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規劃與慶賀

  第84章 規劃與慶賀

  這兩年,李琩一直在思考在安西落腳之後,下一步他應該怎麼做。

  如果僅僅只以安西的實力,想要與朝廷抗衡,這完全不現實,所以只有進一步做大。

  想要做大,有兩條路子,第一條路是大力發展安西,第二條路是以安西為始,把自己的勢力一步步擴展到北庭、河西、隴右。

  這二條路,不可一蹴而就,且需要等待時機,慢慢的滲透。

  所以現在李琩著重考慮的是第一條,發展安西。

  對於發展安西,李琩在經濟、軍事、政治已有了一些規劃,但總的來說,步子還是不能垮得太大,還是需要步步為營。

  這步步為營的第一步,李琩認為是先遵循歷史,發展好基本的農業。

  只有農業基礎發展好了,他才能進一步實行其他的計劃。

  歷史上,大唐控制安西之後,便開始在農業上實行興修水利,開荒屯田。

  不過由於安西的外部環境並不太穩定,經常受到外敵襲擾,所以大唐在安西的屯田發展也不順利,被大致隔成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公元630年到657年,這一階段屬於開拓時期。

  第二階段是658年到702年,這一階段屬於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702到763年,這一階段屬於高速時期。

  最後便是763年到791年,這一階段,吐蕃切斷了安西與朝廷的聯絡,安西孤軍困守,基本沒怎麼發展。

  李琩現在所處的時期,正是高速黃金時期,也正是這一時期的屯田發展,才能給後面「西北孤忠」的困守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碰上這個黃金時期,對李琩有利的。

  而且,相比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李琩還有三個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他提前十年從小勃律國擊退了吐蕃,這讓他的外部環境好了很多。

  第二個優勢,是他不會像歷史上諸如蓋嘉運這樣的節度使一樣亂搞。

  第三優勢,他知道後世一些更加便利有效的農業器具,以及適合安西的農業作物。

  不過這第二第三個優勢,還比較懸浮,要想真正的落到實處,他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及踏實的工作。

  特別是人才,再好的方案,沒有人才去實施,不僅推行不下去,反而會取到反效果。

  所以李琩想借開府慶祝的機會,順便選拔一些人才培養培養。

  ……

  安西的官員、地方大族和百姓,聽到李琩開府有關於農業的比試,都有些驚訝。

  因為根據他們的了解,如今的貴胄開府,娛樂方式除了詩賦歌舞,便是各種奢靡的玩樂,比如將投壺升級為投擲金銀,比如酒池肉林。

  像李琩這種高貴的皇子,還想著玩一些農業、水利器具,屬實沒見過。

  不過上有所好,下便迎之。

  李琩喜歡這些,他們就去發掘這些方面的人和事。

  到李琩開府之時,許多和農業、水利方面有關的人,便齊聚龜茲。

  ……

  ……

  ……

  開元二十六年,二月初六,宜遷居。

  李琩和楊玉環搬進了新府,大宴賓客,同時舉辦節目,與民同樂。

  節目的上半場,是詩賦歌舞,除去安西本地的才子佳人,其他地方的人也來了一些。

  遠在河西的高適,對李琩的知遇之恩一直銘記於心。他本想親自來給李琩慶賀,但他現在是河西的將軍,也立了功,獲得王忠嗣的重用,一時抽不開身,便請他的朋友來代為祝賀,同時也一起傳達王忠嗣的祝福。

  對於王忠嗣和高適同時差遣來的人,李琩沒有怠慢,親自接待。

  偏廳里,僕人將王忠嗣和高適差來的人引了進來。

  一行人的領頭者見到李琩先行了一禮,道:「下官王維,拜見壽王殿下。」

  「王維?」李琩聽到這個名字,有些驚訝。

  李琩仔細打量了王維一番,只見王維大約三十五六歲的樣子,風采卓約。

  「原來是王將軍。」李琩請王維一行人入座,道:「如果我所記不錯的話,王將軍現在是河西的判官。」

  「正是。」王維禮貌回復,「殿下當真是博聞強記。開元二十三年,下官被拔擢為左拾遺,去年下官調任河西,做了王忠嗣將軍的判官。」

  這事,李琩有所了解。

  王維算是張九齡一手提拔上來的,調任做王忠嗣的判官,也是張九齡的手筆。

  說起來,王維算是張九齡的人。

  但另一方面,王維和高適是朋友,這關係就有點複雜了。

  李琩略微沉吟,笑道:「王將軍公務繁忙,還能遠道而來,本王倍感榮幸。」

  「不敢。」王維起身,又給李琩行了一禮,道:「下官受王忠嗣將軍和高適將軍所託,特來祝賀殿下喬遷之喜。」

  說著,讓人呈上一把寶劍和一盒特製的毛筆。

  寶劍是王忠嗣送的,特製毛筆是高適送的。

  李琩看了一眼,笑道:「不必送這些禮,王將軍親自前來,能送賀詩一首,便是最貴重的禮物。」

  王維道:「王忠嗣將軍和高適將軍知道殿下喜愛詩文,沒有作詩,但請了幾個才子過來。」

  「哦。」李琩看向王維帶的幾個人,道:「請王將軍介紹介紹。」

  王維一一介紹道:「這位是王之渙,這位是孟浩然,這位是岑參……」

  聽到這幾個名字,李琩又是一愣,因為這幾個人,他雖然不認識,但是名字都聽過。

  王之渙出生太原王家,和高適是好友。

  726年的時候,王之渙在冀州做衡水主簿,後來遭人誹謗,辭去官職。

  732年的時候,高適去薊門訪王之渙,王之渙不在。

  李琩猜想,應該是他用了高適,高適便把這事告訴王之渙,希望王之渙來訪他,以求重踏仕途。

  孟浩然734年的時候,去拜會過張九齡,張九齡非常欣賞他,但沒有任用,後來張九齡被貶之後,才重新任用他。

  至於岑參,他雖然和高適他們是朋友,但那是幾年之後的事,按理說,他們現在應該還不熟。

  換句話說,這三個人來自不同的勢力,而且要麼是失意的人,要麼是沒有起家的人。

  他們來此獻詩,目的恐怕不只是獻詩那麼簡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