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兵仙韓信,有何耀眼的戰績

  第166章 兵仙韓信,有何耀眼的戰績

  韓信厲害嗎?

  當然厲害。

  在楚漢戰爭中,本來結果究竟是如何,誰也不知道。

  但是,韓信就是那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韓信發揮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一舉平定了魏國,而後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

  之後, 韓信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 又命韓信會師垓下, 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

  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韓信是華夏軍事思想史上「謀戰」派代表人物。

  韓信也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

  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由於韓信太過厲害,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什麼?原來我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韓信?」

  「失算啊, 真是失算。」

  「想當初, 我只是覺得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僅此而以,可沒想到啊!」

  「說起來,還是我的眼光太過短淺,若是我能像劉邦那樣重用韓信,那……」

  項羽苦笑。

  沒想到,實屬沒想到。

  韓信以前在項營中是什麼名聲?

  除了他項羽看得起之外,還有誰看得起?

  項營中大多人都覺得韓信是個只會空口說大話,不能幹實事的人。

  結果呢?

  現實狠狠的打了他們一巴掌。

  「命運啊,這是命運。」

  「我項羽之所以會敗,時也,命也。」

  項羽搖頭嘆息。

  他錯了嗎?

  他沒錯。

  那為啥他不能成功。

  他也不知道。

  也許這就是命運的選擇吧。

  一時間,項羽像是老了幾歲。

  這種被劇透的感覺,好像……還挺難受的。

  …………

  「韓信?他在後世的稱號是兵仙?後人竟然如此捧他?」

  呂雉看到這裡,心裡有些不好受。

  畢竟韓信是她出謀劃策弄死的。

  若是被韓信得知,他會有什麼感想。

  他會造反嗎?

  「不……他不敢。」

  「這片天下,未來終究是大王的天下,韓信再厲害,也不過是一名武官罷了。」

  「他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

  「若是他敢謀反,他必死無葬身之地,再說了,就算他不謀反,也不能讓他活著!」

  …………

  蒼穹之上的視頻在繼續播放。

  韓信之所以被稱為兵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謀戰,另一方面就是因為的的一次次的勝利而建立的大漢王朝。

  他的用兵之神,他的用兵之道,在整個華夏軍事界中,也是很難有人能與之相提並論的。

  沒有韓信,劉邦得不了天下。

  這句話誇張嗎?一點都不誇張。

  可以說,韓信是劉邦奪得天下的那一塊非常重要的拼圖。

  劉邦給了韓信展現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而韓信則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如果韓信不值得重視,那麼張良就不會建議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既然韓信被稱之為兵仙。

  首先,我們來看看韓信點兵。

  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起義。

  暴秦被滅後,楚漢相爭。

  一次,韓信將一千多名將士與楚王大將李鋒交戰。

  苦戰一場,楚軍不敵,敗退回營,漢軍也死傷四五百人,於是韓信整頓兵馬也返回大本營。

  當大軍行至一山坡,忽有後軍來報,說有楚軍騎兵追來。

  只見遠方塵土飛揚,殺聲震天。

  漢軍本來已十分疲憊,這時隊伍大嘩。

  韓信兵馬到坡頂,見來敵不足五百騎,便急速點兵迎敵。

  他命令士兵三人一排,結果多出兩名。

  接著命令士兵五人一排,結果多出三名。

  他又命令士兵七人一排,結果又多出兩名。

  韓信馬上向將士們宣布道:我軍有一千多名勇士,敵人僅僅不足五百。

  我們居高臨下,占據有利位置,並且我們人多,以眾擊寡,一定可以打敗敵人。

  漢軍本來就信服自己的統帥,這麼被韓信一鼓舞,就更相信韓信了。

  在韓信的鼓舞下,漢軍士氣大振。

  一時間旌旗搖動,鼓聲喧天。

  漢軍步步進逼,不畏生死,而楚軍被漢軍的氣勢所嚇倒,頓時亂作一團。

  雙方交戰不久,由於氣勢上的巨大差距,楚軍大敗而逃。

  韓信神在哪裡?

  他帶領一千多名兵士打仗,戰死四五百人,站三人一排,多出兩人,站五人一排,多出三人,站七人一排,多出兩人。

  在戰場這種非常混亂的情況下,韓信的頭腦還能保持的這麼清楚,並且可以馬上說出軍隊所剩的準確的人數,就這個冷靜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這就是著名的韓信點兵。

  明代著名藏書家、散文家茅坤在其文章中將司馬遷、李白、屈原、劉伶、韓信分別稱作「文仙」「詩仙」「辭賦仙」「酒仙」「兵仙」。

  觀其前後文可知,茅坤用一「仙」字來概括某一領域成就最突出的人。

  茅坤認為,雖然韓信所著兵法失傳,但其戰績卻見與史料,其戰績「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故而可稱其為「兵仙」。

  「兵仙」之名、「古兵家之最」都是茅坤的一家之言,而非世所公認的論斷,我們姑且聽之。

  但韓信在軍事上的能力,確乎非同尋常,為了避免關公戰秦瓊的壞處,我們不縱向對比韓信與白起、李世民等名將的能力,只橫向對比韓信與同時代的劉邦、項羽、陳餘、龍且等名將的能力,便知韓信厲不厲害了。

  其一,韓信對項羽的戰績,一戰即勝。

  漢五年,漢王劉邦率眾將將霸王項羽圍困垓下。

  當時,劉邦及諸侯王的兵力數倍於項羽,但僅韓信率軍擋在項羽軍的正面,柴將軍等人率少量兵馬在項羽軍的兩翼,劉邦及劉邦所率的漢軍主力全在項羽軍的背後。

  這樣的局面,當然不是劉邦有意為之,而是項羽意欲東歸,劉邦在項羽軍背後追著打,韓信等人奉旨從四面八方趕來,最終對項羽實現了包圍,項羽若想東歸,只能與正前面的韓信軍硬碰硬。

  在硬碰硬的戰場上,項羽就沒怕過誰。

  當年在巨鹿,項羽就是靠硬碰硬把秦將王離所率領的秦軍全部殲滅的。

  當年攻伐齊國,項羽就是靠硬碰硬逼死了齊王田榮。

  當年在彭城,項羽就是靠硬碰硬驅趕追殺了「偷塔」成功的漢王劉邦。

  垓下之戰前,只有漢王劉邦和梁王彭越讓項羽頭疼不已,因為只有這兩個人不願意跟項羽硬碰硬。

  要麼如劉邦那樣龜縮起來跟項羽拼消耗,要麼如彭越那樣居無定所地跟項羽打游擊。

  也就是說,劉邦和彭越只有讓項羽打不贏的辦法,但沒有能打敗項羽的辦法。

  既生瑜何生亮,天生項羽,又生韓信。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韓信就是項羽的克星。

  項羽用硬碰硬的辦法向韓信出擊,韓信先是佯裝失敗,項羽便直接掩殺過去,柴將軍等伏在項羽軍兩翼的軍隊便猛得向項羽開打,項羽不是對手,又想龜縮回去,韓信便掉過頭來追殺項羽,項羽最終兵敗垓下。

  只用一戰,韓信就向世人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一點都不在項羽之下。

  項羽可以在王離、章邯、劉邦那裡翻盤,卻無法在韓信這裡完成翻盤。

  其二,韓信對龍且,也是一戰即勝。

  龍且,是項羽的大司馬。

  楚國的大司馬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太尉,是楚國的最高武官。

  能做到大司馬位置的,既得有能力,還得有威望、有資歷,同時還得跟項羽關係較為密切。

  所以說,龍且能做到大司馬這個位置上,說明他是有能力的。

  項梁還活著的時候,當時的龍且已經是司馬了。

  能在項梁時代一直堅挺到項羽末期,可見其軍事能力當是非常強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能人,在一場被寄予厚望的戰爭中,竟然被韓信輕而易舉地擊敗,最終身死疆場。

  漢四年,韓信不顧漢使酈食其和齊國達成的聯盟,擅自發兵偷襲已經向漢稱臣的齊國。

  齊軍不敵韓信,齊王烹殺了酈食其,隨即開始逃亡、求助之路,齊國求到項羽那裡,項羽派大司馬龍且率軍馳援齊國。

  龍且所率的兵馬數量不詳,號稱二十萬,而韓信當時尚未蕩平齊國,齊國暗潮洶湧,劉邦給韓信派去了援軍

  但因為劉邦還要頂著項羽的攻擊,所以派給韓信的援軍也不多,形勢對韓信十分不利。

  所以龍且很狂妄地說「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

  龍且會為自己所說的大話付出代價,這話也不假。

  龍且話音未落,便跳入韓信為他布好的口袋。

  韓信率軍渡河,主動迎擊龍且,渡河後與龍且戰,不利,退卻,龍且追,追至半渡,河水暴漲,被困於河中,韓信乘勢出擊,龍且完敗。

  為什麼河水在龍且渡河的時候暴漲呢?

  因為韓信事先在河的上游埋伏了沙袋,將一部分河水攔腰截住,之後算好了時間,待到龍且的部隊渡河,上游埋伏士兵再弄走沙袋,被攔住的河水一瀉而來,就有了河水暴漲。

  韓信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控制河水的漲跌,用河水來幫自己對付敵軍。

  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來對付敵人,這樣的操作,確實有點像神仙的所作所為。

  這一戰,使項羽喪失了憑一己之力和劉邦爭天下的雄心壯志。

  戰後,項羽主動派使者去見韓信,請求曾給自己做過執撠郎的韓信站在自己這一邊,和自己一樣稱孤道寡。

  其三,韓信對戰陳餘,一戰而滅一國。

  陳餘,是張耳的學生加好友,曾是張耳的刎頸之交,其能力遠在張耳之上。

  而張耳,是劉邦的親家,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就嫁給了張耳的嫡子張敖,早在項羽分裂天下時,劉邦被項羽封在巴蜀時,張耳就被項羽封在了趙地。

  再往前數,張耳和陳餘早在陳勝至陳地時便主動投靠了陳勝,並一度被陳勝重用。

  後來,陳餘請兵,意欲前去平定趙地,陳勝不許,但也讓張耳陳餘隨他任命的北定趙地的將領武臣一道北上,武臣到趙地,張耳、陳餘便擁立武臣為趙王,陳餘被武臣拜為大將軍。

  陳餘能成為大將軍,而張耳只能做兩個丞相中的一個,這一事實已經說明,在打仗這件事上,陳餘的能力遠在張耳之上。

  後來,巨鹿之戰,張耳被困在巨鹿,陳餘擁兵數萬,不願以數萬將士的生命和張耳同歸於盡,為張耳所恨,項羽救了巨鹿後,張耳奪了陳餘兵權,陳餘也因此沒去咸陽,最終也就沒能像張耳一樣被項羽封王,張耳由此恨上張耳,張耳回到趙地,陳餘起兵驅逐了張耳並迎回了原趙王歇,至此,陳餘獨攬趙國大權。

  漢王劉邦經歷了彭城之敗後,決定對項羽採取消耗戰對其他諸侯採取殲滅戰。

  韓信和投靠到劉邦麾下的張耳被派去攻伐趙國,因為劉邦當時兵力也有限同時還要扛著項羽的猛攻,所以劉邦能分給韓信的兵馬只有幾萬,韓信率幾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並和劉邦所派出的其他隊伍配合,一戰滅了趙國,這便和是華夏軍事史上有名的背水一戰。

  當時,陳餘擁兵二十萬,按照《孫子兵法》上所講,陳餘這麼多兵力,完全可以跟韓信硬碰硬並最終取勝。

  這個道理,熟讀《孫子兵法》的韓信當然也是懂的,所以韓信利用《孫子兵法》上極其抽象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與「驅市人而戰之」搞出了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的具體操作是,表面上違背《孫子兵法》中「右背山陵,前左水澤」的原理,將自己的隊伍置於死地,同時埋伏一隊輕騎兵,趁著陳餘傾巢而出的時候插進陳餘的軍營,換下陳餘的旗幟,最終使陳餘的士兵在戰不利的情況下陷入絕望。

  和項羽搞出的「破釜沉舟」相比,背水一戰更具主觀能動性和無比精巧的算計,如果說破釜沉舟是在撞大運,背水一戰就是大數據運算,成功率近乎百分百。

  能創造性地搞出背水一戰的韓信,不夠神嗎?稱不上仙嗎?

  如果把韓信和其同時代的名將對比,有過對戰的。

  如項羽、龍且、陳餘等人,韓信都是勝利的。

  沒有過對戰的,如劉邦、彭越、英布等,劉邦本人是親自當陳平承認過他不如韓信的,而英布也曾當著屬下親口承認他是害怕劉邦、韓信、彭越的,至於彭越,其能力也不如劉邦,而劉邦又不如韓信,彭越當然也不如韓信了。

  韓信比同時代所有名將都厲害,這就是韓信的厲害之處。

  他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兵仙,是有理由的。

  絕不是憑空臆造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