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若有所悟,抬起頭來,望向了西面方向。
敦煌以西,玉門關之外,便為西域之地。
當年漢武帝開拓西域後不久,便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長史府,用以對三十六國進行羈縻統治。
然自董卓之亂,天下分崩之後,西域諸國便趁機脫離了漢朝統治。
西域長史府也形同虛設。
曹操代漢建秦後,為集中力量與劉備爭奪天下,便暫時放棄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並未重新設置西域長史府。
當然,西域諸國戰力羸弱,也不可能對秦國構成威脅。
當年漢朝使者,常常僅憑一支使團幾十人,就能夠滅掉一國,或殺其國王,逼其國臣服於漢。
就這樣的戰鬥力,他若是帶著萬餘秦軍入西域,打下幾個小國,自立為王做起土皇帝,自然是輕輕鬆鬆。
可西域實在太大了,諸國散落在一個個綠洲之上,中間皆為戈壁黃沙阻隔。
你占一兩個綠洲容易,想要兼併吞下整個西域,光憑手頭一萬人馬,絕無可能。
那你就只能如郭嘉所說,從此絕了奪回涼州,再回中土的念頭。
這輩子你就只能窩在戈壁中的一片綠洲里,做一個小國之王,了卻餘生罷了。
「本王乃曹家子孫,豈能自甘墮落,去那域外之地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之王!」
「退往西域,不可取!」
曹彰臉上燃起雄心豪情,斷然否定了郭嘉這一條路,接著問道:
「奉孝,那第二條路又是什麼?」
郭嘉似乎早料到曹彰不會退往西域,接著又在地圖上望北一指:
「改道向北,沿弱水北上,退往居延屬國。」
「此屬國因有居延澤存在,水草肥美,既能耕種又能畜牧,乃涼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
「我們退往此地後,不但能徵辟到不少糧草以充軍需,還能得到不少馬匹。」
「有了這些馬匹和糧草,我們就能繼續向北入草原,爾後向東去依附鮮卑人!」
鮮卑人?
曹彰眼眸一亮,目光急是向地圖掃去,仿佛被郭嘉打開了新世界一般。
「匈奴人南遷內附後,鮮卑人便一路自東向西遷徙,漸漸取代了匈奴人的位置,成為草原上的主人。」
「原本鮮卑人是鬆散聯盟,沒什麼戰鬥力,但據嘉所知,鮮卑一部中出了一個叫軻比能的雄主,接連兼吞了不少鮮卑部落,大有一統草原之勢。」
「尤其是那軻比能趁著我中原亂戰之際,吸收重用了不少逃亡塞外的漢人,其中不乏漢地名士。」
「且這個軻比能極有野心,大有重現當年匈奴雄風,稱霸塞北,染指幽并邊州的雄心。」
頓了一頓,郭嘉接著說道:
「故以臣推算,這軻比能早晚會揮師南下,越過長城侵略偽漢邊地。」
「殿下便可借著受天子所託,前去與軻比能結盟的名義前往草原,相信必會受軻比能禮待。」
「介時殿下就能名正言順,招攬逃亡塞北的漢人重振實力。」
「當軻比能揮師入塞之時,殿下便可跟著殺入幽并二州,借著鮮卑人之手坐收漁利。」
郭嘉為曹彰指出了第二條路。
這一條路,則是將曹彰越聽越興奮,原本絕望灰暗的眼眸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居延,弱水,鮮卑,幽并……」
曹彰盯著地圖喃喃自語,品味著郭嘉所鉤勒的前路藍圖。
看他的表情變化,顯然已是傾向於郭嘉給出的這第二條路。
「殿下乃我大秦之王,何等的身份地位,若前去依附軻比能一介胡酋,豈非令天下人恥笑?」
「自古以來,只有胡人南遷內附,向漢地依附稱臣,何曾聽聞過一位漢地之王,前去依附胡人?」
「殿下,臣請殿下三思呀!」
楊阜顯然不願意逃離涼州,跟著曹彰去草原寄人籬下,看鮮卑人的臉色。
曹彰身形一凜,劍眉凝起。
尊嚴。
楊阜這番話,成功刺痛了曹彰的尊嚴。
身為梟雄曹操之子,基本的風骨,曹彰還是有的。
如他那死去的弟弟曹植,為了獲取匈奴人出兵相助,不惜向於夫羅割地和親的恥辱之舉,曹彰是做不出來的。
同理,利用鮮卑人可見,與鮮卑人結盟也可以,但讓他向軻比能卑躬屈膝,去看鮮卑人的臉色苟活,卻是他萬萬不能接受。
曹彰再次陷入猶豫之中。
「臣當然知道,去草原投奔鮮卑人,有辱大秦尊嚴,有辱殿下的尊嚴。」
「其實臣內心之中,也不願去草原寄人籬下,向軻比能那胡酋低頭。」
「只是臣知道,除了遁往西域,就只有去依附鮮卑人這一條路可選。」
「除此之外,唯死而已。」
「臣身為殿下之臣,將這兩條路稟明殿下,乃是臣的本份。」
「至於殿下是退往西域,還是去草原寄人籬下,亦或是留在這裡拼死一戰,都只能由殿下來決斷。」
「臣所能做的,唯有生死追隨便罷了。」
郭嘉一字一句,道明了心志。
曹彰若有所思,沉吟不語,口中喃喃念叨著「生死,尊嚴…」
楊阜心情卻越來越緊張,因為他從曹彰的表情變化中,看出曹彰心志動搖,有走郭嘉那第二條路的跡象。
「我楊阜乃涼州人,絕不離開的我故土,遠赴塞外苟延殘喘…」
「可天子於我有恩,我又不能為了苟活,背叛天子降了那劉備…」
「那就只有…」
楊阜思緒翻轉,目光無意間瞥向地圖,望著「弱水」二字,突然間靈光一閃。
「殿下,臣又想到一計,或許我們能在居延一舉殲滅追擊的漢軍!」
「倘若此計成功,我們就不必逃往草原,殿下便不必去依附鮮卑人,寄胡人籬下了!」
曹彰大喜,霎時間興奮如狂,仿佛於黑暗之中,再次看到了一線曙光一般。
「楊義山,你有何妙計,速速道來!」
曹彰強壓著欣喜,迫不及待的催問道。
楊阜便將左右閒雜人等屏退,壓低聲音,將自己的計策緩緩道來。
郭嘉聽罷,眉頭一皺,搖頭道:
「楊義山,你這所謂妙計,不也是當年蕭方曾經用過的計策?」
「蒼松一戰,你東施效顰的前車之鑑,莫非這麼快就忘了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