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

  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

  曹操一把將湯藥打翻,大發雷霆。

  眾皆駭然,不能解其意。

  曹洪悄聲問一旁的曹仁說道:

  「主公緣何這般發怒?」

  曹仁嘆一口氣,解釋道:

  「此前,滿伯寧出使徐州時,曹公曾欲表李子玉為陳國相,更送當歸以表心意。」

  「然後呢?」

  曹洪睜大眼睛問道。

  「李子玉拒絕來陳國赴任,還回了一件禮物給主公。」

  「什麼禮物?」

  「……獨活。」

  曹仁無奈地笑笑。

  唔。

  難怪曹公看見獨活這般生氣。

  曹洪一拍腦袋,哼唧道:

  「好個不識好歹,曹公用人向來不拘一格。」

  「那李翊不過是一山野村夫,怎敢如此狂悖?」

  誰說不是呢……

  曹仁也覺有理,在他看來,曹老闆已經足夠有誠意了。

  誰想這小子寧可跟隨織席販履之徒,也不願跟隨前任三公之子。

  這時,荀彧快步走進殿內。

  「明公,接到軍報,夏侯淵前部已經成功攻破了雍丘。」

  「張超連帶著其家眷已盡為我軍所俘。」

  張超是張邈之弟,前任廣陵太守,也參加過討董聯軍。

  張邈聯合陳宮反叛曹操時,張超也參與了其中。

  曹操聞說張超已俘,當即下令道:

  「將張超及其張氏三族全部斬首於市,以儆效尤!」

  「這……」

  荀彧眉頭一皺,「明公,這張氏乃兗州望族,誅滅其全族,恐使兗州各族人心惶惶。」

  之前就是曹操殺了兗州名士邊讓,才加劇了兗州各族的恐慌。

  現在又要屠滅張氏三族,恐會徹底與兗州各族結怨。

  曹操怒道:

  「正是這些世族聯合呂布反叛於我,否則我現在早已取得徐州。」

  「哪裡用得著倉皇撤兵,被呂布這獬兒困於一郡之地!」

  「既然他們不能容我,我又豈能容忍他們再繼續反叛下去!」

  只要把他們全殺了,他們不就背叛不了自己了嗎?

  曹操如是想著。

  「張孟卓呢?他現在何處?」

  提到張邈這個叛徒,曹操心裡五味雜陳,不知該說什麼好。

  荀彧躬身答:

  「張邈兵敗後,想去壽春找袁術求救。」

  「只是在半道上,被其部眾所殺。」

  「現其首級,屍身暫不知流於何處。」

  哼。

  曹操輕哼一聲,「此子叛我,死不足惜。」

  「那其家屬……?」荀彧試探著問,

  「自然也在那三族之內!」

  曹操沒有絲毫猶豫,既然說了要滅張氏三族,就要說到做到。

  他作為袁紹的小弟,之前袁紹讓他殺了張邈。

  曹操顧及兒時情誼,直接做出了違背了老大哥的決定,拒絕殺害張邈。

  沒想到真心換絕情,被張邈背叛,險些丟掉立身之本。

  現在曹操再無顧忌,果斷下令,夷滅其全族。

  正好還可以給老大哥袁紹一個交代。

  「呂布呢?他現在又在何處?」

  曹操接著問。

  「自上次在定陶被明公擊敗後,呂布已望南逃去了。」

  定陶一戰,曹操打出了對呂布最大的一場大勝。

  他先讓士兵去搶割麥子,留婦人上城寨的矮牆上守御。

  呂布帶兵來時,認為曹操詭詐,不敢進軍。

  結果麥子被曹操搶割一空,第二天直接換了真士兵來守。

  呂布正後悔昨天沒有發起進攻,這次直接率軍殺了進去。

  不想伏兵登時從大堤上殺出,步兵與騎兵一起衝鋒,大破呂布主力。

  不僅奪了呂布的鼓車營寨,還把呂布的定陶給一起奪了。

  這是呂布在兗州對上曹操遭遇的最大一場戰敗。

  呂布元氣大傷,敗局已定。

  擊敗他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也確如程昱、荀彧所言,呂布一夫之雄,不足為慮。

  「明公接下來可要繼續派兵追擊呂布嗎?」

  荀彧徵詢曹操的意見,看看他是否要乘勝追擊。

  「不!」

  曹操否決了這個提議,「呂布已是喪家之犬,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依我之見,現下當向豫州發展!」

  曹操誅滅張邈三族,看似失去理智,實則心裡早有盤算。

  他想著,反正都已經與兗州各族撕破臉了,索性破罐子破摔。

  直接把治所遷到豫州去。

  豫州的人口高達六百餘萬。

  尤其汝南郡,人口多達兩百餘萬,是天下第二大郡。

  豫州的地理位置也極好,不論是歷史上的曹操,還是後世的鄧艾、司馬懿都在這裡搞屯田。

  因為這裡河流眾多,從黃河到長江,關中到海濱都有著水運交通。

  使得豫州這個「天下之中」,有著在政治軍事上極高的地位。

  同時豫州最大的幾個家族,

  分別是沛國曹氏、夏侯氏,汝南袁氏,潁川荀氏。

  曹氏、夏侯氏、荀氏都是曹操的人,他完全可以把戰略重心轉到豫州去。

  「諸公以為如何?」

  曹操問眾人意見。

  荀彧率先站出來表態:

  「今兗州殘破,人口銳減,民生凋敝。」

  「豫州並無強權割據,的確是天賜之所!」

  曹仁也提意見道:

  「誠如明公所言,呂布已是喪家之犬,不足為慮。」

  「前日劉備命陳珪為沛相,又命張飛進兵魯國。」

  「其染指豫州的野心,已是昭然,今不若快速攻取豫州。」

  「以豫制兗,方成王霸之業。」

  從戰略角度考慮,曹操也只能向豫州發展。

  北邊的袁紹自己肯定打不過,也不敢打。

  歷史上曹操平定兗州後,曾經想試探著往河北方向發展一下。

  結果馬上就被本初記小本本了,還在後來官渡之戰前編織成了罪名,寫進了《討賊檄文》裡面去。

  至於東邊的劉備,自己才剛剛和他簽訂停戰協定,也不好馬上撕破臉。

  何況現在的劉備也不好對付。

  西邊的司隸地區,就更不用考慮了。

  那裡早就被董卓、李傕等各路諸侯霍霍得不成樣子了。

  百姓逃散,耕地荒蕪,儼然是一片無人區。

  根本榨不出什麼油水來,經濟上就不支持曹操往西邊發展。

  所以,南向豫州,是唯一的選擇。

  這裡既沒有強大的諸侯,能夠阻擋自己。

  同時控制豫州,就能夠南面威脅荊、揚二州。

  也可以繞過河內,進入司隸,一下子就能把局面打開。

  反之,

  如果豫州被一個強權給掌控了,比如說劉備、袁術、劉表等。

  那曹操直接就被堵死在了兗州,四面受敵,死路一條。

  「好,便用此策!」

  「諸位以為豫州諸郡,何者為先?」

  曹操再次出聲詢問。

  眾人交換了一下眼神,豫州看似幅員遼闊,實則兵鋒可指方向並沒有多少。

  畢竟豫州東邊的沛國、魯國,曹操已經讓給劉備了。

  剩下能選的,只有豫州西壤。

  荀彧主動站出來,闡明自己的想法:

  「潁川人傑地靈,物產豐饒,人口眾多。」

  「況此地位處河南之中,北有黃河天險,卻又相距不近,不必擔心黃河泛濫造成的水災。」

  「西有虎牢關等高山、河流險關,南可以通南陽、襄陽、新蔡等地。」

  「此地亦是劉表與中原勢力的緩衝地帶,控制潁川,則劉表失其屏障。」

  「若能利用好淮水、漢水等兩大水系,則攻守優勢巨也!」

  荀彧不愧為一代戰略家,把潁川的地理優勢分析的很清楚。

  當然了,還有一點他不曾說的就是這裡也是他的家鄉。

  潁川荀氏,是這裡的頂級望族。

  把治所遷到自己的家鄉,對家族地位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這雖然是荀彧的一點私心,但豫州確實沒有比潁川更好的治所候選了。

  這裡是士人豪族的樂園,曹操大半謀士都來自潁川。

  同時這裡,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也非常適合搞屯田。

  「現今劉備已在徐州推廣屯田,發展生產。」

  「不須三到五年時間,徐州的生產力便能恢復如初,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荀彧信誓旦旦地為曹操分析道。

  「那麼此前明公征伐徐州之舉,則徒勞無功矣。」

  「五年後,劉備將能在徐州合出十萬步騎出來,屆時明公當何以自處?」

  「是以,屯田之策,勢在必行!」

  荀彧也時刻關注著徐州的發展,看見劉備在徐州大搞屯田。

  他也是心急如焚,勸曹操也趕快加緊推廣屯田的步伐。

  「潁川土地肥沃,四周並無強敵。」

  「唯一患者,不過黃巾餘孽罷了。」

  「這些黃巾賊大多拖家帶口,耕戰一體。」

  「想來手中有不少農耕器材,我們只須派出一支偏師,便能將之收為己用。」

  「然後可用計牛輸谷之法,先在潁川試種,若驗明可行。」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再推廣於全州。」

  曹操聞言大喜,上前執住荀彧的手,說道:

  「文若真乃王佐之才也。」

  「卿之所想,正是吾之所想!」

  兗州你曹爺我不玩了,潤去豫州了。

  這是曹操在被背叛後,就開始規劃的方略。

  「傳我令,即刻起大軍,準備發兵陳國!」

  曹操沒有做任何的休整,便迫不及待地要進軍豫州了。

  而他第一個發兵對象,卻不是潁川而是潁川旁邊的陳國。

  因為陳國把豫州分成了兩半,只有拿下陳國,才能將兵鋒西轉,指向潁川。

  另一個原因,就是陳國很富,據傳那裡積糧高達百萬斛。

  那就對不起了,

  我曹某人行事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亂世之中,你存這麼多糧食在手裡,又保不住。

  那就別怪曹某人我心狠手辣了。

  當即曹操,即刻點兵一萬,準備寇略陳國。

  ……

  ……

  話說這陳國國相有兩個人,

  一個是朝廷任命的駱俊,一個是袁術任命的袁嗣。

  沒錯這裡也有骷髏王,可見袁術勢力有多大。

  袁嗣占據了陳國的西邊地區,駱俊則占據了陳國的南部地區。

  而北部地區,則歸屬於陳王劉寵。

  東漢時期,諸侯王有食封權。

  即這些諸侯王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收稅,吃喝玩樂享受人生。

  但他們沒有管理封地,治國治民的權力。

  封國的管理權,通常是交由朝廷任命的國相來管。

  並且國相還有監管、矯正諸侯的一些不當行為的權力。

  所以,東漢末年的諸侯王存在感很低,通常都是被所在的國相給壓一頭。

  畢竟手上沒兵沒權,不敢搞事。

  但這個陳王劉寵不同,他這個人不僅有志向,而且做事高調。

  偏偏他還趕上了遊戲版本,遇上了社稷崩壞的大漢王朝。

  黃巾起義爆發時,郡縣的其他官兵紛紛跑路。

  只有劉寵在境內散財徵兵,手中聚集了數千強弩兵。

  為了尋求劉寵的庇護,不少百姓都跑到陳國去。

  使得陳國一個小國,一下子增加了十餘萬的人口。

  加上國相駱俊搞內政很有一手,使得陳國成為了豫州的富庶之地。

  積糧百萬斛的傳聞,確有其事。

  陳國的糧食之多,以至於遠在淮南的袁術都跑來借糧。

  曹操即將發兵陳國的消息,早有探馬報知給了陳王劉寵。

  劉寵聞言大驚,即召國相駱俊過來商議此事。

  因為駱俊是朝廷任命的,加之其能力卓著,所以劉寵與駱俊關係更好。

  而袁術任命的陳國相袁嗣,則被兩人視為亂臣賊子。

  「曹兗州方平呂布之禍,卻要兵寇我陳國。」

  「如何當之?」

  劉寵憂心忡忡地說道。

  他麾下雖有數千精兵,但跟曹操比起來。

  陳國還是太小太弱了。

  「今曹操勢大,我陳國地小人稀,誠難攖曹兵鋒銳。」

  「降則易安,戰則難保啊……」

  駱俊對於對上曹操的大軍,也沒有多大的信心。

  劉寵嘆一聲:

  「然則曹操二伐徐州之時,所過多所殘戮,其慘狀仍歷歷在目。」

  「若使迎曹操,恐加禍於陳國百姓。」

  「叫孤於心何安?」

  征伐徐州……?

  駱俊眼睛一眯,忽然靈光乍現。

  「竊聞徐州劉玄德,乃寬厚之人,仁義之名著於四海,有分災共患之義。」

  「昔年黃巾賊管亥,圍北海甚急。」

  「那劉玄德與孔北海非親非故,比非鄉黨,卻願救人之急。」

  「今陳國亦是孤立無援,危在旦夕。」

  「其與大王又是同宗,何不使人向他求援?」

  徐州劉玄德麼……

  劉寵背著手,來回踱了兩步,若有所思。

  「今曹操兵鋒甚急,劉玄德又遠在下邳。」

  「只恐遠水難救近火。」

  駱俊出聲安慰劉寵道:

  「聽聞劉徐州已命陳珪為沛相,又命人帶兵進駐魯國。」

  「就連梁國郭貢,亦與劉徐州交好。」

  「可見其勢力範圍早已拓展到了豫州。」

  「只要我們發快騎,在此之前,頂住曹操攻勢。」

  「定能夠撐到劉徐州派兵來援。」

  劉寵從其言,即派了七隊快騎,星夜趕往徐州下邳。

  誰先到,就誰向劉備求援。

  「劉備雖有俠名,但將舉國安危寄於一人,終不是良策。」

  劉寵眉頭皺起,仔細思考道:

  「梁國毗鄰陳國,既然曹操要進兵我國,料梁國亦難自保。」

  「今不若再向郭貢求一路援軍。」

  「此路須來得快。」

  商議既定之後,劉寵便對駱俊說道:

  「就勞駱府君親往梁國一趟,說郭貢發兵來援。」

  這一路援軍,是最有機會求來的,並且也是最近的。

  所以劉寵格外重視,直接派出了國相駱俊親自去梁國找郭貢。

  駱俊身負王命,不敢怠慢。

  帶了十來人的隨從,快馬加鞭趕往了梁國。

  好在兩國挨得近,只用了半日便到。

  郭貢聞說是陳國國相親自來了,即忙將之召見。

  雙方敘禮過後,各自分賓主而坐。

  「曹操兵鋒甚急,陳王故遣我來向使君求援。」

  「求使君看在昔日我國接濟糧秣的份兒上,救我主一救!」

  郭貢之前不是缺糧嗎?

  先後帶兵去了兗州、徐州,勒索曹操、劉備。

  結果最後都無功而返,不戰自退。

  最後還是陳王劉寵主動接濟糧秣給郭貢,使他挺了過去。

  「這……」

  面對駱俊的求援,郭貢面露難色。

  他之前敢打曹操,是因為曹操不在,而且被呂布偷家了。

  曹操只剩下兩個城池,他才敢帶人北上。

  最後被荀彧一通嘴炮就給勸退了。

  現在曹操已經大致平定了兗州的叛亂,郭貢哪裡好跟他正面用兵?

  「此事卻難吶……」

  郭貢背著手,不知如何回應駱俊。

  駱俊卻據理力爭,道:

  「梁國毗鄰陳國,陳國若有失,梁國亦難自保。」

  「使君豈不知唇亡齒寒之理?」

  「況曹操此人睚眥必報,使君去歲領兵寇略兗州之仇,難道認為曹操會將之忘卻嗎?」

  駱俊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要害,講清楚了郭貢所能選擇的立場。

  那就是只能跟他們陳國同一陣線。

  你去年偷襲人家,人家肯定是要找你報仇的。

  我陳國富有,你梁國兵多。

  若是我們兩家合作,說不定還能多抗一會兒曹操。

  但要是見死不救,我陳國滅了,下一個就是你了。

  這段說詞,有理有據,煽動性很強。

  饒是郭貢這樣一個幹大事而惜身之人,亦覺有理。

  「……好罷。」

  「既是陳王求救於我,貢又豈有見死不救之理?」

  「只是曹操勢大,憑我兩國之兵,恐未必是曹操敵手。」

  「待我書信一封,向劉徐州求援。」

  郭貢已經與劉備達成了口頭協議,願意成為徐州的藩屬。

  劉備沒理由對他見死不救。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