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表里如一(上)
意見歸意見,但李勝利對於中醫師的看法,也是有其見解的。
大批量、工業化的造就中醫師,在中醫行內,也不算什麼難事,甚至比西醫要簡單的多。
一套醫宗金鑒背完,大致的脈診入門,用不了四年時間,就能培養出能診脈看病的中醫師。
但這種中醫師會不會治病,就不怎麼好說了,運氣好碰上的都是醫書里的病症,或是只拿會的東西來看病,其他的一概不接,隨著經驗的增加,也能混成名醫的。
但這裡面也是要付出代價的,會的也就那麼多,患者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就只能用病痛來形容,而這些代價,這類中醫師怕是很難自知的。
但不自知並不意味著沒有付出代價,只是付出者跟肇事者都不清楚罷了。
「中醫藥需要慢慢的歸於科學,這是報紙上說的,報紙我帶來了,這上面的觀點雖說居心不良,但未必不是個說辭。
科學跟中醫,總有不搭噶的地界,在我們內部,要說的不是科學,而是嚴謹。
醫患乃一方託付生死、一方傾盡所學的關係,早前人命如草芥,一個醫師坐診,一年誤診幾個,害上幾條性命,無非不要診金或是賠上倆錢就能完事。
但現在不同了,以人為本是基礎,中醫既然是救命之學,就不能因為自身所學不夠,導致患者誤診。
以前的中醫,主要還是為了飯轍,以後的中醫,就是要以救死扶傷為己任了。
這個前提之下,只要條件足夠,對中醫師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半吊子的醫師,雖說也能治病,但也會害命。
這是立場、覺悟跟出發點的問題,講的不是難易與否。
赤腳醫生的報導,諸位大概已經看過了,沒看過的,連著這裡的報紙一塊再瞧瞧。
以後,學中醫的,不夠格就是赤腳醫生,夠格之後,才能稱為中醫師的。
門檻我們自己要提高,要求我們自己要增加,為什麼要返本歸源,就是為了量化我們自己用的!
中醫無法被量化,那也是詭辯之說,中醫典籍之中有理論,藥方之上有劑量,怎麼可能無法被量化。
不能被量化,只是修飾的說法,經驗醫學說的也不錯,沒有量化的前提下,能治什麼病,救治過多少患者,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標準。
但這是不對的,中醫雖說無需科學化,但必須規範化,涉及病患的生死,嚴謹性也是必須要具備的。」
標準就是李勝利看來需要改變一下的,返本歸源,簡化理論的過程之中,用藥就有了理論參照,釐清藥性之後,就有了劑量參照。
一個方子,外人看不明白,內行人是看的明白的,藥劑的劑量因何而用,是需要有醫理支撐的,走量化之路,走理論支撐實踐之路,也是中醫所必須做出的改變。
此藥不成就換別的方子,籠統的去治病,隨著科技、生活的發展,稍有錯失,這在以後就算是醫療事故了。
中醫備受詬病的原因也在這裡,深究一下,醫理不清,才是根本。
就跟傷寒、溫病之分一樣,同樣的病症,醫理是大不相同的,一種病百種藥,不是不成,但需要有站得住的醫理做支撐,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典籍記載,更不能有相悖而行的說法。
方劑之中,大劑量使用有毒的藥材附子、半夏,也不是火神派所獨有,但真正能用起來的,也就火神派了,這其實也是醫理、藥理不明的癥結所在。
本草正義之中說,附子乃辛溫大藥,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乃斬關奪將之大藥。
而現實用藥之中,遇上需用附子、半夏之類的方子,多半的中醫師都要斟酌一下,不是減少用量,就是多用甘草之類。
原因無他,藥材有毒,萬一失誤就要人命,切身利益相關,醫理、藥性不明的前提下,自然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
再比如李勝利在麻杏石甘湯進延之中超量使用的石膏,正常方劑的石膏用量,差不多七八錢就算放膽施為,超量用藥了。
原因也差不多的樣子,緣石膏藥性猛烈足以傷人,這還是煅石膏,用生石膏則藥性更甚。
而麻杏石甘湯進延之中的生石膏用量,則是用了張錫純的法子,外感實熱轉證生石膏一兩左右,若實熱熾盛則根據病症增至四五兩或七八兩。
醫理就是微寒難滅寒溫燎原之熱,一旦拿出來說道一下,還是各有各的道理,用與不用、能不能用都說的清楚。
細至方劑,李勝利也不會拿出來說話,那是辨不清的道理,大略說下也就夠了,無非提高中醫師的理論基礎而已。
李勝利的說辭,在屋裡眾人看來,用比較時髦的話來說,還是比較理想化的。
事是這麼個事,但做不成,按照這種說法,屋裡這些名醫名家,起碼要刷一半下去做赤腳醫生的。
真按照這個路子培養中醫師,自小入學三十歲畢業,也算是厲害了,二十多歲能出師,那就是天才無疑了,正常人四十能不能出師還是個問題呢。
返本歸源學醫理,辨藥性,再選與己相合的領域,開始攻讀醫書,這一大套下來,還能過關的,醫師必然是頂好的醫師,出師即名醫也說不定。
但人才的培養成本可就太高了,不談錢糧的花費,單是一個時間成本,誰家的大人忍心讓孩子上半輩子學呢?哪家單位又敢開這樣無底洞一般的醫專呢?
「許多事還是要腳踏實地的。」
看著場內起身的老者,這話本該說好高騖遠才對的,人家這是給留了面子。
「這事我們是贊成的,就是不知上面怎麼說,部里跟司里能同意嗎?」
這就是軟釘子了,如此巨量的教育成本付出,部里跟司里肯定是不敢點頭。
辦專科學校,學期至少數以十年計,正經來算,差不多得二十年,這跟正常的受教育不同,這樣的學校,誰會批覆?
「部里、司里如果贊成,我們自然是沒問題的,大傢伙說是不是?」
「這說法我也支持,只要部里、司里點頭,我這邊是沒問題的。」
聽了白肅山跟郭士槐的助攻,李勝利一笑,部里、司里在他這是沒話語權的,現在雖說有,入夏之後就沒有了。
部里、司里不會成為中醫的障礙,但在座這批人卻可以。
「諸位,沒感覺到世道已經與以往大有不同了嗎?
中醫司、中醫研究院、四大中醫院、各地的中醫院以及城鄉的聯合診所。
如今又多了紮根鄉土的赤腳醫生。
以往的中醫傳承,是為了治病救人但也是為了飯轍,現在也是治病救人但多了理論研究。
一門一派的傳承,漸漸也要歸於中醫大傳承這個本體的。
不然部里、司里怎麼統一管理?
中醫以後的路,要麼歸於大傳承,再由大傳承開出新枝,要麼就要被取締。
醫死了人,你總不能拿著你們門派的典籍,跟司里、部里以及派出所,說前輩古人都是按照這個來的,醫死人無罪吧?
有些話,其實不太好說,但現在麼,也不得不說。
試問這是誰家之天下?」
老白跟老郭的助攻,對李勝利來說作用不大,司里部里在這事上說了不算。
中醫的變法,要從這些各地名老中醫的思想改變開始,中醫藥的量化,理論是關鍵。
有了共同認可的理論,以後再歸為各派,有些東西重拾,有些東西摒棄,也是必須要走的路子。
中醫之前的基礎,與現在的大環境不符,傳承即教育,環境的改變,中醫的傳承也必須隨之而改變。
以前不要求通全科,以後也不會硬性要求通全科,但通全科的天才還是要培養的,這也是發展的需要。
以前判斷是否能行醫,就看是否能治病,現在有了西醫做參照,中醫也該正規一些的。
看通一本醫書就治病,也不是不成,這是要根據條件來的,現在各地缺醫少藥,這樣的人還是很受歡迎的。
以後可就不成了,有系統的教育都會出現誤診,沒有系統的教育,必然也會誤診,但這兩者的性質不同,前者叫做工作失誤,後者就叫醫療事故了。
因為你沒有學過,就操切的上手,致使誤診,這就是醫療事故,這也是出發點的問題。
失誤可以被接受,明知故犯就不那麼好被接受了。
將傳承變為正規教育這種說辭,其實是最有道理的,但在教育成本上也確實不太具備可行性。
就培養中醫師而言,李勝利的說法無疑是最好的,但這茬只能用成果來說話。
未來十多年,正好開一個中醫精研班,就從上午還在院裡瘋玩的孩子開始。
李勝利估摸著,這些孩子,不管資質如何,應該都能成才的,因為他們跟別人不同,家裡有長輩在這,不能被輕易的放棄。
對於不聽話的孩子,中醫傳承上有的是招對付,按照老話說就是有教無類,學不好,那就是腦子還沒被打通透。
這樣的變相精英教育,雖說與大環境不符,李勝利之前也不想去做,但事情趕到了眼前,做不做的選擇就擺在那,不做就是白瞎了這些孩子的充沛精力不是?
見李勝利對著窗外的孩子,露出了不怎麼善良的笑容,差不多跟他心意相通的柳爺,就起身說道:
「成與不成試過再說,我看諸位帶來的孩子都是聰明伶俐的,集各派醫家之力,當能教出一批醫界的扛鼎人物。
只是,咱們醜話說在前面,諸位可都是爺爺輩的了,孩子不能太過驕縱,學習不得力,打打罵罵也是免不了的。
孩子已經來了,就沒有退出的必要了,以後有什麼錯失之處,諸位海涵吧……」
柳爺這話雖說不是很客氣,但也深得人心,外面的孩子,最大的不過十七八,如果能得各派名家教導,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在座的,雖說有膩歪打孩子的,但大勢如此,為了將來的大好前程,讓這些孩子吃一些苦頭,也是應該的。
李勝利的說法沒有得到一致的贊同,柳爺的說辭卻得到了,看著一臉笑吟吟的眾人。
李勝利這邊也笑的開懷,有了兒孫們督促,這些人不出死力也不成了。
變相的精英教育,雖說不可取,但中醫大傳承如此,不做這樣的精英教育就不出人才,這也是非選不可的教育模式。
「柳爺這個說法好,如果有可能,我會讓諸位親眼看著後輩成才的。
諸位家裡如果還有適齡的孩子,盡可以打個電話、發個電報叫來,一個是教,一群也是教。
之後,我還會請專門的教務來督促他們學習,這點諸位要有心理準備。
醫途一路,哪有什麼捷徑,最初的死記硬背,這些個孩子,怕是要吃點苦頭了。
史老,這總教務一職,我看就由您老來兼著?」
看著笑的燦爛的李勝利,算是世事通透的史老,帶著苦笑回看了一眼還在樂呵的各地醫家們,這茬口他們也是莽撞了。
中醫授徒,當然可以有教無類,但也是有前提的,武行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說,醫脈傳承也是如此的,體罰只是初級的手段。
真到了高深的醫家手裡,給些許不聽話的孩子,餵點藥櫃裡的草藥,那滋味可比體罰酸爽的多。
別以為這是毒招,僅是讓這些孩子熟悉藥性而已,這些個各地的名醫,怕是忘了自家學藝的時候,吃的那些苦楚了。
李勝利給畫的大餅雖好,可這些孩子將來要面對的就是人間煉獄了,這就是有教無類的壞處了。
「諸位,既然老朽做了總教務,諸位還是要跟老朽簽字畫押的。
早前醫家學徒要簽身契的,新社會咱們也不能弄這個,但一個任打任罵的字據還是要簽一下的。
簽了,老朽將來自然交給伱們一個基礎紮實的傳人……」
所謂趁熱打鐵不過如此了,借著熱乎勁兒,史老就讓眾醫家為兒孫們簽了賣身契,之後,學成了就是眾人的收穫,學不成,就是史老的責任了。
「你這人,總是要把我頂在前面……」
返本歸源,也不是一天能說完的,既然史老接去話語權,李勝利這邊也樂得清閒,無非大概的東西,他也交待完了。
簽完了字據,史老臨走時說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李勝利報以微笑就算了事。
教孩子這茬也不著急,等進了窪里或是山上,人跑不掉了才會開始課程,如今就是讓他們慢慢手抄醫書,熟悉一些學業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