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第201章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如此,國亦如此。

  在魏國力量日益強大,吞併之心漸顯的情況下,蜀國除了經濟形勢每況愈下,難以滿足軍需外, 朝政更是腐朽不堪,沒有多少主見和大志的劉禪,偏還就寵信了一個極度專權的陰險小人——宦官黃皓,破屋偏遇頂頭風,這麼一來,蜀國真就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了。

  一心為國的姜維上書後主, 「黃皓奸巧專瓷, 將敗國家, 請殺之。」

  若後主英明,蜀國或許還有一次重振朝綱,聚攏人心,鼓舞士氣的機會,但機遇又一次喪失。

  無可奈何的姜維情知不妙,自求沓中屯田,以避內逼。

  或許,姜維想效魏國屯田,從經濟上再作打算。

  姜維清楚的是屯田在魏國已實行了三四十年,經濟上早把蜀國撂遠了;不清楚的是老天爺給他,給蜀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公元二百六十三年春,姜維上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窺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萬分危急關頭,後主竟然聽信黃皓求神問卜, 預言魏國不會攻入, 機會再一次喪失。

  即至八月發兵時,鄧艾兵向駱谷,蔣舒開城降敵,陽安關失守,姜維只得一路退至劍閣。

  姜維堅守劍閣,鍾會軟硬兼施皆奈何不得。

  驚悉綿竹失守,姜維恐腹背受敵,遂引兵西退。

  此時的成都,雖然魏軍兵入平川,但時蜀漢主力尚存,周邊要隘一個未丟,半壁江山尚在,在內軍心士氣均可一戰,在外東吳援軍指日可待。

  卻是後主詔令姜維及全軍將士就地投降,這是連鍾會、鄧艾也未曾料到的。

  蜀「將士咸怒,拔刀斫石」,作為忠臣,姜維的唯一選擇,只能是聽命投降。

  見姜維降,鍾會傲慢地問:「來何遲也?」

  姜維正色流涕曰:「今日見此為速矣!」

  姜維是流涕嗎?不,他是在流血,一個末路將軍悲涼的血。

  鍾會哪裡知道,讓姜維投降的,除了君命,還有他心中興復漢室的「遠志」,為此,哪怕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姜維先是與鍾會交好,利用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密告鄧艾謀反。

  鄧艾敗,鍾會獨統大軍,姜維進一步鼓動鍾會叛亂,慫恿他誅殺被扣魏將,而後俟機殺掉鍾會,絕地反擊,恢復蜀漢。

  姜維密書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鍾會遲疑間消息泄露,魏將胡淵引兵殺出,雙方於宮城內激戰,姜維、鍾會皆戰死。

  人算不如天算。

  但姜維無愧英雄的稱號,儘管這是一個悲劇的英雄。

  生活在那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姜維一生都在胸懷遠志進行抗爭,和時代、和命運、和處境抗爭。

  為此,他捨棄了很多,也背負了很多。

  千百年來,他被讚揚,被同情,被非議。

  悲劇的結局,悲壯的性格,悲愴的抗爭,悲情的命運,使他像那個風雷激盪的時代一樣變幻莫測,也使他讓不同時代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不管怎樣,他的人格風範和個人魅力,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所敬仰。

  諸葛亮之譽姜維,人人皆知,時人鍾會、卻正之論,或更為公允。

  鍾會對這位多年的宿敵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卻正云:「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王鳴盛:「姜維志在復蜀,不成被殺,其赤心則千載如生。維之於蜀,猶張世傑、陸秀夫之於宋耳。」

  蜀敗於魏,宋亡於元。

  宋亡,沒人將責任過失記到張世傑、陸秀夫帳上,論蜀亡之原因,卻對姜維多有微詞,此中,猶以孫盛之言為過,「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廢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

  陳壽說姜維,語亦偏頗,「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命。老子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之所以說姜維是一個悲劇英雄,就在於他人生之路充滿悲情,生前遭逢亂世,雖有遠志,卻是左右掣肘,大功難成。

  在外魏國虎視眈眈,伐則國力不濟,守則無異待斃;在內後主暗弱,宦皓擅權,打虎不成,幾難自保。

  是進不得,退不得,守亦不得,姜維之悲情,讓人不禁想起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生前飽受排擠,死後頻遭非議,姜維悲情之深,真讓人「愴然而涕下」。

  悲劇歸悲劇,悲情歸悲情,作為英雄,姜維不僅為後人所理解,更為後人所景仰。

  著名史學家胡三省言道:「維之智足以玩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

  蔡東潘說:「姜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

  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況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於維無尤也。

  劍閣守險,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於維亦無尤也。

  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面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於維更無尤也;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復,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天不祚蜀,何維之足尤乎?」

  在坐亦亡,伐以亡的現實面前,作為英雄,姜維的唯一選擇,只能是「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就算結局是悲劇,也要拚死一搏,選擇英雄的悲劇。

  悲劇的命運,悲情的人生,這就是姜維,這位飽受爭議,彪炳千秋的英雄生命的寫真。

  …………

  魏營中。

  鄧艾看到姜維的盤點視頻,心裡不禁感概。

  「姜維,的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對手。」

  雖然姜維是他的對手,但姜維的這種精神,讓鄧艾不免感到莫名的感動。

  要知道,姜維跟隨諸葛亮征戰沙場的時候,鄧艾還在田間地頭指揮農民幹活,他直到五十多歲才有機會征戰沙場。

  大器晚成的鄧艾也容易理解姜維這種想要為國爭光的情懷。

  …………

  盤點華夏十大悲情人物。

  姜維的盤點到此結束。

  馬上將帶來下一位悲情人物,敬請期待。

  …………

  「下一位悲情人物?」

  「會是誰?」

  無數人期待。

  這種悲情人物的故事更容易打動人。

  隨後,蒼穹之上的投影再度變化。

  盤點華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李廣。

  所屬朝代——大漢。

  …………

  「李廣?」

  漢武帝看到這裡,被這個名字給驚醒了。

  「有意思!」

  「朕倒要看看李將軍將來會經歷什麼事情。」

  …………

  「李廣?」

  「飛將軍李廣?」

  「李廣的確是個悲情人物。」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可不是瞎說的。」

  …………

  說到李廣,可能沒人會陌生。

  因為他可是漢武帝的手下。

  正是因為有了衛青霍去病的存在,李廣被忽視了。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

  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但因梁王劉武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朝廷沒有給予封賞。

  李廣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

  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

  於是朝廷調李廣為上郡太守。

  後來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李廣難封。

  說的就是李廣功勞多卻不能夠封侯封官,反而命運多舛。

  李廣是不能封,還是難封?

  又或者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局。

  在之前的盤點視頻中,多次講到了漢朝的匈奴之患。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中原人老是要去打匈奴。

  實際上,這不是中原人好戰,恰恰相反,是被匈奴所逼的。

  匈奴屬於遊牧民族,並不像中原的人民一樣,有農耕文化,能夠抵禦災年。

  一旦出現了天災人禍,對於匈奴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所以,在餓著肚子的時候,他們就要過來搶,搶女人,搶糧食。不僅搶,還要殺人。

  這一點,看看漢朝的歷史就知道了。

  有人說,那為什麼不能夠跟匈奴做好朋友呢?好朋友就不會互相傷害了。

  這也是一種誤解,並且有人經常用這樣的誤解來說明中原人好戰。

  實際上,自劉邦開始,中原的公主就多次嫁到匈奴那邊去,美其名曰和親。

  但是和親有效果嗎?沒有,該搶劫的時候,匈奴還是要搶,該殺人的時候,還是要殺。

  為此,漢武帝怒了,開始著手打擊匈奴。

  有人認為漢武帝窮兵黷武,但是他們看不到,匈奴每次進犯,所殺的人,都是上千人。

  對於這樣的人,你不打他,還寄希望於他能夠變好,是一種幼稚的想法。

  李廣,就是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較為出名的一個。李廣這個人,爭議很大。有些人說他是懷才不遇,命運多舛。有些人則認為他是不學無術,毫無大將風範。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我們又能夠從李廣身上,學習到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李廣是李信的子孫後代,而李信則是秦始皇時期著名的將領。

  也就是說,李廣是名將世家。

  而李家又非常善於箭術,這一點在李廣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所以,家族家庭的氛圍,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李家自上而下都是喜歡吃喝嫖賭,那麼李廣勢必也是如此。

  常說書香門第,就是指這一大家子的人,都喜歡讀書,講學問,都是文化人。

  家長在這一點上也要特別注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定要營造一個健康、有追求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能夠時時刻刻得到薰陶。

  在漢文帝時期,李廣就開始從軍,並因為箭術高明,射殺了多個匈奴,因此被封為中郎,開始當上了一個小領導。

  後來,被漢文帝賞識,又提升到了漢文帝的騎兵侍從。

  漢文帝對李廣的評價很高:「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就是說,你小子要是生在劉邦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萬戶侯,是大將軍的級別了。

  但是,漢文帝這句話,仔細讀的話,會發現是明褒暗貶。

  為什麼呢?漢文帝時期,並非和平時期,匈奴也是每年都要來例行搶劫幾次。

  那麼,對於有才能的大將,必然是十分需要的。

  講道理,如果漢文帝這麼看重李廣,應該是要讓他帶兵打仗,而不是說他生不逢時。

  如此說來,就只有一個可能的,漢文帝是在提醒李廣,你這個人有些飛揚跋扈了,要是在劉邦時期,就像是英布、彭越哪些人一樣的下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