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論功論賞

  第138章 論功論賞

  其實劉曄說的沒錯。

  按照慣例來說,戰後的封賞都是要等到班師回朝、在洛陽朝中細細考評過再定出具體的結果的。

  但曹睿這不是不準備直接回洛陽嗎?

  曹睿看向劉曄說道:「劉卿,朕從壽春離開後並不打算直接返回洛陽,而是要在中原各郡巡視一圈。」

  「曹氏的祖地譙郡、兗州的陳留、豫州的潁川、荊州的南陽,這些人口最多、也最知名的大郡,朕想都親自去看一看,那麼至少也要一月的時間。等到朕回洛陽,估計就要到三月了。」

  「即使朕能等,為朕苦戰的將軍和各部軍官們,恐怕也會等的難熬。不如先給將領定下了封賞次序,等回到洛陽後再頒布細節。」

  劉曄拱手說道:「陛下深謀遠慮,是臣想的少了。至於封賞一事,是否如去年之例,需要臣等為陛下參謀呢?」

  曹睿抬頭瞄了劉曄一眼,隨即說道:「既然劉卿都說了,那麼就議一議吧。就依前例,你們幾位侍中的增邑朕自己已經定好了。」

  「劉卿,替朕把其餘幾位侍中叫來。」

  劉曄領旨,緊接著走出了門外。本想讓侍衛去喊剩下的三位侍中的,但劉曄想了片刻,還是自己去值房中叫出來其餘三人。

  片刻之後,四名侍中在堂中向皇帝行禮。

  曹睿看了看幾人的面孔,隨即說道:「此戰諸卿隨朕出征亦有參謀之功。年底的時候剛剛給你們升了爵位,此番就各自增長一些封邑吧。」

  「劉侍中增邑兩百戶,辛侍中、黃侍中、陳侍中各增邑百戶。諸卿可有異議?」

  幾名臣子連忙行禮謝恩。但劉曄聽聞其餘三人都只是增邑百戶,只有自己是增邑兩百戶,因此先前邁出一步說道:「陛下,臣不過隨侍軍中為陛下建言而已,又如何能得此封賞?臣實在慚愧。」

  曹睿輕輕搖了搖頭:「劉卿讀左傳嗎?」

  沒等劉曄回答,曹睿自顧自的說道:「朕也讀左傳。莊公十年這篇裡面說,曹劌認為魯莊公可以一戰的原因,不過是『忠之屬也』。所謂忠之屬也,就是做了本職應做的事情。」

  「你們出謀劃策、將士捨身殺敵,這都是各自應做的事情。而朕這個皇帝應做的事情,無非也就是賞罰分明而已。」

  「雖然武帝和先帝之時,往往並不因為參謀建言而加以封賞。但四位侍中的建策之功也是功勞,朕都看在眼裡。劉卿就不要再說這種客套話了。」

  畢竟是皇帝給的賞賜嘛,誰還會真的和賞賜過不去呢?

  但曹睿心中算的是另一筆帳。

  用兵作戰,打的是人力、物力、財力,統合言之就是國力。東吳和蜀漢占據近四州之地,每年用兵的軍費都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了。

  相比於各州轉運糧食的損耗、軍隊出征的開支,以及各種雜七雜八的損耗來說,賞賜給有功之臣的這些封賞,實在算不得什麼。

  再者說,給劉曄增邑兩百戶是因為劉曄對於戰陣上的時機把握極准,而辛毗、黃權、陳矯三人的百戶就差了一層了。

  兩百戶、百戶,這個增邑對於謀士來說真不算少了。

  別的不說,就拿威震羌胡、虎步關右的夏侯淵來舉例子。

  夏侯淵在關西擊破馬超之後,總的封邑也不過五百戶之數。而當夏侯淵擊破韓遂、攻伐宋建、平定河湟之後,也不過增加封邑三百戶、從而達到了八百戶的封邑。

  可見給幾名侍中增加兩百戶和百戶的封邑,也確實不算虧待了。

  由於四名侍中的賞賜並不相同。有了區別對待,就有了差異之心,沒錯,說的就是劉曄。

  劉曄的確是智謀之士,也常常以自己的才能自矜。劉曄自然能感覺到皇帝常常能用自己的謀略,但從來卻不專用。可以說是從不偏聽偏信。

  有事情問了自己之後,也必定會問一下其他幾位侍中。就如同現在的封賞,劉曄覺得自己得了兩百戶封賞是實至名歸,但其他三位侍中得了百戶,劉曄就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辛毗木頭腦袋,黃權明哲保身,陳矯不懂軍事。這三人也配?純純是沾了自己建策的光。

  就在劉曄心中思考之時,皇帝的聲音又傳來了。

  「辛侍中,由卿來起個頭,論一下眾將的封賞之事。」曹睿說道。

  「遵旨。」辛毗隨即問道:「陛下,中軍將領的功勞是不是要問過大將軍才是?先定外軍和各州郡的功勞排序?」

  曹睿點了點頭:「一併論吧,就不按慣例了。待今日理出個大概之後,朕再找大將軍和大司馬,給中軍、外軍和各州郡的將領覆核一遍。」

  辛毗領旨稱是。

  其實此戰一共可分為三個區域。

  除了皖城一帶之外,荊州的襄陽江夏、揚州的合肥附近其實也都算戰區。

  陳群的荊州水軍在漢水上吃了敗仗,只得和文聘一同在襄陽、江夏兩地防禦。

  合肥、六安、廣陵三地的一萬人完全沒動,後續從北、西兩個方向向合肥增派的一萬兵也沒派上用場。不過從事後來看是如此,但是在開戰之前誰都不知道會不會用到。

  荊州方面有過無功,合肥方面無功無過。因此這兩個區域的軍隊進行大的賞賜是不合適的,只能褒獎一下苦勞。

  輪到皖城附近的各部軍隊,論起功來就複雜的多了。

  皇帝和四名侍中一致同意將首功評給曹休。

  畢竟是都督揚州諸軍事的曹大司馬,戰前負責統籌的是曹休、作戰中率領騎兵的還是曹休、到皖城-潛口-皖口一帶收尾的還是曹休。曹休的功勞之大,幾乎是沒有爭議的。

  功勞第二的是曹真。將中軍帶到揚州、率領精銳中軍為大軍後路,而後又在掛車大營執掌軍務。

  當辛毗提出大將軍曹真功勞第二的時候,說實在的,曹睿當時猶豫了一下,畢竟曹真在此戰中真的沒有參戰。但曹真畢竟是大將軍之尊,又領了這麼多兵,功勞第二勉強也能接受。

  畢竟曹真姓曹嘛!姓曹的皇帝照顧姓曹的將軍,這也是人之常情。人事即政治,皇帝都點頭了,其他三位侍中也沒話講。

  論功行賞,在去掉曹休曹真兩個最大的、沒有爭議的關鍵人物之後,才終於到了『論』的階段。

  真正有爭議的是幾個獨自領兵超過萬人的將領:在掛車阻擊吳軍的前將軍滿寵、率萬騎從頭打到尾的右將軍朱蓋、督掛車以南眾將的青州刺史王凌、以及奇襲皖口的鎮東將軍曹泰。

  就在這幾名侍中議論之時,曹睿緩緩說道:「諸卿是不是把賈逵忘了?」

  辛毗拱手說道:「回陛下,豫州刺史賈逵此次出征只經歷一次戰鬥,其餘時間都是在修營寨。而賈逵派往皖城負責守城的四千兵確實立了功,但賈逵畢竟不在場、這個功勞應該算不到賈逵的頭上。」

  曹睿微微搖頭。曹休與賈逵有過節,明擺著給賈逵分派了些不重要、不參戰的活。畢竟苦活累活也是要有人幹的,自己這個皇帝也不好說什麼。

  上司給下屬上眼藥還是很容易的。就算不用栽贓陷害這種爛手段,單純的給人分個閒差或者安排個次要位置,功勞這就沒了。

  只能靠自己這個皇帝來為賈逵爭取一二了。

  曹睿說道:「賈逵確實有功,而且朕在此戰之後還要重用賈逵。將賈逵的名字加進去吧,這五人在同一檔次論功,再區分高低就是。」

  辛毗只是剛直、並非頑固。本來諸將的軍功多一些少一點,都在這些朝廷大員的手下安排著。皇帝既然如此說了,就將賈逵加進去便是。

  這就是朝堂上另一層關系所在了。即使小領導打壓於你,只要大領導願意提攜一二,功勞該有還是會有的。

  經過一番討論之後,除了曹休曹真二人之外,第一檔的功勞次序已經定了下來:前將軍滿寵、右將軍朱蓋、鎮東將軍曹泰、青州刺史王凌、豫州刺史賈逵。

  滿寵與朱蓋有些爭議,從戰略意義的角度選了滿寵。曹泰與王凌也有些爭議,從軍令難度的角度選了曹泰。而被皇帝強行塞進這一檔的賈逵,就不出所料的排在最後面了。

  在這五人之後,各兩千石功勞的討論暫且不提。而千石、六百石官員將領的功勞,就按慣例由各兩千石來向朝廷提報了。

  皇帝即將動身北返,而撤軍的過程也在有序的進行著。

  在皖口一帶,和孫權的隔江對峙已經解除。孫權也只能動動嘴巴回懟過來,邀請魏軍在大江之上與吳軍一決雌雄,並沒有像前幾次濡須一般請求罷兵言和。

  若僅僅是劣勢,罷兵求和還能夠節約國力。但如今越是敗的厲害、損了實際,就越是要虛張聲勢不肯在嘴上讓步。

  魏國提議的換俘之事,也就這樣被孫權忽略了過去。留那麼多經歷過慘敗的敗兵回來幹嗎,其中又有多少能再戰的?只不過是會損失自己的威信罷了。

  難道曹魏會將精銳送回來嗎?不可能的。從孫權的角度來說,敗了就敗了,難道你魏軍還能過江來打我嗎?

  如赤壁之例,恐怕兩家要對峙許久、方能再一次開始對話了。

  下午時分,散騎侍郎夏侯玄通報,稱鎮東將軍曹泰剛剛率軍返回壽春,來到行宮求見皇帝,皇帝也當然沒有不見的道理。

  曹泰快步進了堂中,朝著皇帝行了一禮:「陛下,臣方才回到壽春,就來求見陛下了。」

  曹泰身為曹仁之子,一二十年間都在曹仁軍中為將,並不像同輩的曹休、曹真、夏侯尚這般堪為方面之任。曹睿這次用曹泰來奇襲皖城,用在這種成功了可以加分、不成功也無損根本的任務上,也是存了幾分試煉曹泰的心思。

  不過曹泰此戰做的卻是出乎意料的好。不是說打皖口打的多快、多順利,而是曹泰能順利的按照大致的方向,能夠在半數兵馬掉隊的時候,還能極速到達指定地點,這就很讓人驚喜了。

  曹睿走近扶起曹泰:「鎮東將軍此戰辛苦!著實有幾分徐征南『長驅直入』的風範了。」徐征南,說的就是在去年年底被加封為征南將軍的徐晃徐公明了。

  曹泰此番立功,也掃去了此前因濡須戰敗多年而來的抑鬱之氣,笑著說道:「為陛下效死乃是臣的本分。陛下,臣這次回軍還給陛下帶回來一樣繳獲,可否呈上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