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破局之人
韓遂被帶下去了,羈押於長安城中的大牢,具體定下什麼樣的罪過,自然是要等曹操親自下令,歸根究底易小天說起來也只不過是一介布衣,並沒有所謂的實權。
越俎代庖之事,易小天自己愛惜羽毛,自然是不會去做的。
只不過…韓遂被帶下去了,馬騰等人卻似乎很難從事實的震驚之中脫離出來。
天子要殺他們。
這是什麼概念?
無論是什麼朝代,君要臣死,臣便不得不死。
更何況馬騰骨子裡還是一個尊漢的人,他幫助曹操,便是希望曹操能夠扶植這將傾大廈,哪怕讓劉協成為傀儡,大漢不亡,他馬騰就不會太過愧疚——
馬騰這輩子最放不下的東西,可不就是他那從祖輩身上繼承下來的伏波將軍的名號嗎?
老人都是這樣——將自己的家底祖輩看的特別重要,說好聽點是馬騰尤為看重家族的榮耀,說難聽點,不就是馬騰整個人都端著,伏波將軍的架子讓他不願意做出那些有辱聲名的事情嗎?
所以他才會入京做官,所以他才會好好的服侍劉協,在京這段時間…許都的大部分的官員都是曹操的親信,在這樣的環境下,馬騰自認為是對劉協有求必應,做到了問心無愧。
可這時候你告訴他,他掏心窩子去服侍的天子…普天之下最尊貴的人,竟然在背地裡策劃了這麼一大串的計劃,攛掇了他結拜了幾十年的兄弟,就為了殺死他,哪怕冒著再度令北方陷入大混亂的風險也在所不辭。
這對馬騰的衝擊可太大了。
鍾繇也似乎很難接受,讓長安陷於如此為難之中的始作俑者,竟然是遠在許都的天子劉協。
所以從易小天揭穿了韓遂的謊言之後,鍾繇也一直皺著眉頭,沉默不語。
還是易小天最終打破了沉默,嘆了口氣說道:
「從昭姬送來書信起,我就有些懷疑…為何遠在千里之外的韓遂會如此迅速的,不合時宜的謀反…至少從馬老將軍還在京城這一點來考慮,身為結拜兄弟的韓遂,無論如何都不該在這種時候捅我們刀子。」
「當時我就懷疑此時絕非韓遂策劃——做一個決斷,尤其是這種極有可能影響天下大事的決斷,我不認為像韓遂這樣安於西涼幾十年的軍閥會如此草率的做出決定。」
易小天背負著雙手,緩緩踱步,將自己此前的一些思路娓娓道來:
「最終讓我懷疑到天子的原因,大概就是荀令君從許都捎帶而來的書信吧…信中他告訴了我關於馬老將軍已經出發前去西涼的時候,我便意識到,無論如何,對方的目的肯定就在馬老將軍的身上了…」
「救下馬老將軍之後,我大概便意識到這其中時間差的怪異之處了——」
易小天指了指一旁他寫下的那份清單,那是易小天用很短的時間,在離開武關城後,迅速的整理出來的一份清單。
至於排查出劉協,大概就是易小天的直覺吧——劉協此人在這個時期,並不是一個甘於淪為傀儡的皇帝。
尤其是從劉協血書的決心來看,易小天並不大算小瞧這個皇帝。
因此他才想到了讓許褚配合著自己來一齣戲,結果這樣一詐,韓遂果然中招了。
「易先生…那…那我們該怎麼辦…」
馬騰這一把歲數了,在關乎到天子的大事上面也失去了判斷的能力。
現在淪落到要找易小天來商量下一步的計劃。
不過易小天顯然此刻的心思已經不在這裡——
「馬老,你可不要自亂了陣腳…現在可是我們掌握了主動…只要我們不戳破,天子不會對你們做些什麼…反倒是現在,天子的臉色應該相當的精彩。」
易小天笑著拍了拍馬騰的肩膀,思緒卻已經飄到了遠方——赤壁之戰,曹軍戰敗所產生的影響,可不止長安這一塊——
…
所謂三線告急,孫劉聯軍對襄陽發起的猛攻,實際上只是為了拖住留在襄陽的曹操的主力部隊。
而以程普孫權為首的東吳兵馬,此刻早已經兵至宛城——他們的目標合肥,此刻包括守城的將領蔣濟在內,滿打滿算起,僅有兵馬一萬——
作為戰前距離合肥最近,最有可能馳援合肥的大將,文聘被未雨綢繆的易小天迅速的調去了宛城附近。
但顯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孫權竟然在赤壁之戰的大戰之後,還能夠掏出一支將近十萬人的軍隊,這就對於現有的局勢足以稱得上是一次降維打擊了。
這可是十萬兵馬——烏林赤壁的戰火,足足吞沒了幾十萬人的性命,西北的張魯韓遂養精蓄銳多年不說,拿出一隻將近十五萬人的兵馬,實際上真的殺到了長安城前的時候,這隻臨時拼湊的隊伍也算是原形畢露。
整個北方,不,可能整個天下,現在能夠稱得上是精兵的兵馬,也就唯有曹操留在後方的并州軍與拱衛許都的一支虎豹騎了。
堪堪不過五萬的兵馬便是曹操現在最後的老底。
結果…孫權的這一手「無中生有」,簡直是要了曹操的命。
——
遠在襄陽的曹操哪怕仍舊在督戰,阻擊著周瑜與諸葛亮那一波又一波不要命似的猛攻,他的心中卻仍舊擔憂著後方的兩線戰場——
「可惡啊…周瑜小兒…你就鐵了心的要把本相拉下水不成?」
望著那些在追月連弩的箭雨洗禮下成片倒下的孫劉連軍的士兵,曹操是又恨又無奈。
他只能祈求易小天對於兩線戰場的布置,能夠起到預想的效果——
——
只是,曹操以為的破局的關鍵,就是易小天此前提前調動的文聘…畢竟對於文聘,曹操還是相當信任的,文聘在江夏留住的兵馬,雖說是降兵,但絕對是當年劉表手底下最能打的一支。
然而…可能再來多少次,曹操都不會認為易小天最後臨走之前,讓曹操調去合肥的張遼張文遠,最終卻會成為志得意滿的孫權,乃至整個東吳接下來不知多少年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