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4章 分化
司馬懿自然不知道,諸葛亮是少數知道袁熙全盤戰略的人,在諸葛亮的角度看來,既然袁熙給了自己絕對的專斷權,那就不止要站在攻打長安的角度上考慮,還要站在整個天下的立場上。
其實長安這一路,袁熙並沒有準備速戰速決,畢竟吃下的地盤需要重建,尤其是這些被曹魏荼毒過的地區尤其脆弱,若是占了之後不能妥善處理,反會在後勤和穩定上影響軍事上的推進,欲速則不達。
並且諸葛亮也知道袁熙真正在意的,是北地鮮卑,所以他在鄴城和易京留下了充足的兵士以防止意外,而攻打長安的戰略,則是取決於曹魏遭受的壓力大小。
同時這個戰略,是將曹魏逼入益州,然而曹魏那邊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孤注一擲從荊州南下,直接打滅漢南國,將整個荊益地區攪成一灘渾水。
這個可能性,是之前袁熙預估有所不足的,於是諸葛亮在發兵前和袁熙商議過後,便繞路到壽春,和陸遜商量了江淮方面的應對。
最後兩人達成共識,諸葛亮照常出兵,陸遜派出文聘水軍支援江陵防線駐守的魏延黃忠,看是否能將領撕開曹魏在麥城到南陽一帶的防線。
諸葛亮走後,陸遜也將此事知會了漢南國那邊,不過他倒是沒有指望那邊年幼的漢南王劉禪能幫上什麼忙,畢竟在柴桑之戰中漢南國打空了國力,沒有個三五年根本無法再次發動戰爭了。
陸遜此舉,只是讓漢南那邊知情後有所照應,而漢南國那邊很快便傳來消息,說關羽去平定南蠻了,抽不出身,但會派出數十艘戰艦在漢水配合對曹魏施壓。
這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陸遜收到回信後,也是鬆了口氣,袁熙並未讓他本人參與這次的攻魏之戰,而是讓其想辦法先平定交州,所以這次陸遜是晉國開府重臣中最為輕鬆的。
雖然作為晉國核心三謀士之一,他沒有成為丞相,但江淮大都督的權力很大,治理的地盤也更多,這已經讓陸遜有些焦頭爛額了,所以這次遠離兵事,倒反而是個解脫。
他望著身邊尚還披麻戴孝的夫人劉氏,說道:「最近漢南那邊沒有兵事了,你要是想去探你那兄弟,倒是可以過去。」
劉氏聽了,出聲道:「等形勢明了吧,如今兩國關係未明,妾不想給夫君添麻煩。」
「而且這邊叔父的遺孀臨產,也需要妾照顧。」
陸績被刺後,其遺孀張氏待產,陸遜彼時重新接任了陸氏家主,便讓陸氏族人舉族北遷,來到了壽春。
他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做到他這種位置,不可能不顧慮身後之事,陸氏是大族不假,但越是大族,越有不少麻煩事。
陸氏因為曾經和孫氏作對,地位一直頗為微妙,而如今吳國滅亡,孫氏雖然勢微,但吳氏等家族仍然地位超然,這些家族多少都曾和陸氏有些糾葛。
而陸遜得勢後,陸氏這種大家族多少有子弟有橫行跋扈的,這種地方官肯定是處理起來有顧慮,於是種種考慮之下,陸遜乾脆讓陸氏遷到壽春,親自監督陸氏子弟行事,讓他們有所收斂。
陸績的遺孀此時已經有孕待產,劉氏正好過去照顧,陸遜明劉氏之意,嘆道:「叔父他確實可惜了。」
劉氏出聲道:「不幸中的萬幸,叔父還有遺腹子,也是上天的垂憐吧。」
「就像先父以四旬多的年紀,還能生下子嗣一樣,妾覺得,雖然有時候好人不長命,但上天對好人一定是有所補償的。」
陸遜心道那可不一定,這些年來,自己可是看多了太多人死去,說到底也不過是士族大家有能力納娶妻妾罷了,戰場之上的兵士,又有多少人未曾成家便喪命斷代的?
陸遜突然醒覺,自己不知不覺間,他想法的出發點,開始站在一般軍士的角度上了,換做七八年前,他打仗只是為了贏,根本不會考慮兵士生死,甚至在江東缺兵餉時,縱容讓兵士劫掠當地,但現在是絕對不可能做這種事情了。
自己是不知不覺間,受到義兄影響了嗎?
陸遜不知道這種想法對自己將來有什麼改變,但他隱隱約約覺得,自己那義兄走的道路,和以前的帝王完全不同,也許跟著他一直走下去,真的會打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天下。
不過想到某個被關在壽春快三年的倒霉蛋,陸遜又忍不住苦笑起來,心道這人還真是背時啊,義兄不會把他已經忘了吧?
陸遜猜的沒錯,袁熙確實將壽春的事情幾乎都拋到腦後了,因為他相信陸遜能夠一力承擔起來,而對於諸葛亮那邊,他也很是放心,諸葛亮補足了荊州方向的缺漏,如今曹魏就像一隻陷入蜘蛛網的蟲子,被四面八方的蛛絲捆縛住了手腳,其越是掙扎,網就收的越緊。
袁熙知道三年之內,長安必然陷落,但今年打倒是沒有必要,反而可能會讓曹魏垂死掙扎,在此之前給他們留口氣就好,畢竟北地這邊,自己的幾個行動,也到了關鍵時刻。
首先是高句麗和東鮮卑,皆是派了使團,先後來到了薊城。
高句麗那邊倒是早就談的差不多了,只等袁熙冊封名號,便會先以藩國形勢併入晉國,之後如果是安置好了王公大臣,便會商議下一步的藩國變郡。
這肯定會讓有些遺老遺少有所牴觸,所以袁熙倒也沒有強行推進,反而是東鮮卑派人過來,有些出乎袁熙的預料。
了解內情之後,袁熙才發現,原來是素利撐不住了。
東鮮卑的情況極為複雜,素利部落只是其中較大的一支,《魏書》載:「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余、涉貊,為東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
就是說素利的地盤上,有二十多個大小部落,其中素利是當初實力最大的一個姓氏,所以被諸位部族長推為單于大王,地位更類似於盟主,若有事情,非經盟議,是不能任意調動其他部落人員的。
而東鮮卑的問題,就是這些年素利部勢力衰退,其他部落崛起,比如彌加闕機之外,槐頭也是大有來頭,比如宇文部首領宇文莫槐治理有方,已經成為了鮮卑四大部落之一,勢力已經超過了素利,其在後世,便是隋唐有名的宇文世家的先祖。
除此之外,東鮮卑還有正在崛起的慕容部和段部,這些人隨著勢力崛起,話語權也日漸提高,也是素利極為頭痛的問題。
鮮卑的部落聯盟制,在這種情況下威望便尤為重要,柯比能便是通過恩惠收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從而得到了他們的擁戴,很多人都遷居去了中鮮卑,倒顯得柯比能一家獨大了,。
而留在東鮮卑這邊的部落,都是不願意離開鮮卑祖地鮮卑山和烏桓山的死硬派,後世的事實也證明這些人也最能堅持,彼時因為西晉八王之亂,很多漢人流民遷入東北,壯大了諸部,帶來了中原技術,讓東鮮卑諸部飛速發展,在五胡亂華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對此素利為首東鮮卑諸位首領自然毫不知情,不然他們可能會死硬堅持下去,不過目前在素利的視角來看,東鮮卑內憂外患齊至,人心惶惶,所以急於和晉國講和。
東鮮卑內部現在是五六家勢力差不多,誰也不服誰,無法選出像柯比能那樣有絕對話語權的盟主,外部則是面臨中鮮卑的吞併,以及投靠了晉國一眾勢力的覬覦,他們的的出路只有兩條,一是聯手柯比能打造一個強大的鮮卑和中原對抗,二是乾脆交換條件依附晉國,弄死柯比能後,再儘可能保留鮮卑的地盤。
這兩種選擇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但最後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博弈後,後者的聲音越來越大,壓過了前者。
而其中的道理極為簡單,東鮮卑的首領,大部分都是最早的那幾支傳下來的,而柯比能卻是不知道哪個小部落冒出來的低賤之人,要這下老牌貴族向柯比能低頭,侮辱性不亞於跟給他們改姓。
於是在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心理驅動下,東鮮卑決定嘗試和晉國接觸,畢竟晉國這些年的發展都看在東鮮卑眼裡,依附晉國,可是真有好處拿的。
對於這種態度,袁熙自然是非常歡迎的,但他心裡也明白,自己的目的和鮮卑的底線之間,還有著相當寬的一道鴻溝。
袁熙真正要做的,是將鮮卑從文化到傳統,再到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全面肢解,最終將其完全浸融入中原漢族。
他這種目的要是說出來,東鮮卑肯定是無法接受的,所以袁熙現在只能一步步來。至於如何做,華夏歷史上尚無十分成功的先例,很多外族最後都會歸而復叛,所以袁熙必須要嘗試一條新的道路。
他搜腸刮肚想了半天,終於找到了後世相對比較成功的例子,雖然行事方法有些不厚道,也有些不人道,但在這個生存矛盾尖銳到本來就沒有多少人性的時代,倒是顯得頗為合適。
早前他已經使用了第一招,派商隊和東鮮卑通商,並以相當低廉的價格向東鮮卑貴族售賣奢侈品,袁熙謂之經濟滲透。
於是他對於東鮮卑派來的使節團,開始使用第二招了。
意識滲透,以及培植代理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