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理想
建興九年(231年),在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時,諸將排名,魏延僅在劉琰之下,已經是軍方二號人物。
而且劉琰並不帶兵打仗,以交談議論見長,他之後和魏延曾發生爭執,此時諸葛亮幫了誰呢?
答案是幫了魏延,諸葛亮公開批評劉琰「言語虛誕」,並將其直接遣送回了成都,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絕對不是打壓,而是有相當程度的信任的。
史書記載可能會說謊,但戰線和戰史不會,袁熙在蜀國北伐歷史中,發現了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230年,魏延千里奔襲,取得陽溪大勝,這是諸葛亮北伐期間,唯一不是諸葛亮親自領軍的大勝,也是戰果最大的一次。
而這整個過程,除了最終地點不是長安以外,都幾乎是後世子午谷奇謀的翻版,也說明這次行動的方案,是得到了諸葛亮承認的。
魏延因此大功,在第四次北伐擔任主力,五次北伐更是擔任前軍主將,直到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魏延在蜀軍中的地位。一直僅次於諸葛亮。
相比之下,楊儀官職不僅遠在魏延之後,且從未有統兵打仗的經驗,若諸葛亮病逝,魏延接掌軍權名正言順,怎麼也輪不到楊儀。
而且以諸葛亮性格為人,會因為自己將死,便一改之前的態度,在還有司馬懿虎視眈眈的情形下,搞內鬥刺激掌握關鍵前軍位置,且被自己看重魏延嗎?
還是最重要的一點,論資格,魏延是使持節,是能夠直接處死楊儀的!
結果按陳壽三國志記載,魏延做了燒棧道這種毫無意義的舉動,竟然還沒打過從未領軍的楊儀,是不是有些荒唐?
更誇張的是,此時魏延為前軍先鋒,他是怎麼和魏軍對峙的同時,越過中軍後軍,提前跑到後方去燒棧道的?
而且中軍還是姜維坐鎮的,這要是真的,只怕姜維問題更大吧?
正常來講,諸葛亮若是病重,正常選擇是魏延領軍,當然也有可能是病情太重,來不及留下遺言就病逝了。
即使葛亮選擇的不是魏延,而是中軍的其他官員,但可能性最低的就是讓楊儀領軍,因為楊儀從來沒打過仗,這等於是把蜀國的兵都送了不成?
所以魏延之死,一直是蜀國歷史上疑點重重的事件,包括之後對魏延的處理也是如此。
史書記載魏延被夷滅三族,這是蜀國歷史上從未發生的事情,要知道投降魏國,反過來攻打蜀國的黃權,其家眷還被善待,魏延這事再嚴重,能大的過黃權?
而且魏延為漢中太守,家眷應在漢中若不是成都,彼時劉禪派的人按時間應還未到,所以其族人被殺,很有可能是楊儀帶兵返回漢中時做的。
楊儀有膽子這麼幹,自然是有人為他背書。
整個事件中,費禕在魏延之死這件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諸葛亮病逝在中軍的時候,身邊主事的,主要是費禕楊儀姜維三人。
而楊費二人是丞相長史和丞相司馬,姜維只是中監軍且資歷尚淺,大事皆是楊費兩人商議而定。
此時若諸葛亮暴斃沒有留下遺言,軍中慣例是諸將商議而定,比如夏侯淵在漢中之戰意外戰死,就是諸將臨時推舉張郃為主帥的。
諸葛亮遺命如何,後人已經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諸葛亮都不太可能將軍權交給楊儀。
而和魏延有矛盾的楊儀,自然會擔心魏延接掌軍權後,找藉口殺了自己,於是他只能向費禕求救,而費禕也答應調解,去了魏延軍中。
費禕來到五丈原北麓,渭水之南,魏延的軍營,應該是傳達了諸葛亮的死訊和遺命,表面調解了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也是承認了魏延的領軍資格的。
同時費禕帶來了不知道是諸葛亮留下的,亦或是費禕和楊儀商量出來的退軍命令。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
前者證明魏延確實在前軍,退兵時候前軍斷後,斷不可能讓後軍再到前面來。
後一句話是把姜維也留下來了,反正就是費禕楊儀先回。
《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在這個記載中,魏延對退兵有所不滿,且對楊儀領軍提出了反對,以他的身份地位,有所質疑也屬正常,畢竟諸葛亮死時他不在場。
按魏延的想法,諸葛量雖然死了,但大軍出征一次不容易,他想繼續攻打魏國,讓費禕楊儀護送諸葛亮靈柩回去就是了。
魏延作為劉備最受器重的幾人之一,是北伐的堅定支持派,而費禕事後的表現證明,他是反對北伐的。
費禕此時應該是動了些心思,因此魏延要他簽署軍令時,他找藉口回去商議,然後跑了。
《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這上面的記載說明,魏延費禕是達成約定的,不然也不會簽署軍令,但費禕撒謊反悔,其穩住魏延後,出了營帳馬上就跑了,魏延反應過來,已經是晚了,然後費禕幫楊儀操作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但之後三國志兩個版本就出現了偏差。
陳壽的本傳記載,之後魏延全軍急行,不知道通過什麼手段,越過了中軍,騙過了鎮守中軍的五千姜維虎步軍,再越過蜀軍後軍,短時間內悄無聲息跑完了五百里的褒斜道,然後燒斷了棧道。
至於這是怎麼做到的,誰也不知道,也許魏延兵士突破了人體極限,亦或那時已經發明了運輸機吧。
要是魏延真有這個本事,別說子午谷了,只怕早就打進鄴城了。
而且去過褒斜道的人都知道,以現代交通之發達,其很多地方也只能容一二人並行,一邊臨水,一邊是絕壁,要是燒斷了棧道,以古代的惡劣環境,只怕蜀國中軍後軍沒有一個能回來。
然後按照本傳記載,最終結果是,最能打的魏延被楊儀打敗,據記載蜀國將領之中,魏延在兵士中威信極高,然而這種關頭他的手下兵士竟然全都跑光了,於是魏延就這麼被殺了。
這種事情也確實有可能發生,但可能性應該不會大於劉秀那場天降隕石。
接下來的事情真相,已經都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費禕立挺楊儀,蜀中的蔣琬等人也紛紛站隊,雖然他們並沒有去過現場,也沒有經過任何調查,但他們就是一邊倒支持楊儀,只是因為他們都是本土益州派。
事件過後,蜀國官方認定魏延有錯。
半年之後,楊儀暴斃。
此事似乎就這麼不了了之。
但姜維無疑是旁觀了整個過程的。
之後九年裡,費禕接掌蜀國軍權,對姜維北伐的要求置之不理,就是出兵,也只給姜維幾千兵。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這種兵力別說北伐,就是守備邊防都困難,就這樣過去了整整九年,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魏國得以休養生息,兩邊國力差距進一步拉大。
在此期間,費禕掌握大權,他的所作所為與諸葛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身處漢中,朝廷中的事務都要先諮詢他的意見才能實行,他身兼大將軍、錄尚書事、益州刺史,將蜀漢的軍政地方大權都掌握在手中。
就這樣他還不滿足,還想當宰相,因為看相的說成都沒有宰相的位置,費禕就北屯漢壽,劉禪也只能應允。
此時的費禕幕府,儼然已經是獨立的小朝廷。
但諸葛亮專權是為了北伐,但費禕是為什麼呢?
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費禕的意思很明顯了,咱們才能不足,只能老實呆著,北伐是別想了,下輩子吧。
費禕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曾經是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他甚至不是不能打,他的軍事能力並不低,甚至高於早期的姜維。
但他有如此能力,最後還是選擇了消極抵抗,專心權術,是什麼改變了他,一切都不得而知,但事實便是如此。
劉禪整天面對益州本土投降派,幾十年下來也累了,投降後說出樂不思蜀也不奇怪,畢竟這群益州官員從始至終就不想打仗。
不出意外的話,照這樣下去,姜維將會蹉跎到老死,再也無法實現傳承自諸葛亮的北伐志向。
然而發生了一件事情。
在姜維整整等了九年之後,全面停止北伐,大權獨攬的費禕,在延熙十六年的歲首大會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就此暴斃。
事後據郭循供認,他受曹魏之命假降刺殺劉禪的,只不過看劉禪身邊護衛嚴密,只能求其次殺了費禕。
然而這種供詞是站不住腳的,明眼人都知道,劉禪並不是雄主,且費禕不想北伐,轉換目標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
而且之後曹魏方面的反應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很久之後才得知費禕被刺殺的事情,甚至不知道有郭循這個人!
若郭循是奉命刺殺劉禪,導致蜀國混亂,這正是魏國攻打蜀國的最好機會,但魏國顯然從始至終都被蒙在鼓裡,根本沒有想到利用這個機會。
其次郭循在魏國只是個基層軍官,來蜀國後短短時間就成了左將軍,若非其有非常堅定的理由,實在看不出其有什麼動機去殺投降派費禕。
而在查案時,郭循的來歷也讓姜維飽受質疑,因為郭循是姜維同鄉,也是被姜維俘虜後介紹給費禕的,為此姜維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懷疑和壓力,很多益州派官員反應激烈,要求徹查此事。
但誰都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最終結果是,之前被死死壓制的姜維頂著各方彈劾,被劉禪破格啟用,拿到了費禕留下的軍權。
雖然錯過了最佳的出兵時機,魏國已經在這九年裡恢復了不少元氣,但姜維還是立刻開始籌謀一度被停止的北伐。
同時諸葛亮時期幕府制度分出去的權力,隨著費禕的去世,又重新回到了劉禪手中,並在之後的十年裡,用來毫無保留的支持姜維北伐。
如果整件事情的陰謀鏈條猜測成立的話,最初在諸葛亮病逝,主戰派魏延被殺死的那一刻,蜀國北伐的一切可能,就已經被費禕楊儀等益州官員扼殺掉了。
而之後費禕執行休養生息政策,不惜各種手段阻止北伐,這種做法無疑是符合益州本土士族的利益,但卻違背了很多蜀漢元老乃至後代,甚至劉禪本人的志向抱負。
於是姜維通過一系列偶然事件,在劉禪有心無心的幫助下,間接替魏延報了仇,重新推動著蜀國這架疲憊不堪的戰車前行,讓北伐漢賊,興復漢室的車輪重新轉動起來。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開篇便說出了自己的畢生所願。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雖然這近乎虛無縹緲,連實現的萬分之一的希望都看不到,但這並不妨礙之後的十年裡,蜀漢用這最後一點理想的餘暉,照亮了漢末的漫漫長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