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煉精化氣人間世

  第137章 煉精化氣人間世

  入道修行,絕非易事。

  靈根資質不足者,若要通過觀想之法入道,衍化靈根可謂兇險至極,哪怕只是行差踏錯一步,都有可能暴斃而亡。

  再加上入道修行後,亦是暗藏兇險。心性不佳者稍不注意,就會被心魔邪念迷了眼,步入歧途,乃至死路。

  所以此世,哪怕是修行世家,也不會讓稚子入道,都是正兒八經地先讓稚子讀書,積累學識,增進智慧為重。

  待得讀書有所成,心性亦不差,方才會給人接觸修行之秘的機會。至於靈根資質不足者,是否願意嘗試觀想入道自衍靈根,就全憑自主了。

  總之,若無天賦神通覺醒,靈根資質不足者,在十六至二十歲,多是在做水磨工夫,通過觀想之法改易自身體質,謂之曰「藏精」。

  書院畢業之後,二十至三十歲,則是入道小修士積累名望,養氣修行之階段,謂之曰「養氣」。

  養氣期之上,則為蛻凡期。

  在大離修行界,有一句俗語,叫作「十年養氣,卅載蛻凡」,意指普通修士,若無機緣或家世底蘊相助,純靠水磨工夫自力更生,養氣修行需要十年,蛻凡修行需要三十年。

  所謂蛻凡,不僅是蛻凡體,更是蛻凡心。

  在凡間閱盡繁華、看盡冷暖,是為紅塵煉心。

  而紅塵數十年,只為蛻去凡心,養出沉穩道心。

  可以說,此世煉精化氣境之修行,某種意義上,就是要讓修士走完凡人一生。

  是以,上古年間,修行五境,即五重大境界,另有稱謂:

  煉精化氣境,是曰人間世;

  鍊氣化神境,是曰養生主;

  煉神反虛境,是曰逍遙遊;

  煉虛合道境,是曰大宗師;

  最後一境界,則曰應帝王。

  總之,此世修士,大都是在凡世過完數十年生活,紅塵煉心後,才會破境築基,從仙門外門,升至內門。

  這是最為穩健,穩紮穩打不留隱患的修行之路。

  但毫不例外的是,總有人例外。

  總有極少數修士,天賦異稟,氣運濃厚,能勇猛精進,快速走完煉精化氣境的修行之路。

  比如南奕,亦比如曾經的陶知命。

  陶知命為何能勇猛精進,暫且不去提。只說南奕。

  作為穿越者,某種意義上,前世考入編制卻查出身懷癌症的南奕,早就是閱盡繁華、看淡冷暖。

  不敢說其心性修持業已圓滿無暇,但基本上,此世凡間種種,不論美色還是虛名,都很難再令南奕動心。

  於南奕而言,紅塵煉心,相當於是可跳過的環節。

  再加上前世見識所帶來的開闊眼界,即便當真要說南奕是貨真價實的天生道子,或許也不是不行。

  所以南奕十分確定,自己不會煉精化氣境停留太久,不至於像其他人那般滯留黃階數十年。

  他要提前想清楚自己的蛻凡修行路,而不是等蛻凡之後再去現想。

  對此,陶知命似笑非笑道:「萬古以來,修為精進再快,都會有人修為精進更快。所以,只要自覺自身修行踏實,大可勇猛精進,不必顧慮太多。」

  「但是,修行易,修心卻難。我輩修士,之所以講究戒驕戒躁,卻是因為自以為自己有著自知之明時,或許雙眼早已被惡念魔障蒙蔽,卻猶不自知。」

  「這一點,只能靠你自身把握了。」陶知命悠悠一嘆,「所以,修行路上,每一步,你都要三省己身,務必不要走錯。」

  南奕恭謹應是。

  他知道,這是陶知命的肺腑之言。

  作為跌境修士,陶知命很可能就是路走錯了,才不得不留在城中故意跌境,重走蛻凡路,求一個二次蛻凡、二次築基。

  在蛻凡期,修行之關鍵,實則在於明確自身道途。

  唯有明確道途,找准自身之道,有了明確的自我定位,才能在煉化源炁、轉化法力的過程中,讓自身法力,逐漸體現出更多的個人特色。

  簡單來說,蛻凡修行,就是要不斷調整自身法力性質,讓體內法力,從某一源炁轉化而來的法力,變為某一修士的獨有法力。

  而所謂的蛻凡真身,則是最適宜自身法力性質的道身顯現。

  至於具體是怎樣的法力性質,有著怎樣的蛻凡真身,不僅取決於術法神通,也受個人主觀認知跟思想理念影響,不一而足,因人而異。

  「志士仁人謂之俠,是個還不錯的說法。可你廣傳內功武道,又為之著書立說,升華提煉俠之道,卻是與傳道布教無異。」

  「此道為伱一人開闢,若要納入自身道途,註定大道獨行,會與其他修士進行道爭,或早或晚地較量高低。」

  「只要你能下定決心,往後餘生無怨無悔,自無不可之理。」

  陶知命指點了幾句,將最終的選擇權,留給南奕自己。

  蛻凡期,逐步明確自身道途,有一個過程。在此期間,自身道途究竟為何,尚有著轉圜餘地。

  待到築基,凝練根本道基之後,再想變道,就只得跟陶知命一樣,迭境重修了。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此世三十年蛻凡修行的說法,也是要給修士充足的考慮時間。

  但南奕不需要考慮那麼久。

  他清楚知道,蛻凡築基,之所以要修士明確自身道途,就是不鼓勵修士盲從他人之道。

  亦步亦趨地修主流道統,肯定是前易而後難。

  而與之相反,自辟新道,只要能成功走通,就將是前難後易,更是有著自身獨有的核心競爭力。

  當南奕機緣巧合下覺醒了天賦「天子劍」,就註定了他不甘於泯然眾人。

  「請師兄放心,奕思慮良久,心意已決。」

  南奕語氣十分鄭重。

  陶知命便說:「你能心裡有數,知道以後會因此與人道爭,不在屆時失了分寸就好。」

  「旁的話,你需注意,文章道理,與你自身道理,雖是同源,卻未必同歸,莫要混淆。」

  陶知命看得出,南奕本人,不是殺身成仁的性子。

  《志士仁人》中所述武俠精神,南奕說得固然好,可就他本人而言,一樣做不到百分百踐行。

  當然,南奕也不需要百分百踐行。

  不論明確道途,還是凝練道基,南奕只要確信自己以後會一直認可並支持俠道一說,在言行舉止上不會背離俠道精神即可。

  畢竟漫漫道途,不可能要求往後數百數千年的修行歲月,完全局限於貫徹踐行修行之初的蛻凡築基之道理。

  只要不忘初心,不背離道基,不會為之而悔,就不影響南奕發表《志士仁人》,開闢武俠精神,宣揚俠道。

  但文章道理,與自身道理,並不等同。

  準確說,自身道理究竟是何,從來都取決於本人內心,而非對外發表的文章。

  不過,也正是因為文章道理與自身道理並不等同,所以由《志士仁人》武俠精神所聚攏的被感召者散逸靈性,南奕在吸取之時,須作出相應取捨,不能全盤應下。

  這有點類似於信仰神道中,關於信仰有毒的說法。

  雖說南奕聚攏的是散逸靈性,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仰之力,不需要滿足信徒願望。

  但這種散逸靈性,之所以能自發地流向南奕,源於被感召者,對武俠精神的認同。

  著作並發表《志士仁人》的南奕,可以吸取這部分靈性,卻最好只吸取自己能踐行的部分,不要全數吸取。否則,其道途修行,必將留有隱患。

  而這種修行訣竅、關鍵妙要,事實上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換作散修無人指點,若是貿然發表《志士仁人》,多半會全數吸取因此匯聚的散逸靈性。

  但只要知道了關鍵妙要,南奕也就再無後顧之憂。

  他直接加急刊印,於二十號刊載的《明報》上,發表《志士仁人》。

  而等《志士仁人》一出,南天城文壇,終于震動。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