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屯田事宜

  第125章 屯田事宜

  曹睿環視群臣,隨即說道:「如今掛車處先後投降的吳兵已有五萬人了,如何處置這些俘虜?」

  曹真說道:「陛下,這些吳軍俘虜可是要帶回壽春?」

  曹睿笑著輕輕搖頭:「朕是在問你們,大將軍怎麼問起朕來了。」

  曹真早已習慣了皇帝的心直口快,笑了一笑,並不以為意。

  曹睿將目光挪向司馬懿:「司空,卿有何想法?」

  司馬懿見皇帝向自己發問,想了片刻後說道:「陛下,臣以為應該先對這些俘虜進行甄別。」

  「如何甄別?」曹睿以及帳中群臣都一齊看向了司馬懿。

  司馬懿緩緩說道:「五萬俘虜即是五萬青壯,對國家自有大用。但臣以為並不是所有俘虜都可以再重新使用的。」

  「對於俘虜中,在作戰中傷了我軍士卒、手上沾了血的吳兵,應該殺之以作懲戒。而未傷害我軍的吳兵,才可以帶回去再行分配。」

  這……

  司馬懿的話語確實出乎曹睿的意料。這不是議論怎麼處理俘虜嗎?曹睿本想問如何將俘虜安置和再利用,司馬懿這就要開始殺人了?

  群臣也都盯著司馬懿,一時說不出話來。魏軍也有黑歷史,也確實屠過不少百姓,但那時是亂世而已,自然能不要臉強找理由洗上一洗的。

  如今曹家都當了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些俘虜名義上也是大魏皇帝的子民才對。

  投降了還殺?顯然不太合適。

  曹睿不禁對司馬懿的腦迴路好奇起來:「司空是想以被處死的吳兵來震懾東吳,也存了震懾其餘降兵的意思?」

  司馬懿點了點頭:「對於東吳叛逆之輩,以德不如以威,應當懲戒才是。」

  曹睿聽完此語之後,想了片刻,大概搞清楚了司馬懿的想法。

  司馬懿此時的想法,一方面確實是想震懾東吳,另一方面卻還是研習了漢朝之時的老傳統。對於洛陽朝廷來說,什麼鮮卑人、匈奴人、羌人,其實都是可以不當人看的。

  而叛軍對於洛陽朝廷來說,要麼殺要麼招撫,其實都有案例在先。吳地偏遠,又是叛賊不服王化,殺了做懲戒也無妨。

  曹睿忽然想到了在原本的歷史中,司馬懿攻遼東公孫淵之後,便屠盡了襄平城中的成年男子七千餘人,並築城京觀以誇功震懾。想必就是沿襲了這樣的思維模式,還真是一以貫之。

  曹睿搖了搖頭說道:「司空所言雖然有理,但如今天下疲敝,各處都缺少人力。這些吳兵俘虜,朕一個都不想殺。」

  「就不要再提殺俘之事了。」

  司馬懿頗為尷尬,拱了拱手便重新坐下了。

  而劉曄看出了皇帝的意圖,起身說道:「陛下,臣以為應該將俘虜先帶回壽春,以防止俘虜在邊境生變。到了壽春之後,可以將俘虜分成三類,並再做處置。」

  曹睿看向劉曄:「劉卿仔細說說,如何分類?」

  劉曄說道:「其一,吳兵的來源多樣,包括孫權的中軍、各將領部曲和郡縣兵。應該選出其中對孫權還存有忠心、只頗於形勢投降的一批,還應將剛剛司空所說、手上沾了大魏軍士的血的吳軍也歸於此類。」

  曹睿沒有說話,示意劉曄繼續闡述他的觀點。而司馬懿則是抬頭瞄了劉曄一眼,對劉曄借用自己的想法略有不快。

  劉曄繼續說道:「其二,應該選出吳軍統治長久之地的軍士。」

  「而剩下的,來自偏遠郡縣和山越的吳軍,則應該被劃分到第三類中。」

  曹睿問道:「劉卿劃分三類之後,又將如何處置呢?」

  劉曄直截了當的說道:「應當全部屯田!」

  眾人也紛紛陷入了思索之中。

  屯田嘛,在場之人有一個算一個,就沒有不了解屯田之事的。不過所謂屯田,倒也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的。

  細說起來的話,那是建安元年的時候了。當時曹操剛剛擊敗潁川汝南兩地的黃巾軍,多了不少壯年勞力。在棗祗的建議之下,曹操開始實行屯田制。

  簡單來說,漢末的戰爭造成百姓流離失所,許多田地也都變成了無主之物。

  棗祗的屯田制其實就是找一處無主之地、尋一群無家之民,由國家提供種子和耕牛,產得的糧食由屯田民和國家分成。

  而分成的比例,就和一個重要的生產資料『耕牛』有關。有牛的屯田民,產出糧食和國家五五分成。沒有牛的屯田民,因為用了『國家之牛』,產出糧食和國家四六分,農戶四、國家六。

  曹睿看向劉曄:「劉卿,軍屯還是民屯?屯於何處?」

  劉曄說道:「臣以為,有軍屯也有民屯。」

  劉曄素有急智,此時已將此事全部想通:「對於第一類尚有嫌疑的吳軍,應當屯於河南,借中樞武力得以隨時彈壓。」

  「而第二類,久處東吳腹心之地的軍士,應該送到青州、徐州、豫州各地,借當地外軍得以彈壓。為國家生產糧食之時,又免得離邊境太近得以作亂。」

  曹睿點了點頭:「劉卿說的上面這兩類,是軍屯還是民屯?」

  劉曄說道:「臣認為這兩類降兵不宜為軍屯,當為民屯數載之後,方可緩緩放開使其為軍。」

  曹睿問道:「那劉卿說的第三類是軍屯了?」

  劉曄說道:「回陛下,正是如此。」

  「對於這些來於偏遠郡縣和山越的吳軍降兵,則是真正可用的部分,或可讓其在雍涼這種離中原遙遠之地軍屯。」

  「一則可用為軍,補充當地守軍的空虛之處。二則雍涼地域廣大、可用田土也可更多。平日為農、戰時為軍,自然可用補充雍涼守軍的不夠。」

  隨著劉曄將其想法一步一步悉數說出,帳中的眾臣也都聽明白了。

  無論是軍屯也好、民屯也罷,都不是什麼稀奇之事。對於曹魏來說軍屯民屯皆有,但對於蜀漢和東吳來說,幾乎都是軍屯了,原因就是流民太少而已。

  而劉曄的說法,只是在對吳軍降兵的甄別和調度上,有了些許創新。

  劉曄此番安排確實挺全面的。曹睿聽後向眾人問道:「諸卿可有補充?」

  曹真和司馬懿都搖了搖頭表示沒有意見。不過,蔣濟卻站出來有話要說。

  蔣濟拱手說道:「陛下,以臣看來,能否從中留下一部分吳軍降兵,用來專門造船和修整河道?」

  「如今已是太和元年,但黃初年間屢次征討吳國,多次因為船隻和水運的問題導致大軍軍需運輸不暢,甚至有一次還差點使船隊沒能北歸。」

  「若能選出些吳兵專門從事工匠之事,不僅可以減少邊郡之民的徭役,還可有利於軍事。」

  曹睿聽聞之後連連點頭。

  專人專用果然是對的,蔣濟久在淮南、自然對淮南用兵作戰的難事分外了解。加之蔣濟又是個懂水軍、懂水利的,一時間在這群魏軍將領中間看起來要更順眼一些。

  曹睿看向劉曄:「劉侍中,把蔣護軍的建言記下,待回壽春之後再從長計議。」

  劉曄點頭應允。

  不過提到俘虜,曹睿又想起一樁公案:「諸卿,誰知道武帝年間,隨于禁一同增援襄樊、同于禁一同投降的軍士都去哪了?」

  眾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與皇帝分說。

  曹真拱手說道:「陛下,此事都近十年了。當時于禁率眾在襄樊投降之後,于禁其人先降了關羽,而後又降了孫權,最後又被孫權送歸大魏。」

  「孫權送于禁返回大魏之時,正是孫權在夷陵與劉備交戰之時,為了向大魏求和。除了于禁之外,當時朝廷也遣使給孫權,讓孫權送回來當時俘獲的大魏軍士。」

  「不過,于禁當日援襄樊的時候,足足有三萬士卒。而孫權請降之時,不過歸還了約一萬之數。當時先帝遣使責問過孫權,孫權託辭是這些軍士從了蜀漢、又或者是在戰爭中死了。」

  「先帝沒有辦法,也只能不了了之。」

  曹真看向皇帝:「陛下是想和孫權換俘?以今日吳軍俘虜,來換當時在于禁軍中流落南方的士卒?」

  曹睿點了點頭:「大將軍以為可以嗎?」

  「朕為天子,若只是驅使子民從軍務農,又如何能做成如漢文帝一般的聖君呢?既然這些士卒當日是聽了朝廷之令,才流落東吳的。今日朕有了機會,將其接回大魏,也算是對建安末年的這一樁公案,有個了結的說法吧。」

  帳中眾臣紛紛起身,齊聲行禮說道:「陛下仁德。」

  曹睿看向眾臣子:「朕的仁德與否,不是朕一個人的事情,是朕與這個朝廷、與諸卿共同的事情。」

  「既然知道了此事,那便想想如何去辦吧。至於俘虜,先一併帶到壽春。與孫權換俘之事,也等到此間戰事全部了定之後,再行分說。」

  曹睿問道:「大司馬現在應該快到皖城了吧?從明日開始,朕就準備啟程返回壽春,此間戰事就交由大司馬來督吧。」

  曹真回應道:「臣知曉了,稍後便準備與大司馬進行交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