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
易小天其實沒有太放鬆。閱讀
這天晚上毗陵城過的平靜,但京口那邊,形勢卻是格外的嚴峻。
放眼整條江東構築的戰線,陽羨那邊壓力最小,但卻是被諸葛亮擺了一道。
毗陵這邊顯得最危險,卻又是第一個結束了危機。
而京口那裡,雙方擺開來的決戰陣仗,才真的有些向大戰的場面靠齊了。
朱桓軍兩萬精兵,劉備軍三萬水師——
初戰雙方的碰面便打了足足半日,三個時辰下來,江面之上儘是船隻殘骸與士兵的浮屍。
沒辦法,水戰,尤其是開闊可見度極高的水面作戰,是最容不得半點陰謀詭計的。
只要雙方實力不是特別懸殊,戰事就會無比焦灼。
劉備軍以吳班陳式為首的樓船級戰艦,算是繼承了當年江東無敵艦隊的衣缽,豪華的艦體一但衝殺起來,朱然等人所使用的艨艟小船根本招架不住。
但有道是封江攔河對付大船效果奇佳,陸遜將大量軍隊屯駐在京口,也將吳郡最後的戰爭物資盡力的向著京口輸送,這都讓朱桓的這一戰打的相當富裕——
鐵索攔江之下,最終讓對方的高大樓船沒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
而後,就是比拼雙方硬實力的時候了。
接舷戰——
兩萬對三萬,看起來有著一萬人數的差距,但朱桓帶領的畢竟也是如今江東現有的軍隊中最精銳的那一隻,半日的交戰下來,雙方基本懟了個平。
三千的戰損對上四千,更是顯得此戰慘烈至極。
不過真的這樣打下去,吃虧的定然是劉備他們。
因為諸葛亮最初交給吳班和陳式的任務,就是要盡全力突破敵人的封鎖,哪怕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只要抵達東海海面,敵人的腹地便會遭到他們這隻水師的無限威脅。
到那時,不管他們在陸上打的有多麼焦灼,吳郡面臨大量水師時刻登陸的威脅,這都會讓江東人在前線的布置有如紙糊。
而接到這個任務,吳班和陳式自然也是信心滿滿。
——他們對於江東人的認知,還停留在之前廣昌彭澤那邊的「一碰就碎」上,可以說根本沒有做好會跟敵人打成持久戰的心裡準備。
結果半日打下來,他們在兵力與船隻都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之下,竟然只是跟對方堪堪打平…甚至他們的損失還要更多,這一下子就讓心態並不是多麼良好的吳班繃不住了。
吳班是什麼人?
出自將門之後的吳班,其父乃是當年把持朝政的大將軍何進的部將吳匡,年輕時的吳班就曾隨父親遍覽長安上流繁華,也經歷過各種榮華富貴。
甚至他的父親當年在何進死後,還曾經和曹操與袁紹一同誅殺了朝中宦官。
只不過…後面李郭亂朝,曹操騎兵之後,接下天子,卻也行了挾天子之事,吳匡便與曹操分道揚鑣。
吳班就是在那時隨父親一同去到了荊州。
而後的事情就如發生的那般…劉備去到荊州後,廣交豪傑,有名望有野心的吳班當時就與劉備一拍而合,逐漸成為了劉備手底下的將領。
但其實問題也在這裡——
吳班這個人…沒有實績,也不光是運氣如何如何,常年居於張飛下屬的他,向來就是一個花瓶一般的存在。
軍中要想調任何處,掌握話語權的人第一個是諸葛亮,第二個是劉備,可這兩人似乎是都因為他父親的原因,不是很願意把他派到前線去。
這就導致了至今…吳班甚至沒有參加過劉備軍曾經歷的任何一次大仗。
要麼他就是跟隨著大軍前進,要麼就是跟隨著大軍撤退…打不打的都跟他關係不大。
但總之,可能意識到這一次征伐江東會是他此生僅有的機會。
吳班選擇了毛遂自薦,意在重鑄當年父親在長安時期的榮光。
而諸葛亮也在起周圍得到了眾人較為正面的評價之後,選擇了相信他的能力。
出身將門之後的吳班,當年可是曾與他的族兄吳懿一同念書長大的——而今吳懿已經是劉璋身邊有名有姓的大將,按理來說,這個吳班應該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吧?
可…
諸葛亮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或者在諸葛亮看來就不算錯誤的一個選擇,就是他向來都會以某人的戰術素養軍事演練的能力作為評價某人的標準,他對一個人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換句話來說…其實就是諸葛亮比較喜歡學院派的文官與武將。
吳班哪怕沒有實績,卻也完全符合了他的要求。
自然諸葛亮便給了他一個機會。
作為此次大戰水師唯二的主將,吳班靠著他本人的豪俠氣質,其實已經隱隱的掌控了大軍的走向。
陳式呢?
陳式這個人也是一個相當穩健的將領,而且因為是當年早期便跟隨劉備走來的基層將領,沒有大功,但也不會犯錯,同樣是標準之上的人物。
但兩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反而就出在了他們成長的環境上。
性格張揚大大咧咧的吳班,沒有妄自菲薄,主動掌握了話語權之後,只認為這是他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卻無意中忽略了身邊陳式一直以來的建議:
「以大船為引,小船突破封鎖,盤活全局。」
吳班認為他們既然有著大船體型的絕對優勢,就應該讓小船騷擾,他們大船強硬的突破封鎖,不光能夠完成任務,還能夠對對方的士氣造成打擊。
可是…他這樣紙上談兵的說法,卻完完全全忽略了敵人的經驗所在。
朱桓…素以陸戰騎戰聞名,儘管吳班和陳式最初沒有朱桓的消息,不知道對方會以什麼陣仗來應對他們,但江東人多年以來水戰的經驗卻絕對不能小覷。
陳式曾在赤壁與襄陽一戰與江東軍有過合作,自然也從對方那裡取得了一些心經。
明白對手如果要應對他們的戰艦,對付大船反而會是他們的強項。
所以才提出了那樣的建議。
事實證明,基於戰場經驗的判斷往往是最契合局勢的選擇,紙上談兵乃是歷史的教訓,不能說吳班狂妄自大,卻只能說陳式與吳班兩人的組合絕對是有問題的。
此時同樣是半夜,臨時停靠在江岸的吳班已經在船艙之內不只一次的敲碎了桌板,卻根本意識不到他的錯誤所在。
陳式在一旁想要提出建議,卻被吳班糾集身邊的眾人抵制了回去——那些無名無姓的末流將領對戰局是不會有多少判斷的,他們知道的僅有一點…那就是跟吳班交好,日後發展絕對不會差。
結果就是明明諸葛亮考慮再三所選出的雙核心的水師陣容,卻在初戰之後,立刻產生了裂隙。
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應當是諸葛亮此系列大戰最嚴重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