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化肥工業
吃了一頓飯,把家裡安頓好後,王洛跟楊教授他們和一些農大的學生就坐著火車一塊出發了。
火車上王洛他們十幾個人都在一個車廂里,所以除了吃吃喝喝,就是瞎扯淡。
「王洛啊,你咋去研究機械去了,以你的能力來我們農大幹農業多好啊,你天生就是幹這一塊的,看看你養的豬,看看你打算接下來的打算,再看看你弄的大棚蔬菜,還有高教授跑到南方打算搞的雜交水稻,你就是吃這碗飯的。
雖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報考了會計專業,非要去學什麼會計,學了就學了,報考也晚了,可伱的天賦不能浪費,還是安安心心的來我們農大,我們保證用心教你,憑你的能力絕對能出人頭地,機械壓根跟咱們不沾邊,你去學習就是浪費啊!」
楊教授當知道王洛竟然去學習機械去了,有點感到遺憾,趁機就打算讓王洛放棄這些,好好的在農業領域搞研究和學習。
「楊教授,我就是圖個好玩,趁著年輕多學點東西總是沒有壞處的,而且機械這玩意跟農業那是相輔相襯的,在我的想法裡,農業必須實現機械化才成,現在的方式太落後了,一般情況下都是牛拉犁,也就少部分地區採用的是拖拉機,割麥子也沒有收割機,全是人工,這怎麼能行啊,靠這個咱們老百姓怎麼能想吃啥就吃啥。
所以我學機械就是想研究一些機械設備啥的,爭取農業機械化,還要實現化肥的量產,學會了這些,我就可以研究一下這些東西了,你看,農業跟工業是息息相關的。」
「嗯,這個好,真要研究出來,那咱們全國的老百姓都能吃上白面饅頭了,那就去干吧,需要我們幫忙的儘管說,咱就是你的後盾,不管行與不行,咱們只要做了就成。」
楊教授聽了立刻拍手叫好。
王洛打算從老家回來就開始從事機械方面,尤其是化肥設備方面的研究工作。
氮肥、磷肥、鉀肥和複合肥等化肥的出現,不僅大大增加了單位面積的產出,還縮短了農作物的生產周期。過去需要通過休耕和輪作以培肥地力的生產模式得以改變。同樣一塊土地上能夠養活的人口數量大為增加。由此,歐洲人口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不過,化肥來到龍國卻要晚很多,尤其是現在龍國石油都缺乏,化肥那就更不用說了,稀缺的很。
上世紀三十年代,范老等民族企業家在金陵創建了華夏第一座化肥廠——永利硫酸錏廠,化肥工業開始起步,但直到1949年龍國成立之時,全國各地的農業生產仍然是以農家肥為主。
隨著各地土地改革和農村合作化運動的開展,對肥料的需求越來越多。龍國的農村先從大力積肥入手,施肥量年年增加,這也是從1949年到1958年全國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一時期,大約每畝施肥量多的達到1000公斤左右。不過,這些肥料基本上都是肥效不高的農家肥。
1957年到1958年冬天,全國轟轟烈烈掀起一場積肥運動,提出要「家肥出門、礦肥出土、山肥下山、水肥上岸」。農民們向水底要河泥、要塘泥肥,向地下要草炭肥、要礦肥,向牲畜要糞肥,在積肥造肥上有許多創造和發明。
如:皖省農民把他們進行熏土、掃塵灰、換灶換牆、撈螺螄的經驗總結為「熏、燒、挖、換、掃、漚、鏟、堆、拾、撈」十字訣。閩省連江縣組織漁民打撈了大量苔菜、海膽、細蛤、海土等數十種「海肥」。
王洛記得小時候,還有一些老人,每天起的很早,拿著個籃子,出來撿拾動物的糞便拿回家上地用,可謂一點東西都不浪費,這個習慣差不多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在化肥不夠用的情況下,一些地方的農民開始探索如何把傳統的農家肥和有限的化肥組合起來綜合施用,以達到最佳收益。1954年秋天,陝省醴泉縣烽火農業生產合作社的51畝多玉米地,平均畝產達到566斤多,其中有1畝多的豐產地畝產更是達到了1500斤多,這可不是59年的時候故意宣傳,這是實實在在的。
建國之前,這裡的每畝玉米地不過收三、四百斤。何以有了如此大的增幅?合作社主任王保京總結了一整套高產經驗,包括深耕蓄水、選用良種、合理密植、防蟲防風、人工授粉等,而對肥料的綜合施用以及相應的配套灌既措施也是其中之一。
他細緻地介紹了這套施肥經:除了每畝上圈糞8000斤、灰糞1500斤作為底肥,播種時上20斤硫酸銨。而在玉米生長過程中,還要施追肥4次:——當苗高一尺左右,每畝上舊牆土糞8000斤和硫酸銨16斤,溝灌第一次。
——當苗高三、四尺時,每畝再上20斤硫酸銨,溝灌第二次。
——玉米孕穗期間,又上10斤硫酸銨和20斤過磷酸鈣的混合肥料,溝灌第三次。
——玉米灌漿時,再上硫酸銨10斤,並且在根外噴過磷酸鈣溶液100斤,溝灌第四次。
工作做的特別細緻,可見當時咱們國家的一些人,已經走在了時代前列,開始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辦法,但這種辦法,好歸好,可只是個例,哪有那麼多的農家肥供他使用啊,最終還是要靠工業的大規模製造化學肥料來實現糧食增產才是根本。
要是化肥能供得上更多的農業生產所需該多好!這不僅是當時農民們的普遍心聲,也是化工人士的願望。
在王保京和村民們的玉米豐收的同時,這一年的9月26日,華夏近代化學工業奠基人之一、「侯氏制鹼法」創始人侯老在全國大會上發言說,農民增加生產最需要的是化學肥料。他建議國家在建設中相應地增設化學肥料工廠,如氮氣肥料工廠、磷酸肥料工廠等。
「為了加強工農聯盟,我們不單必須大量生產化學肥料,供給農民,並且必須大大減低製造成本,提高技術效能,廉價售給農民,使農民能夠普遍地使用。」侯老當時說到。
新龍國農業要養活更多人口的歷史使命,也要靠年輕的華夏化肥工業的助力。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大毛對龍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1957年,咱們從大毛引進的3套氮肥裝置之一的吉省化肥廠建成試生產。同時引進的蘭州和太原兩廠於1958年、1961年相繼投產。蘭州化肥廠產品為硝銨等,太原化肥廠產品為硝銨和尿素。
化肥工業最重要的部分是合成氨工業,其實不複雜:通過空氣得到氮氣,水裂解得到氫氣,氮氣和氫氣在高溫高壓和催化劑作用下得到合成氨,以合成氨作為核心原料,人類生產出含氮化肥,比如尿素。合成氨過程看似簡單,但需要設備與管路承受巨大的高溫高壓,要合金鋼無縫管生產為基礎的。你覺得隨便焊一下就能把特種鋼材焊接成一個整體?那你造的不是合成塔,哪天一道裂縫出現,那個大鐵疙瘩就爆炸了,所以要求非常嚴格,在沒有大型合成氨技術的情況下,只能採取土辦法。
在大力發展大中型化肥廠的同時,一個個小型土化肥廠也如星星之火在各地形成燎原之勢。1958年8月29日,國家發出關於肥料問題的指示,指出化學肥料在最近幾年內還不能滿足需要,各地除了積極努力增產化學肥料以外,都很注意發展土法製造的化肥。
這份指示還強調,農家積肥、造肥,還是最主要、最大量的肥源。人畜糞尿、綠肥、河泥、塘泥等等,都是有機肥料。化學肥料是無機肥料,中外的經驗都已經證明,必須與有機肥料混合施用,才能更好地發揮肥效,避免土壤惡化,因此,絕不要因為化肥特別是土化肥的增產,而放鬆了農家積肥造肥。
在化肥工業還沒有興起、化肥進口數量也相當有限的當時,為了儘快解決人們溫飽問題,造肥運動的確較好滿足了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對肥料的需求。現在,化肥工業到了全面發力的時候了。
1957年,連市化工廠的技術人員用石灰窯氣和氨反應造出碳酸氫銨。侯老迅速前往考察,並提出以碳化法製取碳酸氫銨的技術路線:以無煙煤為原料,先製造半水煤氣,把氮、氫和二氧化碳混合氣進入碳化塔,再此二氧化碳與濃度為17%左右的氨水反應,生成碳酸氫銨結晶。
兩年後,1959年11月,當時的化工部在旅大召開了一次小型合成氨廠現場會議。來自全國各省市的200多位會議代表,在參觀大連化工廠建設的一個簡陋的小型合成氨廠後,卻一致認為這個廠是成功的、有前途的,小型合成氨廠既好建又好用。
這時已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的侯老,是推動各地大建小型合成氨廠的關鍵人物。在這次會上他說,普遍推廣以後小型合成氨廠可以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氮肥,支援農業生產。如果在最近期間全國每個縣建設一座,生產的氮肥便夠肥幾億畝土地,對於提前實現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有巨大作用。
當年年末,皖省就決定興建第一批20個年產800噸的合成氨廠。省里和各個專區都成立了「化肥廠建設指揮部」,負責人親自掛帥,在全省範圍內迅速掀起了大建化肥「小洋群」高潮,不到半年就建成了11個。
隨著全國大辦農業、大辦糧食方針的深入貫徹,化肥成為工業支援農業的重要產品之一,全國化工生產戰線掀起一場為糧備「糧」、增產化肥支援農業的運動。
1962年,蘇省丹陽化肥廠首先試驗成功了用侯老提出的新流程生產碳酸氫銨,為各地辦好小氮肥廠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根據丹陽化肥廠的經驗,建設一個年產五千噸合成氨的小化肥廠,一般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投資七百萬元,比按老流程建廠投資節省一半左右。這種新型化肥廠投入生產後,動力、原料的消耗,也比老流程低得多。
這一年,國產化第一套年產2.5萬噸合成氨裝置在魔都吳涇化工廠投產,此後又經技術改造,最終達到年產12萬噸,這是化肥工業的旗艦。
從1958年到1962年的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共新建了7個大型氮肥廠。除了魔都吳涇化工廠,其它則分布在廣省、皖省、豫省、冀省等地,都是我國著名的糧食、棉花和經濟作物的主產區,距離電源和原料基地也比較近。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同時建設7個大型氮肥廠,在新華夏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這一時期,化肥工業「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進一步貫徹落實,大、小化肥廠齊頭並進。到了1964年,全國已有11個省市的農村用上了一種新型的銨態氮肥——碳酸氫銨。這是14個年產2000噸合成氨的小型氮肥廠生產的,農民們稱它是經濟實惠的「增產粉」「豐收肥」。
這些小化肥廠採用符合國情的獨創的生產工藝流程,所用成套設備都是自行設計、製造,就地生產、就地供應附近農村,運費和周轉環節少,產量占全國氮肥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從此,小化肥廠遍地開花,龍國也從此成為唯一大量生產碳酸氫銨肥料的國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引進大化肥生產線之前,這些小化肥廠就是滿足農業用肥需求的主力軍。
王洛現在的任務是結合當前前輩們的經驗教訓,爭取獨立自主的設計出龍國的大型肥料生產線,以便在未來的國家農業布局中,節約外匯,使國家更早的擺脫外匯依賴,並提前結束糧食不足的狀況。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王洛從去年來京的鄉親們那邊已經見識到了農業對於一個國家基礎發展是有多麼的重要了,所以想改變這一現象。
當然了,金手指也不能忘記,等有時間了再去小本子或者棒子看一看,如果能找到他們的化肥生產設備啥的,他也不會放棄,直接想辦法搬回家來也不是不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