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職銜調整

  第126章 職銜調整

  入夜,整個掛車大營都在緊張的忙碌著。

  雖然皇帝於明日返回壽春,但皇帝並不是自己一個人走這麼簡單。

  轉運軍資、押送俘虜、攜帶傷兵,這三項事情就足夠耗費精力的了。

  就傷兵一事來說,此前戰中魏軍約死傷一萬五千左右。

  其中步兵傷者有三千餘、死者也有七千左右。而五千騎兵中有傷者約兩千、死者也有三千。

  傷員自然要帶回壽春去照顧,而如此數量龐大的戰死的兵士,自然也要統統帶回壽春安葬。不過好在現在正值冬季,運回壽春也不會中途腐壞。若是夏季動兵,就只能就地掩埋了。

  至於吳軍兵士嘛,就沒那麼好運了,只能就地批量掩埋,甚至連塊碑都混不上,這也是戰爭殘酷的現實之一。

  轉運軍資倒也好說。從吳軍處繳獲的糧草、鎧甲、兵器、軍資等等,裝車帶回壽春即可,魏軍此時又不缺車輛載具。

  而最麻煩的事情就是押送俘虜。

  吳軍俘虜畢竟是活生生的人,從掛車到壽春近四百里路遠,不僅要保證其健康到達,也要保證吳軍俘虜不在途中叛變、鬧事、停滯不動。總的來說,是一項管理學上的大工程。

  既然要押運解除了武裝的五萬俘虜,負責押運的魏軍軍卒自然也不會數量太少。此次押送俘虜回壽春,動用的兵力正是滿寵剩下的一萬人、以及來自中軍和邊軍的共一萬騎。

  一萬步兵、一萬騎兵,押運五萬人綽綽有餘了。而且還達到了撤離部分軍隊、減少前線壓力的作用。

  不過,當曹睿在帳中閱覽文書,思考著明日返程後的種種事情時,散騎侍郎夏侯玄從帳外進來,送來了一份表文。

  夏侯玄躬身行禮後說道:「稟陛下,青州刺史王凌有表上奏陛下。」

  曹睿頭都沒抬,不經意的說道:「放在桌案上吧。王凌回來掛車大營了?」

  夏侯玄慢慢走上前將表文放下後,恭敬答道:「陛下,王凌得知明日陛下即將返回壽春,今日下午便回營了。」

  曹睿放下手中的文書,將王凌的表文打開看了片刻,竟微微的搖了搖頭。

  王凌此表不是表功、也不是呈報他對接下來用兵的看法,而是要彈劾滿寵。

  用王凌表文中的話來說,滿寵用兵無能、為國家先後喪了許多兵士,理應依據國法軍法給他撤職。

  曹睿知道王凌是個可用之才、滿寵也是當下難得穩妥的資歷大將。滿寵作戰中損兵折將,正是其部承擔了戰略任務的緣故。

  無論是王凌還是滿寵,曹睿不僅不會處罰,還會進一步的重用他們。

  本來在此次南征的軍中只有曹休找賈逵的麻煩,但王凌為何找滿寵的麻煩,曹睿一時還找不到原因,也毫無興趣去搞清楚兩人的恩怨。

  既然對於王凌表文中所反應的問題,曹睿並不想管,那麼適當的拖上一拖還是可以的。

  曹睿抬頭看向夏侯玄:「太初,你去王凌營中宣朕的口諭,就說朕看到了,獎懲之事待朕回洛陽、此戰完結之後再論。」

  夏侯玄領命而去。

  其實魏國朝堂之上,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派系,或顯性或隱性,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

  建安年間的擁漢派和擁曹派、曹丕一黨和曹植一黨、潁川士人和河北士人、宗親將領和外姓將領……各類派系實在是太多了。雖然沒有到黨爭的地步,卻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國家運行。

  想到這裡,曹睿派侍衛將曹真和司馬懿二人喚到自己帳中。

  曹真和司馬懿當然也沒睡,就算睡了的話,聽聞皇帝召喚之後,該過來還是要過來的。

  二人行禮之後坐定,曹睿直截了當的問道:「此戰之中,各將領、刺史、太守紛紛統兵,軍制混亂,朕有意統一制度,大將軍和司空,卿二人有何看法?」

  曹真和司馬懿顯然還沒反應過來。不是明天就要回壽春了嗎?此時為何拋出如此大的話題來討論?

  曹真輕咳一聲:「陛下,此間戰事尚未了結,制度之事應該戰後再論。」

  曹睿說道:「朕知道要戰後再論。不過現在是戰時,借著朕還在東南、還在壽春,朕就想把此事給辦了。」

  「先不論中軍,就拿這次用兵的外軍和州郡兵來說。」

  「外軍在大司馬之下,統兵的各位將軍職銜各異,有都尉、校尉、偏將軍、裨將軍,還有幾個中郎將。雖說都是兩千石,位階也有細微的差異,但在戰時統兵多少,卻完全只憑上級指派。」

  「如此多的職位,能不能簡化一下?都尉和校尉有什麼根本差別嗎?中郎將和將軍有什麼根本差別嗎?」

  曹真解釋道:「陛下,這些職銜都是數十年以來,依靠各種規矩和慣例定下來的。」

  「此戰過後定有封賞,陛下是想借封賞之時一併調整?」

  曹睿點了點頭:「朕聽聞早在漢朝桓、靈之時,朝廷及州郡中並沒有今日這般多的職位。」

  「就拿涼州三明來說,那個依附黨人的西州名將皇甫規,最高也不過是度遼將軍、護羌校尉而已。」

  「靈帝遣人平黃巾亂時,皇甫嵩不過是左中郎將、朱儁是右中郎將、盧植是北中郎將。這三人領軍十餘萬,也不過是中郎將嘛!」

  司馬懿這時插話說道:「陛下,皇甫嵩、朱儁、盧植當時的職位確實不顯,濫發將軍號一事有兩個階段。」

  「一則是黃巾平定後,漢廷以這三人功大無以為賞,只能用將軍號來酬功;二則是討董之時,從袁紹開始紛紛冊封各地諸侯。自此,將軍號才越來越多。」

  曹睿說道:「朕明白司空的意思。當下國家尚未平定叛亂,封號將軍朕自然不會動。朕要改的是下面這些。」

  曹真回應道:「陛下,此事臣頗為清楚,願為陛下解釋一二。」

  曹睿點頭:「大將軍請說。」

  曹真答道:「陛下,雖說從一般情況來說,都尉、校尉、中郎將、裨將軍、偏將軍、再到其上的封號將軍,這種次序乃是從低到高的位階排列。」

  曹睿插話問道:「都尉、校尉、中郎將、裨將軍、偏將軍不都是兩千石嗎,幹嘛要分這麼多出來呢?又不是都尉升校尉、校尉升中郎將。」

  「朕在軍中見到這些武將統兵多少,和大將軍所說的位階次序也沒多少關係。」

  曹真解釋道:「陛下,都尉本是由郡中的郡尉改名而來,而中郎將最早則是以郎官為將、從而彰顯朝廷直屬的身份。」

  曹睿回應道:「既然都尉是郡中之將,現在外軍中是不是也有許多都尉?」

  曹真點頭稱是。

  曹睿說道:「既然如此,中軍和外軍中就不得出現都尉一職了,外軍中的都尉都改為校尉。都尉一職以後專屬州郡所用,州郡中也不得出現校尉。」

  「還有,中郎將既然朝廷直屬,朕就現在做主了,將中郎將改為校尉或者將軍。」

  只改些名號而已,又不涉及什麼本質的問題,曹真和司馬懿也連連表示贊同。

  不過,當曹睿提到下一個問題的時候,兩人開始同時犯難了。

  曹睿問道:「如今軍中,刺史、太守、將軍都能領兵,朕看是不是混亂了些?大將軍、司空,漢制是如何做的?」

  曹真和司馬懿對視一眼,這次是由司馬懿來解釋。

  司馬懿說道:「陛下,漢時太守、刺史也都可以領兵。不過與現在不同,漢時的太守、刺史領兵只在平叛或者抵禦異族之時領兵,並不作為常制。」

  「自建安時起,各地戰亂頻仍、民政軍事混為一談,加之自關東諸侯討董之時紛紛以太守、刺史之名領兵,這些年也就如此延續下來了。」

  曹睿嘆了口氣:「朕知道,這又是個延續幾十年的老問題了。不過延續幾十年的就一定對嗎?假設將軍是一定會領兵的,太守、刺史就一定能領兵?」

  「朕也知道,往往都是以會領兵之人為邊地、邊郡的刺史和太守。關鍵這些知兵的刺史和太守們,難道都擅長民政嗎?」

  司馬懿試探性的問道:「陛下是想將領兵的將軍和負責民政的刺史太守分開?」

  曹睿點頭:「分不開嗎?」

  司馬懿一時語塞,曹真也愣了一下。但兩人片刻之後就發現,有什麼分不開的?想分開就能分開!

  曹睿看到了二人表情的變化:「朕清楚這些制度都和過去的種種往事有關。但對此糾正一二,朕看非但沒有壞處,反而還有益處!」

  「如果刺史、太守專職民政且不再負責軍事,那麼各地的州郡兵都由本地的都尉所領。」

  「若州郡內部有警,則刺史有權徵調都尉平亂。而若到了外戰之時,由各地都尉聚集到中軍或外軍的將軍所領,再統一指揮調派,這樣豈不效率更高?」

  曹真聽後點了點頭:「臣也以為陛下所言極妙,若如此這般,也不至於出現像現在這樣一場大戰,幾個州的刺史、七八個太守一口氣跟著出來,地方行政都無人治理的情況了。」

  曹睿輕輕說道:「此事能做成嗎?」

  曹真斬釘截鐵的說道:「必然能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