是出名的大本事,不但毫無架子,到了之後喝了口水就要去田地里查看,心裡很是過意不去,說今天時候不早了,外面又在下雨點,還是歇息一天明日再去就是了。

  劉白羽看了時間,其實才下午二點多,這就算天候不早了?堅持要求還是去看看再說。張田無法,只好叫了長工頭和自己一起陪著劉白羽去地里看看。

  幾個人一出門就成了一次遊行。一群好奇的人遠遠得跟在他們身後,一路指指點點。在這樣的偏僻農村沒什麼娛樂活動,圍觀外人也是傳統的休閒方式,這一點連劉白羽尊貴的二老爺身份都壓制不住。

  理論上說,這十里八村都是張天宏的土地,但是實際上麼,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劉白羽發現居然有所謂的田皮,田骨的說法,所謂田皮就是土地的使用權,田骨就是土地的所有權,兩者交叉起來,讓土地所有制聽的人頭大無比.

  一般人大概以為,土地的所有權才是一切,要不怎麼都爭當地主呢?但是在明朝中後期,還真不是這麼一回事,你想想就知道了,假如土地的使用權可以達到幾百年,甚至近千年,而且地租固定在一個很低的水平呢?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吧!

  是的,土地的使用權和土地的所有權是先進的理念是沒錯的,但是在明朝中後期,卻成了一種逃稅的手段,尤其是江南新興的企業主,一般擁有幾百年的土地的使用權,成為所謂的「富裕佃戶」,掌握了土地的實際支配權,而名義上掌握土地的所有權的地主呢,不能干涉土地的經營管理,只能坐地收固定的地租而已,而隨著明朝後期的財政困難,土地的使用權附帶的各種雜稅越來越多,又不能把土地的使用權附帶的各種雜稅轉嫁給擁有幾百年的土地的使用權的「富裕佃戶」,造成了一方面「富裕佃戶」不用交稅,吃飽喝足,一方面因為地主交不起雜稅直接逃亡,國家收不上半點正稅的千古奇觀……

  當然,這裡是山東,不是江南,沒有啥「富裕佃戶」能這樣擠兌張天宏老爺,投獻土地的佃戶也不敢用固定地租這種坑爹伎倆坑人,要敢這樣,張老爺只要不收,那就是分分鐘被土匪,強盜,各路好漢洗劫一空,成為路倒的命了.不過要求常年保留土地的使用權,不被趕走,以及土地的經營權自主經營那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保留這兩樣,其實這所謂的獻出土地和繳納保護費也沒有什麼本質差別了.

  總而言之,理論上都是張天宏的土地,其實也不能全由張天宏做主,更別談什麼大農莊之類的大生產了,劉白羽想像中,自己擺平了張天宏就能推廣各種各樣的近代化農業生產,純粹是拍腦袋胡思亂想的結果……

  因為這樣,所以被張家直接支配的土地並不是連成一塊的,因為張天宏沒有學一些劣紳一樣,巧取豪奪,土地是他的太爺爺、爺爺、父親和他自己四代人逐步通過開墾、收買和放高利貸的方式獲得的,零零碎碎的分布在存在村子周圍七八個地方。有少到只有一畝幾分的菜地,也有幾十畝的小麥田――加在一起這一個村子裡張家直接支配的土地不少了,足足三百畝,實際上分開一看,轉過身沒幾步就出去了……

  「要是土地能連成片就好了。」劉白羽想,這樣零碎分割的土地怎麼搞得起農業現代化。他看了地里有氣無力的的作物,蹲在地頭翻看了很久的發黃泥土。

  問張田:「這裡施肥嗎?似乎肥力不足啊.」

  「有施肥,村裡的土地就這片地施肥最多了。」張田得意的說,完全把劉白羽說的這塊土地肥力不足的話忽略了,而事實上村裡的肥料主要是自家的糞坑,豬圈裡的廄肥,村民也就張田家人口多,養得起豬,種地自然也就「闊氣」了許多。

  「施豆餅嗎?」

  「豆餅是什麼?能吃嗎?」張田反問說.

  「能吃的……不過這個不是重點!就是大豆榨油後的東西了!」

  「豆油這種金貴東西,我們這裡哪有啊!」張田苦著臉說道.

  原來說了半天,本地沒有大豆榨油的習慣。榨油基本上是用不占好地的芝麻和菜籽。剩下的籽餅倒是也一般都用來餵豬,豬糞才用來肥田,劉白羽說的那種施肥辦法,本地是視為奢侈**的,要被人稱為敗家子的。

  「肥料不夠,相當不夠。」剛看完農技書籍的劉白羽做專家的搖頭模樣,你這地里肥料缺得也太厲害了,特別是缺氮肥。按照張田家精耕細作的勁頭,只要施肥按理說就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張田不知道什麼叫淡肥,莫非還有咸肥不成,但是地里缺肥料地力不足他是為此長久苦惱的,自然就回答說:

  「我也知道不夠,可是肥料難找啊,這裡離鄉鎮實在太偏僻了,全是種地的……」

  古代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農家肥聽起來很環保很綠色很小資,但是說的穿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極少,筆者查了一下數據,頓時嚇了一跳,1000斤人糞尿的氮素含量才相當於25斤的硫酸銨。尤其是張田這種純粹的農村,因為離鄉鎮比較遠,農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勞力和資金在收集肥料上面。

  對人口比較密集區域的郊區農民來說積肥的來源很多,最方便的就是從城市裡獲取市民的糞便和生活垃圾。但是這只是一小部分農民的幸福,純粹的農民這方面能獲得的肥料就很少了,當然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這些郊區農民算是半工半農,因為他們花在打零工的時間和獲得的酬勞方面基本相當,說是農民其實是比較勉強的了。

  劉白羽想起自己來之前,惡補的不需要化工就能得到的天然肥料,南方沿海有鳥糞石這種天然東西,還有傳說中的褐煤,不過對於山東來說,這些東西不比化肥更現實,都挺玄幻的.

  總得來說,張田家的土地基本問題是土壤肥力損失較多。過於精耕細作,施肥量有限,又沒有種植綠肥的習慣,造成土地持續性缺少氮肥造成的低產。劉白羽知道這在本地不算是個別現象,劉白羽走了一路的很少能發現莊稼長勢良好的土地,除去大的天災**之外,缺少肥料是個相當主要的原因。

  張田自己對此也很頭疼,但是這問題不容易解決。有機肥料這東西肥力低,用量大,要能就地取材才好。如果太遠了,農民花費的人力成本不合算還其次,就那個稀泥一樣的路,運進來也是很讓人頭疼的。

  劉白羽把各處的土地、作物看過之後心裡擬訂了一個方案。

  他向張田提出,今年的小麥面積減少一半。只在土壤肥情較好的田畝上播種,其他狀態不佳的田畝上,這一年統統改種蠶豆。

  種植豆科作物的目的是為了固氮。目前土地最需要的肥料就是氮肥。目前劉白羽沒能力立刻提供大量的氮肥,只能採用這個土方法來增加土壤肥力。

  收過蠶豆之後,他計劃再種植一季苜蓿作為綠肥。苜蓿可以收割幾茬,收下來的莖葉用作自己將來大規模騎兵馬匹作為飼料餘下的部分到春天翻耕直接壓到泥土腐爛里增加有機質。這樣一來,土壤的肥力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了,如果連續幾年就能讓土地變聲高產田。

  張田聽說這二老爺一來就要叫他拋荒一半土地種蠶豆這種零食,還要在冬季種什麼苜蓿草,不由得腦袋大搖特搖,說這樣豈不是少了一半的收成。地力再差,總能有些收穫。種了這許多的蠶豆給誰吃去?

  「你種出來的蠶豆,老爺我都要。」

  所謂的無公害豆類是位面商人系統迫切需求的農產品。無公害蠶豆則是達到了三十或者五十元一斤的超高價格。

  張田沉默不語。劉白羽又和他說:自己提供的小麥品種畝產翻倍是沒問題的,這些蠶豆不就是多出來的收益了麼,蠶豆的出路也不用擔心――自己無限量收購。銀子或者糙米換都是可以的,是個沒有風險的好事。

  張田只管皺著眉頭,木著臉就是不說一句話。劉白羽急了,有什麼問題和困難說啊,學徐庶進曹營是怎麼回事?大聲道:

  「二老爺說話你是懂得!我劉白羽什麼時候說話不算話了?我家大業大,穿金戴銀的,能看上你的這點家當?你好好的思量了一下,對你只好有好處沒有壞處!非要我和張大哥說一聲麼?你還是得這麼種!不過你的管事可不見得能繼續幹下去了!」

  這話收到了奇效。張田撲通一聲老老實實地跪下了,顫著聲音說道:

  「二老爺,我就是一個下人,給張家幹活的,這地是張家的,按理說要種什麼,甚至就是張老爺說什麼都不種,那也和小人無干,小人也不敢做奴大欺主的惡事,只是小人一家七口,要是糧食不夠,那是要餓死人的,還請二老爺恩典,恩典!」

  「那我先給你一半定錢,因為水旱天氣收成不足,就等到來年再還,這總滿意了吧!」劉白羽無奈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