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大戰前巡查各軍

  諸葛連弩及木牛流馬經過各軍統帥、軍師、將領的驗證之後,皆被稱為吳國的大利器、軍隊的大殺器,開始大規模製作。

  穿越之前,陶應不是學化學的,因此他沒有研究出火藥,也沒有製作出其他熱兵器,只能製作出一些火箭,也就是在箭頭上綁些破布、柴草等,沾上火油,點燃之後射出去。

  硝石、硫磺、木炭是火藥的三元素,而且陶應也知道是古代煉丹的術士,在煉丹過程中發現的,但到底如何才能提煉出,在這個時代還是不容易的。

  因此,陶應更多的是在改造冷兵器。

  就這些,已經領先了這個時代,使得吳軍的戰力絕對高於魏軍,以及西涼軍。

  雖然說兵器的打造,諸葛連弩以及木牛流馬的製作都是機密,但這個時代,保密意識普遍不強,魏軍的一些探子,還是探得一些消息,知道了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

  但到底是怎樣的?如何製作?他們卻沒有一點頭緒。

  沒有圖紙,沒見過實物,春秋戰國時期墨家的許多關於機關術的書籍也都已失傳,縱然是聰明如荀彧、司馬懿這樣的大才,也難以想像。

  只知道連弩肯定是能夠連續發射弩箭,至於能發射多遠,一次可發射幾支,根本不清楚,在他們想像中也就是三支左右,最遠就是普通弓弩手的射程。

  至於木牛流馬,想像和實物的差別就太大了,甚至有人覺得,可能是一匹木頭做的戰馬,類似於戰車的,想一想那也沒有多少威力。

  何況,對於二十幾歲的青年諸葛亮,也不認為有多厲害,那他製作出來的兵器,又能強到哪裡去呢?

  諸葛瑾確實有才,但也並非那種王佐之才,而諸葛亮此時肯定沒有諸葛瑾的名氣大。

  對於曹操和司馬懿的種種猜測,陶應當然不會理會,他將漢中的諸事安排妥當之後,又趕往廣陵。

  很快,馬騰韓遂得到消息,這讓他們長出了一口氣,看來是自己太緊張了,有些驚弓之鳥,吳軍顯然還沒有準備妥當,現在不可能出兵。

  海軍的兵力沒有再擴大,依舊是五萬,但是海船製作了很多,基本分為兩類,攻擊艦和運輸艦。

  攻擊艦的形狀大同小異,每艘艦上都裝著數量不等的投石車,放在這個時代,簡直可以稱作為遠程炮火了,因為在船上,可以不停的移動,調整目標,攻擊力更強。

  甲板有一部分是活動的,一旦要登陸,可以迅速做成浮橋。

  運輸船的類型很多,有些是運送糧草的,有些是運送兵甲器械,還有一些是運送戰馬的。

  以前三國歷史中,吳國的航海是最發達的,現在在陶應的大地支持下,更發達。

  不過現在,陶應還不準備去探索洟州。

  當年諸葛直和衛溫去洟州,帶回了數千蠻人百姓,和一些當地的農產品,發現那基本沒有什麼文明,沒有屬於他們的文字,語言也和漢語類似,估計他們的先祖是沿海漁民,打漁時迷失了方向,飄到了島上。

  孫權也不是為了開發洟州,只是想和秦始皇一樣,得到長生不老藥。

  諸葛直和衛溫沒帶回來,被以「違詔無功」之罪收監,後被殺,由此可見孫權也並不是什麼明君。

  陶應當然不會這麼做,雖然他是穿越者,也搞不清為什麼會穿越,但也不太相信有長生不老藥,假如真的有,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海軍的作用,現在是協助攻打青州、幽州,將來是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將大漢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

  根據貴霜帝國、羅馬帝國的那些商人的口述,以及陶應原有的記憶,經過幾年的努力,繪製了一幅西方大致的地圖和航海圖,然後又讓魯肅等人和一些工匠,製作出了沙盤。

  看著上面的遼闊大海,以及西方的那些國家,海軍的將領一個個激動萬分,原來世界這麼大,原來大海如此遼闊,想一想將來他們海船開進那些地方,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啊!

  在陶應的一番勉勵之下,所有將士士氣大振,再次進入了緊張的航海演練中。

  秋天到了,豐收的景象,讓百姓們個個臉上都掛滿幸福的笑容。

  連年的大豐收,他們能不高興嗎?

  陶應離開廣陵之後,在徐州、揚州探查糧食收成情況。

  各地的官員都在忙碌,吳王如此心繫百姓,愛民如子,他們怎能不好好表現。

  各地的郡兵,官員的私兵也都加入到了秋收的行列,讓今年的秋收很快完成。

  接著陶應又考察了徐揚兩州的書院,對即將到各地擔任官員的那些學子進行了一番鼓勵。

  儒家的學說還是有作用的,他講究的首先是修身,是要有良好的品德,是忠和孝,為人要正直、誠信,為官要清正、廉明。

  有了這些,他們至少是努力為百姓做事的,能力欠缺的,可以在實際中鍛鍊。

  在徐揚兩州考察完之後,陶應又去了荊州,與鹿門書院的三位大賢探討天下大勢,以及將來如何做到國富民強,天下太平。

  這一次三人都是暢所欲言,將自己的看法全都毫無保留的拿了出來。

  因為在三位大賢的心目中,陶應已經是將來大漢天下之主了,而他們也看出,陶應真的是為了天下所有人開創萬世太平,這樣的明君,堪比堯舜禹湯,他們怎能不相助呢?

  接著到了南陽,視察了徐晃麾下的十萬大軍,對所有的將領都進行了嘉獎,當然,這種嘉獎只是口頭的,可是在這個時代,作用是非常大的。

  哪一個上位者能像主公陶應一樣不辭勞苦,到大營中來看他們呢?

  曹操做不到,馬騰韓遂也做不到,更不要說并州的那個袁譚了。

  就憑這一點,也足以讓他們感動萬分。

  每一次到軍隊,都能讓將士們士氣大振,陶應心中決定,在大戰開始之前,一定要在漢中、南陽、彭城、琅琊、廣陵等處軍營,甚至是武關這樣偏僻的地方,都去一次。

  一則可以提升鬥志,二則也讓所有的將士都明白,他們是自己的兵,是吳王的麾下。

  一直快到年底的時候,陶應視察完了益州,才乘船順流而下,回到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