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悲哀就是必然的結局
二百五十四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姜維加督中外軍事,魏狄道長李簡請降。
姜維第五次北進,蜀張嶷戰死,魏討蜀護軍徐質戰死。
姜維拔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還。
淮南第二叛,司馬師病逝, 弟司馬昭繼專魏政,姜維第六次出兵北進,張翼在朝堂上公開反對,蜀軍在洮河西岸打敗雍州刺史王經,魏軍損失過萬人。
這是姜維有生之年最大的一次勝利。
陳泰、鄧艾等人解狄道之圍。
鄧艾開始駐守隴西。
二五六年姜維進位大將軍。第七次出兵北進,在段谷受鄧艾阻擊, 蜀軍慘敗。
二五七年淮南第三叛。
姜維出駱谷依芒水圍攻長城, 司馬望、鄧艾堅守拒不出戰。
算作第八次北進, 譙周作《仇國論》。
二五八年姜維提議漢中「斂兵聚守」放棄險境退守據點,黃皓升任中常侍兼奉車都尉,開始亂政。
二六一年衛將軍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尚書令樊建共錄尚書事。
蜀漢內部反對姜維北伐的聲音達到最高分貝,甚至意見不合的諸葛瞻與黃皓此時一致向由督江州軍事的閻宇代替姜維。
姜維這時的處境相當艱難,為了保住自己的兵權,姜維打算再一次出兵北伐。
漢晉春秋載這時廖化說,「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戢」的意思是收藏,姜維說這話應該是對蜀漢政局的感慨。
廖化發牢騷說,伯約曾說過:不停止用兵,必定是自敗的下場, 現在智力不比敵人強, 力量也小, 卻常年用兵,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正是現在的情況啊。
姜維當然知道這樣的局面,可是他又能怎樣做呢?
他能改變什麼呢?
二六二年春夏之交,六十一歲的姜維再次率蜀軍向隴西方向進發,在侯和被鄧艾擊敗,姜維沒有返回成都,退屯沓中。
歷次的戰役也表明成長後的姜維野外攻擊戰比較在行,但是攻堅戰始終無所作為,當然這和蜀地出隴西後所擁有的軍事條件相關。
作為一個敵國降將,這麼多年的征戰已經讓所有人疲憊不堪,沒有人相信孱弱的蜀地能夠復興漢室。
姜維就像一個在從不屬於自己的目標下賣力奔跑,旁人看的辛苦,也扼腕嘆息,但終歸是個悲劇。
但這不妨礙所有人對姜維個人品性的褒獎,蜀漢學者郤正後來著文評論姜維說:「姜伯約身負國家上將之重,位列群臣之首。
但住宅簡陋,沒有多餘財產,沒有妾室,家中也不置聲色娛樂之物。
穿著的衣物、出行的車馬和飲食用品一點也不奢華繁複。
所得的官俸,都是隨手用盡。
他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刻意表現自己的清高廉潔,而是本身對這樣的待遇已很滿足,沒有更多的要求。
一般人評價一個人,如果他成功的話就讚美他,失敗的話就貶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壓抑地位低下的人。
所以對姜維這樣投奔蜀國,最後落得身死宗滅的結局,而加以批評貶低,卻不考慮其他方面。
這是有悖春秋褒貶本義的,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樸素清廉的人,實在是可以作為一時儀表之范的傑出人物啊!」
姜維不懂為官從政之道幾乎也沒有摯交好友,只有在極度壓抑的情況下有過發泄的情況,第八次北進失敗後,一向不服氣姜維的楊戲在酒後言笑,軍隊回到成都後被貶為庶人。
可以說,姜維是孤獨的。
二六三年八月,魏司馬昭三路伐蜀,姜維孤掌難鳴,鍾會破漢中進逼劍閣,鄧艾突破陰平進逼成都,劉禪投降。
在劍閣守備的姜維聽到這個消息時居然沒有放棄,暫降鍾會,靜待鍾會進成都後與鄧艾翻臉,得知鍾會徹底叛變的姜維激動不已,在他心底有了一個復國大計。
他給劉禪密書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寫魏氏春秋的東晉人孫盛在八十多年後到蜀地,還見到了當年姜維給劉禪的密書。
聽蜀地人說姜維當年想假降鍾會,再找機會殺之以復蜀土,可惜沒能成功,遂至泯滅。
二百六十四年正月十八,鍾會反叛失敗被亂軍所殺,六十三歲的姜維也死在亂軍中。
士為知己者死,對於一個藏器在身或是長期才志難抒的人,知遇之恩就如同你渴死前的那一滴水。
在每個時代里很少有人在價值觀堆砌成型後還能在家磨個幾年劍的,所以知遇之恩這種情感難以被理解,姜維的執著也一樣。
一個連大耳朵都沒見過的人,振興大漢的戰前口號多數都喊不響,從不覺得姜維是一個心繫大漢運祚甚至真心能接受劉禪做他主子的人,他自己也明白才能遠不如那個對他有知遇之恩的男人,尤其是內政的運作,所以識大體地在受到蔣琬費禕這倆主內的人長期壓制的情況下姜維仍能扛著重壓領著小部隊執著地執行著他覺得自己唯一擅長的丞相遺志中的一部分。
所謂愛屋及烏,丞相的遺志里包含的大漢運祚、北伐大業和那位劉後主,一朝知遇之恩,一生奮力回報,可以說從姜維的身上看到了那個羽扇綸巾男人的影子。
這也是幾千年來蜀漢人物從劉關張到諸葛姜維一直被偏愛的原因,尤其在主流價值觀稍偏功利主義強目的性的後世。
這是因為蜀漢的主角們有情有義,有始有終,有大豪情亦有大悲情。
…………
「士為知己者而死?」
「好,說得好啊!」
始皇帝嬴政笑了。
他沒想到,還有這種品質的人。
實在是太難得了。
在哪個社會,不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可以說這種精神品質,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這麼一看,這姜維的確挺悲情的。」
「悲情的人,悲情的結局。」
「哎……」
…………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有人會說姜維執意北伐,如果守的話蜀國能多苟幾年。
可這都是馬後炮。
姜維是個英雄,大丈夫提三尺劍,當立不世之功。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這本身就是武人一生的追求,更何況為了自己的政治正確和理想正確。
劉禪雖暗弱無能,但也不嫉賢妒能,放兵權給姜維始終沒收回。
姜維領兵在外,黃皓費禕也只能掣肘於內,不能把他怎麼樣。
另外,雖然十一次北伐看似毫無希望,和丞相一樣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其實都是唯結果論了。
要知道當時魏國各種內亂,機會很多,魏國歷經政變、實際領袖死亡、魏將投誠、羌胡歸附、吳國配合,蜀國國內又恰逢費禕遇刺掣肘減少,有很多機會,哪怕兵微將寡,也不始終不放棄遺志,逆風不蹲泉水,照樣找機會經濟型勝利,建立局部優勢。
最後等魏國發育整合完畢,老家被拆,還不放棄,喊出經典名言: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姜維以六十多歲高齡,本來可以穩穩的投降做個富家翁,封妻蔭子。
反正沒有心理和輿論負擔了,都亡國了,再不濟,解甲歸田歸隱總行吧,肯定留個不仕敵國的好名聲。
結果他做什麼了?從敵人內部挖牆腳,利用鍾會野心,謀求驚天大逆轉。
這人太可怕了,根本不惜命,不惜名。
姜維的這種執著,這種信仰,這種忠誠,被後世各種上帝視角解讀,誤解,甚至想像成陰謀家,這是對他的誤判。
只能說,諸葛亮沒選錯人。
維死,漢遂亡。
可以說,姜維是漢朝最後閃耀的將星。
…………
「姜維竟然是我大漢朝的?」
「還有,不都已經是什麼三國時期,怎麼又扯到我大漢了呢?」
漢武帝劉徹很不理解。
「不過話說回來,我大漢朝末期有這樣的人才,也算是大漢最後的幸運了吧。」
「悲情……悲劇……」
「這人生,太多的悲劇,哎。」
…………
大將軍姜維,為何被稱悲情英雄?
姜維一生,雖遇孔明這樣的天縱奇才,周圍卻是一幫豬隊友。
姜維九伐中原時有勝有敗,甚至勝多敗少。
這樣的戰績卻仍被人詬病,因為世人力求完美者很多,須知孔明七出祁山也並非常勝。
只因當時宰相想安分守己,但文武不相通,世人多傾向文官,因此才合力抱怨姜維。
姜維北伐有無勝算,勝算幾何,歷史無法假設。
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三國史話》中一針見血,「從魏齊王芳之立,蜀漢若要北伐,其機會斷在此間,而其機會又是愈早愈妙,因為愈早該魏國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強半時間都在蔣琬、費禕秉政之日,到姜維掌握兵權,已經失之太晚了。所以把漢朝的滅亡,歸咎到姜維,實在是冤枉的。倒是蔣琬、費禕,應當負較大責任。」
機會一次次失去的同時,魏、蜀、吳三國力量此消彼長,處於矛盾糾結中的姜維被推到了歷史的前台。
命運之神本就不怎麼偏愛蜀國和姜維,當姜維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時,回頭四顧,物是人非事事休,歷史留給他的舞台已經非常狹小。
殊不知後蜀逐漸式微的國力早被姜維看透,如果不用伐中原的藉口來虛張聲勢,恐怕早就被人識破蜀國的空虛而兵臨城下了。
九伐中原,伐的就是「空城計」。
而當時後主並沒給姜維派足兵力,姜維也只以一丁點兵力鎮守劍門關,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姜維的才幹也足以震懾三國。
當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也是因為姜維大才,不能與之硬碰,只能走險棋渡蜀道,從蜀都入手。
後蜀中,蔣琬費禕也好,姜維也好,後主也罷,都是站在不同角度延緩後蜀壽命,不分對錯。
姜維假意投降,一直被人詬病,直到八十年後《姜維密信》出土,這才沉冤昭雪,信上這樣說:
願陛下忍辱數日,臣願使日月幽而復明,皇室轉危為安。
姜維復蜀的計謀無奈最後被鍾會破壞,他最終也明白大勢已去。
但這計謀仍不失為好計,帶走了後三國三位頂尖人才,而自己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後蜀滅亡,哀莫大於心死。
看《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後的故事,最精彩的莫過於姜維,姜維一死,僅僅一回,這部偉大著作便匆匆收筆。
何者,沒有峻岭,沒有高峰,這山,還叫山嗎?
一個英雄的時代自然是風雲際會,慷慨跌宕的三國時代。
姜維生於公元二百零二年,卒於公元二百六十四年。
姜維死後僅僅一年,公元二百六十五年,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定都洛陽。
公元二百八十年年,西晉大軍攻開建鄴,東吳皇帝孫皓投降,司馬氏統一全國。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悲哀就是必然的結局,沒有棟樑,大廈傾覆只在頃刻之間。
把姜維放在這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他的價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這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這樣一個悲劇多於喜劇的時代,姜維的性格必將打上時代的烙印,姜維註定要在這樣一個風雷激盪的時代,以悲劇英雄的角色,演繹讓人扼腕,讓歷史瞠目的悲情人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