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吃撐了

  一說一笑一熱鬧,這事就算揭過去了。

  劉絳之所以會主動提及,就是為了避免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而造成日後的隔閡。

  到底是義子,不是親兒子。這話主動坦白,和從別人口中說出來,很可能就是兩個觀感。

  劉絳主動提及,在李如願看來,這小子太自率坦誠了,這種事都不瞞著我,還主動請罪,罵兩句就罵兩句了,這孩子就不是誠心的,都是為了取信敵人嗎。還是給我辦事,立這麼大功勞,這得重重賞賜,不能寒了孩子的心。

  這要是旁人把這話告訴李如願,那觀感可就差了,沒準還得想呢,這小子是不是真對我不滿?藉機罵我?

  並且劉絳主動掀開之後,即便真有人拿這個給他上眼藥,那也無限接近於挑撥離間。

  因為這事人家主動坦白了,你還提這不是挑撥是什麼?

  馬車從朱雀道一路過了宣陽門,入台城至大將軍府。

  李如願將眾人解散了,只留下一眾心腹在節堂議事。

  首先就是這次政變和叛亂的收尾工作,如何處置一干人等。還有接下里接收吳郡、會稽郡的人選。

  這兩處都是富庶之地,加上吳興郡,是江東主要的產糧區,必須要牢牢控制在手裡。

  最後商定結果是,廬陵王桓續賜死,光祿寺丞呂威方、武庫令杜崇德全都是夷三族,家產抄沒賞給這次的有功將士。

  九江王桓瑛...李如願本來想留他一命,但奈何反對意見太多,最後也是賜死。不過李如願也算對得起他,沒有滿門盡誅。六個兒子除了已經死的桓維之外,還留下一個最年幼的八歲的桓紹。

  女眷和家產都被賜給劉絳。也算是這次他堅定站隊的獎勵,並增邑八百戶,他這個南鄭侯目前是食邑一千八百戶,快趕上那幾個郡公了。

  至於桓瑛的部曲,因為這次東郊之戰也有功勞,加上劉絳請求,也全都劃歸給他統率,這其中包括了馮抗、任大寬、到克之三名虎將。統兵人數也達到了七千餘,仍舊駐守東府,監管東郊。

  劉絳這會開的,嘴角瘋狂上揚,比AK還難壓。

  太爽了,這桓瑛的家產他是知道一二的,巨富啊,府里裝錢的倉庫堆積如山,全是錢和布帛還有各種有價無市的重要物資。他桓瑛跌倒,我劉大紅直接一口吃撐了啊。

  而且這個逼還特麼賊會享受,除了送給自己的那些個舞姬,府里還有一整套的舞樂班子。還有家裡的廚子...

  這不比他許的好處多多了?

  還有那個桀驁不馴的小郡主桓玉儀,跟那個陸娘子一樣的眼高於頂,就很想看看你們還能不能裝起來。

  剩下的開會內容,主要是委任吳郡、會稽郡太守。

  原本的南譙州司馬董紹先為會稽郡太守,至於新任的吳郡太守沈重還在路上,李如願讓董紹先領兵三千去上任,完成占領和消化。

  侄子李衡為歷陽太守,莊輔為南譙州刺史。

  同時,原本留守壽春的眾人也得到了封賞,侄子李侃為左武衛將軍,李葵為右武衛將軍。

  周元祺為鎮西將軍,江州刺史,因為尋陽已經被燕王桓璋派人奪取,所以暫居宣城。

  而長子李岳,被任命為中書令、京畿大都督、光祿大夫。

  此時的官制,並沒有確立三省六部制度,但中書令仍然被視為宰相,京畿大都督統轄建鄴地區的兵權防衛,至於光祿大夫,「魏晉以後無定員,皆為加官及褒贈之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稱銀青光祿大夫。」

  主要還是李岳太年輕了,要不然李如願非給長子弄個八公之位。

  也就是:大將軍,大司馬,太師,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太尉。

  其中太師在晉時候被改為太宰,是因為要司馬師諱,但是大楚建立之後,文帝桓玄直接把司馬氏當國時候的避諱全都改回來了。

  比如建康改回來建鄴,壽陽改回了壽春,太宰改回了太師...

  並且說司馬氏無甚功德於天下,結果沒想到自己的後人也特麼不爭氣,沒百年就回了江東...

  大將軍府議事之後,確定了處理結果。

  與之不同的是北趙,段氏表示當初受過司馬家恩德,並且段保慶對司馬師極為推崇,所以為了避諱,太宰還是太宰...

  議事之後的第二天,李如願上表,表奏東海王桓玠為大司馬,揚州刺史蕭恪為征東大將軍,豫州刺史謝盎入朝為太保。

  桓續和桓瑛賜死,呂威方、胡修、杜崇德等夷三族...這些所有的奏表,桓瑾全都光速的通過。

  唯獨對處置「偽」太子桓縝,桓瑾是說什麼都不肯同意。

  李煦去「勸說」也沒用。

  李如願是可以直接把人殺了的,畢竟是個「偽」太子,但是他最終還是決定去見見傀儡皇帝。

  太極東堂,桓瑾看著跟上次霸氣側漏、意氣風發的氣質不同,反而是越發深沉的李如願,直接起身長輯道,「朕請大將軍繞我兒一命,就讓他青燈古佛了此殘生吧。」

  李如願是真沒想到皇帝桓瑾會這麼堅定,他知道那個偽太子就是他兒子,所以說什麼都不同意下殺手。

  這一刻,他仿佛理解了桓瑾作為父親的心情,這人或許不是個好皇帝,優柔寡斷,但作為父親,卻敢於跟他抗爭。

  即便是作為傀儡...

  沒想到天家還有這樣的父子情。

  「陛下...不必如此,臣明白了,就如陛下所言,那偽太子就讓他出家為僧,只是真太子已經薨了。」

  桓瑾聞言抽泣道:「多謝大將軍。」

  有了皇帝的背書,加上朝堂如今把持在手,太子桓縝已經薨了這件事,已經成了定論。

  所以對於已經影響不到自己的偽太子,李如願還真沒有在乎他的生死,直接找個小廟讓他當和尚去吧。

  反正你們桓家人信佛的多。

  出了宮,在回大將軍府的路上,李如願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太子之位不能一直空懸。

  桓瑾這個正牌皇帝不能讓他做的太久,差不多就得讓他靠邊站,換個新皇帝才好干接下來的這些流程。

  皇帝換人有兩個手段,一是廢立,二是禪讓。

  廢立容易落人口實,但禪讓就不一樣了,讓桓縝禪讓給兒子,他去做太上皇,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消除不利影響...

  問題誰合適呢?

  桓縝有十幾個兒子,皇后嫡出的還有吳王桓綱,按理說這是最合適的人員,非議也最小。

  但李如願很擔心桓綱是個跟桓縝一樣的不穩定因素,不肯老實當傀儡。

  思考一番之後,李如願這是急不得,觀察一下眾皇子再做決定,看看這些人的心性。

  可不敢選個高貴鄉公上來啊,他可不想讓李家跟司馬家的名聲一樣,被人罵了幾百年甚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