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風雲的勇氣

  行善避惡之所以被稱為一般的、或特殊的義德的近似構成、或完整部分,因為二者都是為構成一個完整的義德行為所需要的。行善是義德的完成行動,好像是它的主要部分。避惡卻是一個比較不完善的行動,是義德的次要部分。

  --阿奎那

  --------

  --------

  風雲在古地球歷史博物館了解到阿奎那,對於這個人的真實生活,並沒有去追究。如果真的是聖人,風雲自己會很慚愧,如果不是聖人,風雲也不會否定他的話語,因為虛偽的人,說的話卻是真理。

  阿奎那論述正義就是正當秩序之意。

  正義又分為正當的行為和正當的德性。

  正當的德性為義德。

  義德的定義是:「義德是一種習性,使人藉以用恆常而永久的意志,使各得其所應得。」

  有人用更簡易的語言來說,義德是將屬於別人的給予別人。

  人的行為是因義德而成為正直的。

  阿奎那將義作為人的樞德(智德、義德、勇德和節德)之一。與其他樞德相比,義德是對他人的,是關係中的正義,所以,義德是公德。又因為公德勝於個人的私利,阿奎那將義德視為靈魂最高超的部分。

  義德在本質上是所有的德性,因為其他德性是尋求個人的善,而義德是尋求他人的善,或幫助他人成為善。

  阿奎那認為義德不是關於情的。因為義德是關於一個人與別人的關係,這關係的主宰不是情,而是客觀的公義。

  阿奎那對義德的描述是遵照亞里士多德的倫理系統,但是他將義德擴展為對天主和對鄰舍的愛,這愛就是整個人際秩序的共同根源。

  義德作為德性中的一種,是人性行為的內在原則(外在原則是法——永恆法、自然法、人定法與神法)。

  德性是人區別於其他受造物的特有屬性,又人是社會性的,或群體性的,義德就是一個更顯著的特徵。

  人的道德性與人的自由相關。

  一個自由的道德人的行為是發自理智和意志的行為。正當的理性和向善的意志共同構成人的倫理行為,即人性行為。

  阿奎那不僅講樞德,也講人的聖德,將聖德置於樞德之前,也就將聖德作為樞德的前提,這樣構成了基督徒的德性。只有擁有德性才會有德行。

  阿奎那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人生的最高目標是幸福,但這種幸福不是快樂、富裕、榮譽或任何肉體的感受。

  幸福存在於理智和道德相互一致的活動中。

  阿奎那進一步認為,滿足亞里士多德對幸福規定的是理智活動,而理智活動的最高形式是對上帝本質的沉思。

  從基督教信仰出發,阿奎那區分了自然德性和神學德性,擁有自然德性的人追求的是此世中的善與幸福,即對真理的追求和對欲望的掌控;

  而神學美德,即基督宗教中的三聖德「信」「望」「愛」則是超驗的,也是超越人之本性的,因此只有這種美德才能帶來彼世的、屬靈的幸福。

  阿奎那倫理學的核心是「自然律」,他認為自然律是人類道德準則的來源。

  中世紀經院哲學所說的自然律並不是現在人所理解的自然規律,也不完全指人的本性,例如自我保存、趨利避害等。阿奎那所說的自然律是憑藉理性的架構拾級而上的。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人總會趨向於一個最終的目的,一個至高的善,但這一過程總需要一個起點和最基本的前提。

  例如,人的理智之所以可以把握世界,是因為人會運用最基本的邏輯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阿奎那說的自然律就是實踐理性和道德判斷中的那些出發點和基本原則。其中,對於「善」的最基本定義就是讓人能夠成就自我的東西,而第一個最基本的實踐判斷就是「行善避惡」。

  自然律包含所有那些毋庸置疑的原則和判斷,並將之應用到特定的生活場景中,包括飲食、家庭、社會等。

  阿奎那認為人是普遍向善的,而自然律則引導人們去實踐倫理生活。

  阿奎那如果生活在今天,無疑會有望成為一位優秀的《人鬼契約》導師。

  天魔策說《人鬼契約》是人類抵禦天魔的武器。

  天魔策對風雲說:「你雖然勝了我,但未必能對抗整個天魔界,或者實話實說,按我的評估,以你現在的德行,遠遠不夠。

  「我在天魔界的實力,雖然不低,但比我高的,不知凡幾。

  「你的弱點,不是我擅長的方向,我輸在你的不屈不撓,你的韌性上。

  「你的懦弱,會成為你最致命的傷口,成為你死亡的門,你征服魔域,未得獎勵之先,就會淪為天魔的走狗,步入更無恥的人生,你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征服魔域,你需要直面心靈黑暗,德行缺失,彌補破口,方得始終。」

  風雲很感激天魔策這番告誡。

  或許一個愚昧的人在面對困境時才會清醒。

  如果在魔域自己都無法在進一步,那麼可能就是人生的終點了。

  魔域是自己的戰場,也可能是自己幸福的墳墓。

  風雲忽然間覺得,自己需要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