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名臣歸心(上)

  「主公,昨日的工商集會,王徽和常俊也參加了。」張文蔚這個金陵府的府尹這段時間比尹世恆和嚴明還要忙碌。因為金陵已經被薛洋內定成了將來東南的首府,所以他除了下大力氣清除了境內的積弊頹政之外,更多的精力還要配合新政的推廣,幾乎是一個人當成了幾個人在用,一段時間沒見,整個人硬是瘦了一圈,嚇得薛洋見到他之後急忙給他拉住,要找大夫過來給他把脈。

  「文蔚,我把你從中原拉過來可不是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薛洋也不管自己的用詞到底恰不恰當,直接對著對方道:「政務處理不完,那就明天再說,你這樣傳出去還以為我苛待你呢。」

  「主公莫要擔心文蔚的身體,臣好得很。」張文蔚起身笑道:「文蔚承蒙主公看得起,從一無用之身一路擢拔為府尹刺史,授命大任,信任有加。文蔚無以為報,唯有竭盡全力,為主公分憂解難,才不負所托。」

  「好了,一會大夫過來,給你看看。」薛洋擺了擺手,對於自己從朱全忠那裡挖來的這位文臣也頗為自得,所以擺擺手示意對方坐在自己身邊,笑道:「說正事,王徽和常俊沒跟著郡主啟程去淮南嗎?」

  「沒有,孫揆跟過去了,說是沿途教導小皇子。」張文蔚笑道:「不過臣見這兩人對我淮南新政倒是理解頗深,主公不妨嘗試讓其留下來。如今江東各地陸續被拿下,我淮南歷來缺乏文臣主政地方,若是他們肯留下來,嚴先生也可以少操很多心思。」

  「此時我會留意。」薛洋點了點頭,和張文蔚交代了部分自己對於金陵城改建的設想,打算將城內的軍營、校場等軍用場地盡數遷到城外,同時打算將附屬的衛城等盡數拆除,同時仿照舒州樣式,在下關和西關等地,以碼頭港口為核心,修建新城區,疏導百姓在城外建立專門的商業區和工業作坊區,從而擴大金陵城的城市空間。

  薛洋只是將後世的一些理念帶過來,具體如何操作還要看他這位金陵父母官的安排。但是這番話卻讓張文蔚大感意外,對於薛洋這種連城建尚且能夠說的頭頭是道敬佩無比,急匆匆的就去帶人去進行前期籌備,連大夫都顧不得去看了。

  「也是該去看看這兩位了。」薛洋起身看著急匆匆而去的張文蔚,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想去看誰了?」楊若蘭在後面轉了過來,正好聽到他說這句話,頓時有些好奇的問道。陳瀟瀟陪著張沐雪回舒州祭祖去了,如今這金陵的節度使府中就剩她一人,有些無聊的她轉到前廳,卻見到薛洋這副模樣頓時噗嗤一笑。

  「去看看京城來的那幾位大官。」薛洋微微一笑道:「你去讓南嶽準備一下,明日在莫愁湖上,宴請王徽和常俊,把帖子送過去。」

  「好,那兩位可不比常人,算得上才華卓著而且還非常務實的大臣了,若是肯願意留下來,你也輕鬆不少。」楊若蘭微微一笑,隨即去準備。她是楊希古之女,對於政治比陳瀟瀟和張沐雪要敏感的多,只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聽出了對方的心思。

  不過這帖子送到客居在玄武湖附近驛館中的常俊和王徽手中的時候,兩人卻不自覺的相視一笑。在隨李稚妍來到金陵之後,淮南軍居然在長安附近將自己的家眷也接了過來,兩人就估計出對方的心思,更何況,李稚妍帶著李成在這裡住著也絲毫沒有要走的意思。

  二人第二天被陳南嶽的車駕送到玄武湖邊的時候,薛洋已經和楊若蘭在此等待了,幾人上了畫舫之後,開始沿湖遊覽,不時領略這金陵風光的同時也說著一些趣事,包括最近兩人在冷眼旁觀新政推廣之時遇到的一些疑惑,薛洋也不諱言,一一解答。當初淮南新政幾乎就是自己一手推行出來的,自然其中的關隘和缺點他都明白,所以也沒人比他更了解自己實施的新政問題哪裡,該如何改進了。

  「沒想到王爺如此深諳政務,常俊服氣。」常俊朝著薛洋拱手之後嘆息道:「如此新政環環相扣,卻能夠營造出百姓、世家豪門都能積極向上進取之態勢,王爺用心良苦。」

  「安撫民生也不見得就一定要百姓全都去種地,但是土地卻永遠都是最難解決的一個難題。」薛洋點了點頭,隨即有些感慨道:「兩位不知,當初在淮南首開新政的時候,牴觸可比如今大多了,逼得當時主理新政的尹世恆不得不大開殺戒才鎮住了世家大族反對的聲浪。那時候揚州各地可是血流成河,人頭滾滾,連帶著商貿往來都出現了停滯。」

  「但是王爺您堅持下來了,這比什麼謀略都要重要。」王徽感嘆道:「下官當初在長安,招募流民,收拾殘局,原本也有了幾分氣象,可現如今,只怕偌大的帝都長安都要成了廢墟了。」

  「可惜了京兆尹的一片苦心。」常俊也跟著長吁短嘆道:「王爺不在中樞不清楚,當初其實田令孜在京城的時候對於京兆尹的舉動還是頗為支持的,只不過他手下的神策軍卻無法管束,軍紀敗壞,成了禍亂長安的一大根源。和淮南軍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下官在金陵城內見到淮南軍將士走在大街上居然還有百姓上前打招呼,都感覺不可思議。」

  「如今淮南軍馬上就要拿下整個江東了,各地也是百廢待興,而關中只怕還要戰火重燃,不知兩位有何打算?可願意留在江東,為這一方百姓盡力?」見到兩人眉宇之間散發著一股愁苦,薛洋點了點頭,隨即開口道:「大道理我也不說,兩位都是學富五車,比我這等行伍之人要擅長的多。我薛洋能保證的就只有一點,為國為民之言,我願俯首傾聽,惟願這百年動亂早日結束,我等攜手一心,匡扶社稷,早日恢復昔日的大唐盛世。」

  薛洋說的是誠誠懇懇,沒有一絲架子,而且話雖然平淡,卻一言一語都打在了兩人的心坎上,甚至於那最後一句恢復大唐盛世的志向,更是讓常俊兩人一瞬間涕淚長流。這個時代的有志之士,不論是誰都是目睹國勢山河日下而痛心疾首,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想要挽救危局,卻終究是徒嘆奈何,感懷大勢已去,非人力所能挽回。而如今淮南和江東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卻又讓兩人心頭的熱血開始活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