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孫子兵法的現實意義

  第183章 孫子兵法的現實意義

  《孫子兵法》講的是什麼?

  《孫子兵法》是華夏現存最早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

  《孫子兵法》這本書雖然僅有短短六千字,但信息量卻非常大,可以說是字字珠璣。

  孫武在這本書中揭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包括戰前準備,策略運用, 作戰布署,敵情研判等,無不詳盡闡述,是一套非常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

  《孫子兵法》全書一共十三篇,分別是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一、始計篇

  本篇講的是即出兵前的運籌帷幄,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 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定作戰計劃。

  其中,「慎戰「是孫武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

  因為他認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五事七計「是預測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即道,天,地,將,法。

  七計即從雙方政治清明、將帥高明、天時地利、法紀嚴明、武器優良、士卒訓練有素、賞罰公正來分析敵我雙方的情況。

  「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武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

  二、作戰篇

  本篇講的是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本篇繼《計篇》之後,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強調了速戰速決的重要性。

  三、謀攻篇

  本篇講的是以智謀攻城, 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孫子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即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並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卓越軍事思想。

  四、軍形篇

  本篇從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對比出發,詳細講述了如何在戰爭中靈活用「攻」和「守」兩種不同戰術,孫子提出,面對戰爭時未滿首先要保全自己,把防禦做好,是自己利於不敗之地,然後再找機會消滅敵人。

  五、兵勢篇

  本篇主要講述了兵力強大的基礎上,將帥要發揮傑出的指導才能,出奇制勝,積極創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戰態勢,靈活地採取作戰方法,才可在戰爭中達到保全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

  善於用兵的將領必然善於順應天時,善於利用地利,充分發揮人和。做到這三點,就能「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

  六、虛實篇

  本篇講的是怎樣運用虛實結合、避實就虛的手段而取得戰爭勝利的戰術策略,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科學地提出了「避實就虛」、「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戰術原則。

  七、軍爭篇

  本篇講的是兩軍爭奪勝利的問題。

  提出「以詐立、以利動」是軍爭的總體原則,「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八、九變篇

  本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戰場上的情況千變萬化,難以捉摸,因此,勝敗除了要看雙方兵力多少,更要看將領的指揮能力,要求將領在指揮作戰時,靈活變通,這樣方可戰勝敵人。

  九、行軍篇

  本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孫子提出將帥要根據戰略原則制定作戰條例,以應敵取勝。

  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和觀察判斷敵情,應該注意:在通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駐止時,要選擇「生地」,居高向陽;如果敵人占據高地,不要仰攻。

  這些都是對行軍作戰指揮偵查活動規律的總結,全面詳盡。

  十、地形篇

  本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提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觀點,對地形的利弊和正確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做了詳細解說。

  指出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應有不同的行動原則,詳細論述了六種地形上的作戰規律分析了六種敗象,以及判斷取勝的三點重要因素,闡明了將帥與國君、士兵應注意的關係。

  本篇最後提出的「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原則,是對全勝思想的進一步闡述。

  十一、九地篇

  本篇從人的心理因素和情緒因素的角度論述如何因利乘便,利用地形,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獲得勝利。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

  十二、火攻篇

  本篇主要講述對敵作戰火的使用原則,包括火攻的目標、使用火攻的條件以及火攻發起後根據戰況所做的兵力調配部署。

  十三、用間篇

  本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詳細論述了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中用間方法,點出了用間的精湛要義。

  更重要的是,孫子兵法不僅對軍事將領有用,對普通老百姓同樣有用。

  而且還非常有用,非常好用!

  《孫子兵法》不僅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還蘊含很多哲學道理。

  不僅僅是運用於軍事領域,還能運用於政治、經濟、商業、理財、管理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普通人的為人處事提供智慧支持。

  比如運用《孫子兵法》進行管理。

  《孫子·謀攻》「上下同欲者,勝」意思是將帥和士卒之間要親如手足,上下同心,尤其是將帥對士卒要施以愛護:「視卒如嬰兒,故可與赴深溪;視卒如養子,故可與之俱死。」

  這點運用到普通人管理上,就是要求一個領導者,要主動關心下屬的疾苦,不要高高在上,要接地氣,真正去體恤下屬,與下屬同甘共苦,愛護有加,才能服眾,才能一呼百應,才能讓團隊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再如,《孫子兵法》第一篇指出:「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如果用在市場中,「勢」就是上漲的、有利的大勢,在短線投資中,選擇順勢而為對投資者有利,能獲得比較穩定的短線收益。

  再比如運用《孫子兵法》到婚姻,首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對方深入的了解,然後利用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還要會投其所好,取悅對方。

  兵者,以奇勝,以正合。

  要學會出奇制勝,利用一些小技巧和謀略給心上人製造驚喜。

  再學點用間,收買其身邊的閨蜜給你提供信息,通風報信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孫子兵法》充滿了智慧和謀略,只要你能領悟並靈活運用,生活、事業中的難題將迎刃而解,你必將無往而不勝!

  …………

  「《孫子兵法》不愧是華夏歷史上最偉大的兵書之一啊。」

  「知己知彼,先勝後戰,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思想更是顛撲不破的軍事理論。」

  「其蘊含的辯證法思想,對敵我、利害、勝敗等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對朕的大漢來說,也有著極大的借鑑意義。」

  漢武大帝劉徹笑了笑。

  他也知道,手底下的將領,多多少少都是研究過孫子兵法的。

  不因為其他。

  只因為這孫子兵法實在是好用啊。

  好用的東西誰不用?

  …………

  另外一片時空,大明。

  洪武大帝朱元璋和其他皇帝不一樣。

  他有點看這個孫武不爽。

  朱元璋不滿孟子民重君輕的思想,特意任命一個班子,負責全面清理《孟子》一書。

  而孫武的思想,他也是有點受不了。

  「依咱老朱看,孫武這小子的兵法就是從古代的權謀書中抽取出來胡亂湊在一起的,並沒有達到最高明的程度。」

  洪武大帝朱元璋喃喃自語道:

  「孫武曾說,不能行事仁義的,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咱很贊同。」

  「但是,孫子書中關於虛實變詐的部分,則顯得比較淺薄了。」

  「如果像咱這樣的皇帝,比商湯、周武還牛逼的,用兵打仗,不用跟敵人虛實變詐,直接去打也一定能取勝。」

  「靠權謀取勝的,不過是一時之勝,不是真正的有德的帝王軍隊。」

  「而且,詭詐之術碰到咱,咱也讓他發揮不了任何用途。」

  「所以,能夠仁義行天下的就能無敵於天下,只依靠權謀之術的必然滅亡。」

  「看孫武的兵書跟他的行為,比如攻伐楚國來說卻不一致,所以說,孫武的書是別人教給他的,孫武這個人的能力趕不上他書中寫的水平!」

  「在咱老朱看來,也是一個空談大話的!」

  不料朱標剛好路過,聽到了朱元璋的嘮叨,於是忍不住吐槽到:「父皇,莫非你是酸孫武?」

  「哪個混帳在說咱……」

  朱元璋剛想罵人,看到來人是朱標,於是光速變臉,笑道:「哦,是標兒啊。」

  「標兒,你說的叫什麼話,咱老朱能酸他?」

  「咱想說的是,咱老朱才能達到孫武書中的境界,而孫武自己卻達不到!」

  「孫武和咱老朱的成就到底誰大,不再多說吧,咱老朱酸他做甚!」

  「還有,咱老朱只是對孫武這個人有些看不順眼罷了,並非是否定孫子兵法的高明。」

  朱標聽之,笑了笑,沒有說話。

  …………

  《孫子兵法》的軍事意義不由多說。

  哪怕是一些不喜歡孫武的人,否認的只是孫武,而不是《孫子兵法》。

  那些違背孫子兵法理論的人得到了什麼?

  比如孫子兵法應用案例故事——明英宗妄動開戰端,土木堡之變做俘虜。

  眾所周知,孫子兵法在謀攻篇中強調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了解敵人,也要了解自己。

  這是孫子兵法的精髓之一。

  而明英宗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不知己,不知彼,狂妄開啟戰端,導致一場大敗,整個王朝由盛轉衰。

  這就是不相信孫子兵法理論的後果。

  有明一朝,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百姓起家,在元朝末年的血雨腥風中逐漸成為一方豪傑,最後打敗各路豪傑,把占領中原近百年的蒙元驅逐,恢復華夏,建立大明王朝。

  明初的幾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自然是一代雄主。

  成祖朱棣從他開始,天子守國門,遷都在北平,他與北方草原民族數次大戰,導致蒙元勢力衰減,內部不斷分裂,對大明的威脅減弱。

  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年少時就被祖父成祖朱棣帶的身邊,甚至朱棣遠征漠北的時候也帶著這位聖孫,教導如何領兵打仗,所以,這位守成君王,開創了仁宣之治。

  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萬國來朝。

  可惜,這位太平天子僅僅在位十年,在三十八歲時英年早逝。

  更可惜的是他的兒子,英宗朱祁鎮長在深宮,不知民間疾苦,九歲登基當了皇帝。

  朝政有祖母張氏主持,有賢臣輔佐,繼續執行宣宗時期的各項政策,社會民生都也在發展。

  可是,生在帝王家,長在深宮裡的小皇帝,只有太監是他的玩伴,他信任太監王振,依賴王振。

  到二十歲親政時,仍然事事都依靠王振。

  太皇太后張氏在的時候,王振不敢擅權弄事,張氏故去,輔政的三位老臣先後退休,這王振利用皇帝的信任,開始在朝廷內遍植黨羽,明朝太監專權從這時開始。

  當時大明朝廷宦官專權,膽大妄為到什麼程度呢?

  事情發生在土木堡之變的前兩年。

  太監喜寧也深受明英宗的信任,喜寧看中了輔國公張輔家的一處田宅院子,就想搶占去,他的弟弟喜勝帶著自淨奴就去拆這處院子,自淨奴就是淨身了,但沒法進入宮廷服務,就在權貴家當奴僕的人,喜勝強拆,自然和佃戶發生毆鬥,打死孕婦,一屍兩命。

  張輔到司法部門提告,喜寧反咬張輔也蓄養自淨奴。

  司法部門誰也不敢得罪,問題上交到皇帝聖裁。

  英宗竟然拉偏架,他赦免喜寧,讓喜勝花錢贖罪,直接行兇的家奴邊地充軍。

  張輔家的自淨奴也被充軍。

  位極人臣,四朝勛貴,託孤大臣,曾是成祖朱棣手下戰力第一的大將,遠征安南,讓安南人臣服的軍神啊,從此只能多次任奴欺凌,忍氣吞聲的避禍。

  大明朝廷,太監專權,在事變之前已經是這般地步了。

  英宗稱呼太監王振,叫王先生,喜寧只是巴結王振的奴才,張輔已經連奴才的奴才都惹不起了,誰還能去制止王振的胡作非為呢?

  這是明朝當時朝堂的境況,已經不是雄主朱棣時的樣子了,甚至不是太平天子宣德皇帝朱瞻基時的樣子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