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高師傅的干燒魚

  看到高師傅要親自動手製作,楊振興立刻找了個便於觀察的位置,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對方的操作。

  高師傅洗完手,拿毛巾擦乾後,拿起提前清洗好的鯽魚,放在案板上,一邊改刀一邊說道:「干燒魚用什麼魚來做都可以,鯉魚、草魚的都行。

  雖然鯽魚的小刺多一些,但是比起別的魚,鯽魚味道更鮮,吃起來更有滋味。

  首先改十字花刀,然後用鹽、料酒和拍碎的蔥姜抓拌醃製一會。」

  在盆里醃好魚,一邊用另一塊毛巾擦著案板,高師傅繼續說道:「吃魚講究『冬吃頭、夏吃尾,一年四季吃划水』。

  冬天天氣冷,魚在水裡不怎麼活動,營養都會集中在頭部;夏天水熱,魚會比冬天更活躍,一直游水,尾巴一直活動,最好吃。

  至於一年四季吃划水,划水一般來說也是魚尾,但是在淮揚菜裡面划水表示的是魚鰭。」

  除此之外,高師傅還跟楊振興說了諸如『春鯽夏鯉秋鱖冬鯿』、『鰱子頭,鯉魚腰,青魚尾巴耍大刀』等烹飪諺語。

  讓楊振興對於做魚的選擇有了更多了解。

  別看這些諺語粗俗易懂,其實裡面都包含了養生的大智慧,讓人們更清楚的知道一條魚吃哪些地方更有營養更好吃。

  擦完案板,高師傅接著把其他配料都一一擺放整齊。

  「這裡需要用到的有帶皮肉、筍子、香菇和蔥姜蒜,剛才我跟你提到過川菜會把配料切成末狀,蘇菜會切片。

  我跟我師父研究過之後,發現取中比較合適,會把配料改成不骰子小一點的小丁,但又比末子大點。

  這樣做不光突出主料,在顯出配料的同時,還能讓主料和配料的味道融為一體。」

  說著,高師傅手起刀落,把所有配料全部改刀完成。

  作為廚師,高師傅家裡跟楊振興之前去自己師爺李躍華大師一樣,各種材料配置十分齊全。

  在鍋里倒了四分之一鍋的油,高師傅開始點火燒鍋。

  「第一步首先把魚煎一遍,第一個目的是讓魚定形狀,一會燒的時候魚肉不會散掉;其次鯽魚煎一下,等一會燒的時候可以把本身的鮮味全都逼出來。」

  等油鍋燒熱,高師傅伸手在鍋上面試了試溫度,接著把醃製好的鯽魚放進鍋里開始小火煎炸。

  「煎魚的時候要注意火候,咱們做干燒魚不是做鯽魚湯,不需要煎的太老,用炒勺提起魚頭,發現魚身子開始變硬了就可以出鍋。

  如果煎的火候過了,魚肉就會變硬,即使一會放湯里燒,最後成菜口感也不會變軟多少,那樣魚肉就老了。」

  楊振興一筆一划的埋頭在本子上記錄要點,同時還抬頭盯著高師傅的操作,一時間十分忙碌,都沒有開口說話提問的空閒。

  煎好魚,高師傅把剩下的油倒在一邊的小碗裡,等楊振興一會製作的時候再拿來使用。

  刷乾淨鍋以後,再次放在爐頭上,他準備炒制配料。

  「根據食材的成熟時間,咱們首先煸炒肉丁,可以使用新油,也可以用煎魚的油來炒,不過這樣的話一會需要多放料酒,因為油裡面會有很重的魚腥味。

  煸好肉丁,再放蔥段、薑片、蒜片、豆瓣醬,烹入料酒,炒出香味再放開水。」

  說到這裡,楊振興才提出了自己第一個問題。

  「高師傅,川菜和蘇菜做法裡面,按照您剛才講的,用的是高湯,您用水味道會不會不夠?」

  高師傅笑了笑,驕傲的回答道:「這裡就是我做這道菜最大的不同之處。

  我不用雞湯而用清水,為的是保持魚本身的鮮味,剛才咱們不是已經用油煎過鯽魚了嗎?放清水也能夠熬出美味的魚湯,比起雞湯來味道更好,也更純粹。」

  楊振興點了點頭,明白了為什麼高師傅會選擇用鯽魚來做這道菜。

  確實大家吃的是魚,如果用雞湯,湯的味道和魚吃起來難免會有些不對味,但是直接用清水熬鯽魚湯的話,那自然就不同了。

  魚肉配魚湯,這才是原汁原味。

  倒完水以後,高師傅把切好的冬筍丁和香菇丁也都加進去,再放入適量鹽調味。

  待旺火把湯底燒開,轉成文火,把煎好的鯽魚放進去,蓋上蓋子開始燒魚。

  「小火大概?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時間不要太長,當然根據配料的情況,還有鍋里水的多少,再靈活調整火候大小。

  如果鍋里的湯多了,那就多?一會兒,最後可以先出魚裝盤,讓鍋里的配料多燒一會,如果少了就立馬轉回大火,淋上明油後收汁。

  至於最後收尾的動作,跟川菜乾燒技法一樣,不勾芡,利用魚湯原本的膠質把湯燒粘稠。」

  等待的時間裡,高師傅開始跟楊振興講解自己對於廚師的理解。

  「這道干燒魚也好,還是製作其他菜也好,我之前在同春園工作,之所以能吸引許多領導和名人大師,就是因為我用心去做菜。

  做好一道菜,除了要保持本幫本菜的精華,更要去了解顧客的心理,根據顧客的口味隨時調節菜的做法。

  否則,就算你菜做的再好,你再是什麼大師名廚,顧客不買帳,你一點辦法都沒有。」

  高師傅的一席話,讓楊振興沉默了許久。

  這已經是他最近一段時間,第二次在老師傅們的嘴裡聽到這樣的道理了。

  第一次是前幾天在國賓館的時候,陽合初陽師傅跟楊振興解釋釣魚台菜創新的理念時跟他提到過。

  這兩位老師傅說的話,不由得讓楊振興想起了小時候看的一本老書上面的描寫。

  具體哪本書,楊振興早已經記不得了,但書上的內容說的是古代文學家,同樣是美食家的蘇東坡說過一句名言,叫做『食無定味,適口者珍』。

  在研究前人留下的成果同時,不滿足於這些成果,在日常的烹調實踐中,時時刻刻以客人的口味來調節烹調技術,做到『食客第一、顧客至上』。

  縱觀中餐整個發展歷史,這難道不就是貫穿始終的重點核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