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吳起變法,毀滅打擊

  第179章 吳起變法,毀滅打擊

  吳起、白起、韓信、李牧,他們都是華夏史上的優秀主帥。

  說起來,這四人其實是兩種類型:吳起、韓信為一類,白起、李牧為一類。

  吳起、韓信是身懷屠龍術的有志青年,白起、李牧是起於行伍的職業軍人。

  吳起可以輾轉於魯、魏、楚,韓信可以先後投靠項羽劉邦, 在劉邦那裡幹得不如意也想跑,他們求的是賞識他們的英主,能發揮他們才華的平台,和君主之間,實際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雖然他們不能成王,但顯然君主也無法控制他們。

  而白起、李牧則只效忠一國一王,他們是國家、君主實現保家衛國,王圖霸業的大殺器。

  吳起、韓信雖然混跡於軍營,尤其吳起以善練兵, 能與士兵同甘苦著稱,但他們並不是軍人。

  會打仗一是他們的天賦,二是他們實現抱負的手段。

  但軍營,不是他們所追求的歸宿。

  而且他們都有很高深的理論成就。

  他們是「大家」,而不是「名將」。

  實際上,與他們放在一起談的應該是樂毅、田單、尉繚子這個類型。

  而白起、李牧同屬戰國四大名將,與他們並稱的廉王也是一個類型,他們是絕對的千古名將,但難稱為「家」。

  論戰功,他們可能在伯仲之間,但論對後世的影響,後者難以比肩前者。

  尤其是吳起,被稱為兵家亞聖,與孫武並稱,孔子再傳弟子,一身集法儒兵三家大成, 有《吳子兵法》傳世,開募兵制先河,訓練出魏武卒這第一支職業化軍隊,使得步兵取代戰車成為戰場主流,又主導了楚國變法,論影響深遠,可能還在韓信之上,也是四人中唯一被稱為「子」的。

  另吳起是戰績是七十六戰六十四勝十二平。

  也算是沒有敗績了吧。

  …………

  「這麼一看還真是。」

  「吳起也是一個沒有敗績的男人。」

  「吳起的地位,在華夏軍事史上,的確還算頂尖。」

  「可惜,他們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吳起韓信死於非命,白起李牧被迫自裁。」

  …………

  吳起為何被稱為亞聖?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重視禮儀、道德的時代,那時的人普遍具有較高的道德標準。

  比如著名的先哲老子、孔子等人,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主張,強調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

  後來孟子和荀子等人又從不同角度加以發展使之系統化,逐漸成為世人遵循的道德準繩。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對德行方面的要求很高,就連孔夫子都忍不住發出:「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的感嘆。

  奇怪的是,同樣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再他們看來,做人沒有底線的吳起,既然有著殺妻求將、母喪不奔的惡行,為何還會被後世譽為亞聖呢?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著名軍事家,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兵家四聖」中的亞聖。

  雖然吳起在內政和軍事方面有著極高的成就,身上更是有著兵家亞聖的光環,但是因為他在未發跡之前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突破了當時的道德底線,所以名聲並不怎麼好,一直以來都深受人們的詬病。

  相對來說,三國梟雄曹操對吳起的評價無疑更加中肯。

  曹操認為吳起雖然有著「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的污點,可是吳起「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吳起所取得的成就。

  吳起的一生,將魯、將魏、相楚,集兵家、儒家、法家三者於一身,在內政和軍事上有著極高的成就,達到了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雖然吳起早期有著一些人生污點,但是以其率領魏武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傳奇戰績來看,兵家亞聖之名也是當之無愧。

  …………

  「功之無愧,吳起此人的確功之無愧。」

  曹營中,曹操看著吳起的盤點視頻,不由感嘆。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在他看來,吳起有一些人生污點又如何?

  更何況,那些所謂的人生污點,究竟是否是事實,還真不一定。

  所以說對於吳起的評價,他是極高的。

  「只可惜吳起的結局不是太好。」

  「命運就是如此,也無需釋懷。」

  「不知道蒼穹之上會給吳起什麼樣的獎勵,又能如何讓他度過難關。」

  …………

  吳起的結局是悲慘的。

  可一代亞聖,為何會落得個如此悽慘的下場,還得從吳起的變法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華夏歷史上著名的改革時期。

  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稱霸諸侯的目的,各國紛紛實行變法。

  如子產在鄭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等等。

  這些改革家,除子產得意善終外,李悝的身世因不為史籍記載而不詳,商鞅都因改革而下場悲慘。

  吳起也不例外。

  吳起變法成功了嗎?

  吳起變法在春秋後期地主階級取得奪權鬥爭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

  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和經濟勢力更加壯大,與原來奴隸主貴族頑固勢力的矛盾越來越深。

  楚國地廣人眾,能夠調集百萬大軍,在戰國七雄中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悼王繼位後,連年遭到魏、趙、韓等國的進攻,不斷喪失失地。

  在極其窘迫的形勢下,楚悼王不得不用重禮賄賂秦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和魏、趙、韓講和。

  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楚悼王很想有一番作為,但苦於缺乏變法圖強的真正人才和支持者。

  恰恰這時吳起來到楚國,吳起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說,楚國貧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即大臣的權勢太大,威脅著國君的權力。

  受封食祿的貴族太多,影響著國家的財政稅收。

  要扭轉這種局面,只有「明法審令」,儘快變法革新。

  對吳起分析的種種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觸,於是先任為宛守,防禦韓、魏。

  一年以後,晉升為今尹,主持變法。

  公元前四世紀八十年代吳起變法,是楚國歷史上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對楚國歷史的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

  吳起因這場變法而下場悽慘。

  但這場變法是否符合楚國歷史發展的一場改革呢?

  吳起怎麼做的。

  一、均爵平祿。

  凡封君的貴族,已傳三代的取消爵祿,停止對疏遠貴族的按例供給,將國內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吳起認為楚國積弱的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他們對上威逼君主,對下欺凌百姓,導致國貧兵弱。

  吳起實行「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的政策,廢除舊貴族世官特權。

  吳起還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把舊貴族及所屬遷到人跡罕至的荒涼地區,這一方面打擊了貴族勢力,同時也對楚國邊遠地區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二、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削減官吏俸祿,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

  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

  精簡政府機構,重用賢能之士,為了整治官場腐敗,禁止官員之間私下請託,要求官吏做到「使私不害公,饞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合,行義不顧毀譽」。

  同時裁汰「無能」,「無用」之官,節約經費「撫養戰鬥之士」。

  三、統一楚國風俗,禁止私人請託。

  糾正楚國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使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並將其公布於眾,使官民都明白知曉。

  五、改「兩版垣」為四版築城法,建設楚國國都郢。

  六、加強軍事力量。

  吳起早年在魯,魏都以軍功見長,吳起認為強國「要在強兵」,而「強兵」的開支,吳起則用「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的方法來解決,用財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強戰鬥力。

  春秋戰國之際,楚國開始出現封君,戰國時期封君人數不斷增加,封君制的興起逐漸成為楚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楚國歷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郡縣制在各國漸次施行,逐漸代替原有的卿大夫采邑制,在這一歷史條件下,各國為對少數功臣、貴戚或寵臣進行封賞,紛紛實行封君制,其最明顯的特徵是授予受封的卿大夫以「君」或「侯」等名號。

  封君制與郡縣製作為楚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國時期曾長期並存。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任用賢能,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

  吳起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也影響到秦國的商鞅變法。

  吳起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他低估了貴族的厲害。

  吳起選擇了以楚國舊貴族作為變法的突破口,像「廢公族疏遠者」,讓一些舊貴族遷到「廣虛之地」等措施,無疑會損害到楚國舊貴族的利益。

  損害到楚國舊貴族的利益之後。

  吳起自然會倒霉。

  吳起也因此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嫉恨。

  僅僅過了六年,公元前三百八十一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舊貴族在楚悼王靈堂作亂而攻擊吳起。

  舊貴族的這一舉動估計吳起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按照《史記》記載,面臨突變的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吳起跑過去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即使這樣,舊貴族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們「射刺吳起,並中悼王」。

  從這裡可以看出楚國貴族有多少痛恨吳起。

  吳起堪稱有識之士,在當時危急的時刻,還想到了為自己復仇的問題,楚悼王下葬,楚肅王登基後,立即下令全部誅殺當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舊貴族,受牽連者達七十餘家,這也算間接為吳起報了仇。

  其實,吳起的悲劇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史書記載,他刻薄寡恩。

  《史記》說:「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一個「盡」字足以說明吳起的人緣之差。

  吳起的死,也讓楚國的強大成為曇花一現,之後便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吳起是華夏歷史上第一個為自己的改革舉措獻身的改革家,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改革之難,利益的重新分配之難。

  而吳起的一生,隨著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落下了帷幕。

  …………

  「吳起變法,開了個頭,只可惜,這世上的東西,哪有那麼的容易改變。」

  洪武大帝朱元璋搖了搖頭。

  「吳起變法的各種措施,都明顯在觸犯楚國貴族的利益。」

  「楚國貴族的利益被觸犯,吳起豈有活命的理由。」

  「在咱看來,吳起是華夏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改革家不假,而且其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能夠清晰地認知楚國所處的現狀和主要矛盾,在君主的支持下,他能夠順利地推進改革之策,推動楚國走上正軌。」

  「但有了目標遠遠不夠啊,楚國貴族勢力過於強大,想要在短期內清除其勢力是不現實的,因此當楚悼王去世以後,吳起立刻落得身亡的下場,其推行的系列措施也基本被廢除,從這個方面來看,吳起的變法也是失敗的。」

  「一個國家的改革,需要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和有力的強權來支調各項機關運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很難實現成功。」

  「尤其是對反對勢力的關係處理,很大程度上關乎改革的成敗。」

  「吳起變法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失去了君主的支持,其推行的系列舉措終難以存在到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時刻。」

  「楚國沒能在時代變革中實現蛻變,其最終被秦國吞併也成為了必然。」

  身為君王,朱元璋看的很透徹。

  任何改革,想要成功,難度實在太大了。

  這其中涉及的東西,實在太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