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十二字箴言成真 半島成大隋鮮州

  【默唸三遍網址 請問記住了嗎?沒記住的話下章我再問一遍。最好幫我分享到Facebook哦】

  「王上,既如此,不妨讓臣先到城外隋軍軍寨中言明我國歸降之意,或可借的些糧食來,以解城中災民之急。」李在榮提議著。

  「如此最好!請在榮先生速去。城中已經有災民因飢餓而死了。」文在寅忙接口說道。

  「王上~」

  「嗯!在榮先生不必說了,那就先去城外隋軍軍營吧!但願隋軍大將們能接受本王之意。」

  淵蓋太作其實是知道的,沒有得到隋皇楊廣的諭旨,城外隋軍是很難做主放糧給對手的。誰敢私下做主,在未談判之前答應敵方的借糧之請?若是隋皇今後怪罪下來就是削職砍頭之罪。

  但事已至此,怎麼都要讓李在榮先生去試試看了。

  很快,一封同意淵蓋蘇文停戰請降的聖瑜隨快馬送去了丸都城。同時,城門大開,城頭之上高句麗守軍豎起了無數白旗。

  李在榮帶著跟班小廝打著白旗,縱馬去往十餘里外的隋軍軍營。

  而高句麗國都滿城皆掛白旗的消息也讓城外隋軍眾將頗覺意外。

  眾將之中,似乎只有14軍主將蘇定方對此結果早有預料,眾將皆驚而他獨笑,表情怪異。

  「蘇將軍,你恁是啥表情?難道汝能預知此事不成?」15軍主將楚能帶著齊郡口音問著蘇定方。

  「末將臨來此之前,陛下便私下對某言起,能突襲攻取高句麗國都城最好。若是不能攻取,則令某率部掃蕩其京畿周邊驅民入城,施以「荒其地,斷其糧,餓其兵,逼其降」十二字決用兵策略。如今態勢正可印證陛下之先見之明,某豈能不喜?呵呵!」

  「難怪我等到此,將軍便只讓我等襲擾周邊,不去攻城,原來此乃陛下之意。」

  魯明月如同恍然大悟一般,這次他可是將艦船上的鐵炮給搬來了百多門,原為攻取高句麗國都所用,卻未曾派上用場。原來攻城並非必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

  「將軍,遠處有數騎持白旗而來不知其意,是否放其入內?」一中軍校尉進帳報導。

  「呵呵!好快,這定是請降使者來此,帶使者進帳便是。」蘇定方笑著說道。

  「蘇將軍,這裡面會否有詐?僅從眼下看,高句麗並未出現極度糧荒啊!再者說,高句麗軍力尚存,尤其是北方防線並無退兵之跡象且在防禦中還占有地利之優。就這麼舉國投降了麼?」

  作為見識過高句麗國北部前線極強防禦力的楚能仍舊不敢相信高句麗國竟真的投降了。

  「呵呵!楚將軍看到的都是高句麗國表面的光鮮,其實其國力已經難以支撐了,特別是經我等十餘萬大軍在他京畿周邊這麼一鬧騰,原本是產糧的地區,如今田地盡皆撂荒了,可謂是吃了上頓便沒了下頓,如何能長久與我軍對峙?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早降也許還有些籌碼與陛下商談。看來高句麗國朝中還是有眼光長遠之臣。若楚將軍還有疑慮,不妨直接問請降來使。」

  「蘇將軍,高句麗國使者到了,現在帳外。」

  「請他入內。」

  片刻,李在榮一人步入大帳,以隋禮與眾將見過。

  「呵呵!原來是李在榮先生啊!兩軍對峙正待見個分曉,怎就突然降了?」蘇定方代表眾將問道。

  「各位將軍有所不知,去冬我國便存糧不多,今又遇上雨季水澇之災,以致春糧無收;而兩軍交戰與我國產糧之地,這又致我糧產區夏糧補種無望。我國陷入糧荒只是早遲之事。故為百姓生計,我王欲結束戰事早降上國。」

  「哦!就算欲降我朝,也該去往龍源城面見我朝陛下,來此何意呀?」蘇定方有些不解的問道。

  「將軍啊!在下此來一是先向諸位將軍通報此事,以免再起戰端,隨後在下便要北上去見隋皇陛下敬獻降表;二來便是向諸位將軍求借部分糧食,以緩解我城中百姓缺糧之困境,還望諸位將軍照撫我百姓一二。」

  「哦?欲向我軍借糧?」

  蘇定方聽明白了李在榮的來意後,看向在座眾將,特別是徵詢楚能和魯明月二將的意思。

  「你我雙方罷兵歇戰尚可,但要我軍現在就籌躇糧食與你,恐實難辦到,除非接到我朝陛下手諭方可。」蘇定方略一思量便拒絕道。

  楚、魯二將及帳中眾將也都點頭認可蘇定方的說法。

  「諸位將軍,本使前往龍源城來回不下20日,但我城中存糧僅夠一周,若諸位將軍不借糧與我,豈非坐視我城中百姓盡皆餓死?還望諸位將軍通融一二。」說完,李在榮起身對眾將深施一禮,起身時,雙眼包含淚光。

  「嗯~」見此情景,蘇定方不由再次和楚、魯二將交換眼色,就見二將略略點頭。

  「好吧!人命為大。我軍中可抽出5萬石軍糧送與貴國,以解百姓燃眉之急。但蘇某有一條件,還望先生應允。」

  「蘇將軍請講當面。」李在榮心中一喜忙問道。

  「條件很簡單,我三人無令行事,勢必擔負資敵之嫌,違令之罪。我這裡不要別的,只要先生回城將國王玉璽相抵即可。」

  「啊?」李在榮聞言一愣,轉瞬便道:「也罷!我國王上一心為民,只要能換得活命糧,一方玉璽押在你處也無妨。但需換得5萬石糧食方可。」

  「呵呵!區區5萬石而已,先生去了我陛下那裡,當取回我陛下同意我幾人借糧與你之諭旨,方能換回玉璽,切記!」

  「好!既已說定,本使便回返城中,令人取玉璽到貴處換糧,往諸位將軍莫失言。」

  「好!不過,蘇某提醒先生,在未見我朝陛下諭旨之前,汝京城中百姓不得出城復耕,城中軍馬更是不能出城,明白麼?」

  「本使明白,就此告辭。」

  李在榮見目的達到,蘇定方說出的條件也屬常理之中,便爽快的應了下來,隨即起身告辭。

  鴨綠水以北的龍源城外,楊二主力大軍中軍大帳中。

  因為酷暑的炎熱,楊二將自己的中軍帳擺在了樹林中。

  這天,楊二在帳中翻看著來自國內的消息,不時在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那神情如同在喝一杯冰鎮後的汽水般。

  「呵呵!沒想到這楊玄感的叛軍如此不經打,朕送給他的一座黎陽城也匆匆棄了。李子通、劉黑闥竟然會逃亡海上,霸占島嶼為生。李靖將軍,你也看看,說說看楊玄感會逃往何處苟且偷生?對了,諸位都來猜猜楊玄感的去向。」楊二將這封記錄剿滅黎陽楊玄感叛軍的邸報遞給了身邊的李靖並對帳中眾人說道。

  「陛下,楊玄感逃往何處末將並不關心,他乃是戳邇小丑無關緊要。倒是乘船出海逃在虎平島上的叛軍殘餘,需務必剿殺乾淨才是。」李靖看完邸報順手遞給了參軍范仕寅並說著自己的看法。

  「嗯!說的不錯,楊玄感再在翻不起浪花了,交給張恆追捕就是了。而虎平島看似就在遼東半島西南不遠處,叛軍一旦登島其實便可說陷入了囚籠之中了。待朕滅了高句麗之後,在令水師順手去虎平剿滅叛軍餘部。」

  「陛下,前日軍情處駐高句麗副千戶余雷來報,說是按照陛下教給蘇定方將軍的計策,不急於攻打高句麗國都長安城,而是轉向專門掃蕩其長安城周邊地區,說是遵循了陛下的「12字箴言」,只為破壞高句麗國百姓秋收,以此打擊削弱高句麗國戰爭潛力。看來陛下是要耗死高句麗國啊!」高級參軍范仕寅說道。

  「呵呵呵呵~」

  一席話,引得楊二等帳中眾人全都笑了起來。這種絕戶計也只有從來不走尋常路的當今陛下能夠想得出來,換做他人是根本想不到的。

  「呵呵!誰叫他高句麗國自詡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占呢?既然在戰場上朕拿你無法,那麼就讓你日子難過些吧!說到糧食,這不正是朕最大的優勢麼,看他沒糧吃了,那天時地利人和還幫不幫他。」楊二戲謔的調侃著,帳內優勢一陣歡笑不已。

  「陛下,臣在大寨之外碰到了高句麗國主派來的使者李在榮,臣是認得他的,便引其前來相見。」這時,余雷副千戶從帳外走了進來並報導。

  「余千戶,不是讓你在帳中多多休息麼,怎麼緩過勁來了?」楊二笑著對余雷說著。

  「陛下,其實臣乘坐萊州戰船而來,並不辛苦。陛下要見那李在榮麼?」余雷問道,他現在因為助蘇定方襲擊高句麗國都有功,被火線提拔了半級,成為軍情處千戶了。

  「又是此人,該不會是為朕與他的三月之賭而來的吧?宣他進帳~」

  片刻之後,一臉憔悴滄桑而又熟悉的李在榮出現在眾人面前。

  「在榮先生,此番前來可是為賭約之事?」寒暄之後,楊二直奔主題問道。

  「非也!本使只為代表吾主淵蓋太祚進獻降書而來。」

  「啊?」

  只一句話出口,便將帳內眾人全都鎮住了,有人甚至懷疑自己的耳朵是否聽錯。

  「獻降書?朕該不會聽錯了吧!」楊二輕聲問道,這其實也出乎他的意料的,畢竟正面龍源城之敵戰力頗為強悍,沒有任何跡象能得出不能戰的道理。

  「陛下,我主承認敗了,已令北方各處守軍出城納降,就連遠在丸都城的大將軍淵蓋蘇文部也概莫能外,一律獻城岀降等待貴軍接收。」李在榮更為祥盡的說完,這才讓帳中眾將相信。

  「呵呵!如此看來,你我之間的三月之賭,朕勝出了。」

  「是,陛下,我國完敗了。請陛下傳諭各部隋軍,接收我國城池和百姓吧!」李在榮無奈的說道。

  「還請在榮先生給朕講講那淵蓋太祚父子到底為何就願歸降與朕了呢?」

  「陛下,真要在下說麼?」

  「呵呵!朕要你說,也讓朕的將軍謀士們都明白明白。」

  「唉!陛下真是戰略高士,一招黑虎掏心之計,讓我都城長安亂了陣腳,民心軍心全失;再有便是不與我高句麗守軍交戰,再出釜底抽薪之計,只顧騷擾我京畿地區百姓,使得我國夏糧無法補種,秋糧何處去尋?我國軍民何以為戰?靜待時日便無糧為繼,不戰而亡矣!如此,我主不得不屈膝而降,為王室也為我高句麗國數百萬百姓生計。」

  「呵呵!朕雖調動百萬大軍伐高句麗,但屬於高高舉起又親親放下,只為以國威軍威迫降汝等。所用之計堂堂正正,皆是陽謀,你等不服,只怪習學我中國兵法戰策不精,或是不能靈活運用罷了。好!朕就接下汝王淵蓋太祚的降書。朕三月前就曾放言,要善待淵蓋太祚一門,此言仍舊有效。李靖將軍~」

  「末將在。」

  「通知伍天錫、羅成二將收取龍源城,再由汝為帥,領軍渡河南下,接管沿途城池百姓。此間一切便全由汝指揮,朕數日後便回涿郡專候汝接管高句麗國各處佳音。」

  「是,末將遵令。」李靖興奮異常的應道,帳中眾將也都歡呼雀躍起來。只有高句麗國使者李在榮暗暗留下傷感的眼淚,默默哭泣著。

  「陛下,在榮還有一言,請陛下務必答應。」

  「在榮先生有話請講,朕洗耳恭聽便是。」

  「陛下,如今我國內普遍缺糧,百姓嗷嗷待哺,請陛下大發善心,儘快運糧南下,以解我百姓無糧之苦,稍有遲疑,百姓盡皆餓斃。」

  「原來汝朝中如此缺糧,倒是朕沒想到的。既如此,范仕寅先生,朕便任命汝為押糧官,專一負責運糧南下,儘可能的挽救高句麗國百姓性命,不得有誤。」

  「是,陛下。臣決不辜負陛下之意,解高句麗國百姓與水火之中。」范仕寅起身應道。

  「高句麗?」楊二默念著,似有所想,隨後對帳中眾將道:「自今日起,去高句麗國號,改稱鮮州,傳諭淵蓋太祚父子一月之內到涿郡見朕。」

  自此,大隋東征高句麗之戰偃旗息鼓,以大隋全勝而終。

  高句麗國不復存在了,半島成了大隋一州,對鮮州的全面接收和教化進程也隨之鋪開。

  【章節開始的時候讓你默唸三遍還記得嗎?分享臉書可能有驚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