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章 新天子繼位,皇太后要臨朝
渭水之畔,草木輕顫。
兩千黑甲騎兵快速又有節奏的朝長安而去。
不時的紅衣金甲的騎兵從前方快步奔來,通報方圓十里內的所有一切信息。
李絢位在大軍中列,一邊隨大軍前行,一邊分析如今長安的局勢。
張柬之,張柬之。
新任侍御史張柬之在韋氏一案中表現極為出色,韋家這些年在長安雍州之地所做的一切不法之事,其中包括且並不限於侵占良田,欺壓百姓,搶劫商旅,構陷同僚等等,燒殺劫掠,數百件不法之事全部都擺滿了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的案頭。
有人想要勸他收斂,但張柬之不過是冷冷的看了一眼,就繼續了。
很多事情,不僅是韋氏,竇氏,杜氏,裴氏,薛氏,柳氏,全部都牽連了進去。
有人想要罷免張柬之,但根本不等李絢這一系的人手出手,無比惱火的崔知溫就已經直接駁斥了。
韋家的事情,哪怕牽扯到了京兆崔氏,無數人說情,崔知溫也不收手。
抬起頭,李絢看向已經近在眼前的長安城,嘴角微微冷笑。
這算什麼,這不過才剛開始而已。
「傳令下去,大軍從大明宮入長安城。」李絢一句話傳令,很快,大軍就開始向西北而行。
一身的疲憊,三千人從揚州從七日的時間趕回了京畿。
除了家在洛陽的,其他即便是從揚州抽調的千牛衛和金吾衛,也一樣跟著到了長安。
……
臘月二十九日,長安城中滿是歡慶的新衣。
正月初一,皇帝登基,天下安定。
這幾年,天下百姓有太久沒有好好的過過新年了。
至於說韋家之事,長安百姓並沒有太多的觸感。
即便是很多人都和韋家有或多或少的聯繫,但依舊非常樂見韋氏的倒台。
長安韋杜,天高尺五。
韋家向來不善,韋家倒台,不知道多少百姓從中得益。
光是從長安城東聽到的一陣陣爆竹聲,李絢就能夠知道百姓有多麼欣喜。
兩千多騎兵從大明宮而入,然後轉入禁軍之中。
李絢,王德真,姚令璋三人則是從大明宮入東宮,然後才到了太極宮中。
太極宮中,鄭氏抱著李重俊坐在御榻側畔。
朝中諸位宰相,宗室諸王,諸位尚書,侍郎,朝中五品以上文武官員盡皆在此。
今日,李絢,王德真,姚令璋等人回朝,要對朝中五品以上官員定論李重照之事。
如此,方能有李重俊登基之許。
「臣等參見衛王,參見太妃。」李絢,王德真,姚令璋三人同時對李重俊,還有鄭妃拱手行禮。
「諸位請起。」鄭妃這幾個月雖然沒有坐朝,但也逐漸的養成了一些氣度。
「謝殿下。」李絢三人緩緩起身。
劉仁軌從眾人之中站了出來,對著鄭妃拱手道:「殿下,請彭王詳述揚州諸事。」
「可!」鄭妃目光抬起,看向了李絢。
殿中群臣的目光也都落在了李絢身上。
雖然李絢和王德真,姚令璋一起去了揚州,對於情況,三人也都有所知,但這些事情,只有從李絢的嘴裡說出來,才能最大程度的讓宗室放心,讓天下放心。
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舒王李元名等人,全部都直直的看著李絢。
李絢微微拱手,然後神色鄭重的說道:「據查,在四月揚州陷落之前,絳國公和文成大長公主已經先後辭世,而在辭世之前,絳國公作出安排,讓揚州水師,揚州司馬,絳國公麾下親兵,各率兵朝長江入海口嗎,杭州方向,還有茅山而去,各為掩護……」
李絢儘量將他在湖州查到的事情說了一遍,一直到找到了裴行儉和文成公主棺槨。
「根據地方察查,確定天子是隨太師韋思謙,潤州刺史韋玄福,澤王李上金等人,從海陵縣出海,然後北上渤海。」李絢輕輕躬身。
「渤海,他是想要去投靠渤海高氏?」李元嘉從班列頂端走了出來,一臉疑惑的看著李絢。
「當是如此。」李絢輕輕躬身,說道:「高氏畢竟曾為太子嬪,而平原郡公也駐兵遼西。」
李元嘉轉身看向身後不遠處的平原郡公,右監門衛大將軍高侃,直接問道:「平原郡公,高氏可有天子消息?」
「未有!」高侃站了出來,然後拱手說道:「渤海沒有任何天子的消息,高氏那段時間也一直在等天子的傳信。」
李元嘉點點頭,轉身看向李絢,問道:「所以,彭王,你覺得天子現在在哪兒?」
「天子出海,其實說到底,只有兩條路,一條向南,一條向北。」李絢剛開口,姚令璋和王德真同時詫異的看向他,這番話,李絢之前可沒有說過。
「向南,因為當時登州水師和揚州水師、杭州水師在海上廝殺,所以向南這條路行不通。」李絢抬頭,看向諸王諸相,最後看向鄭妃,認真的說道:「按理講,天子應該一路前往渤海而去,但是臣查過登州一帶那段時間的天氣,那一陣,海上有風暴。」
一句海上有風暴,群臣頓時一片譁然。
「海上有風暴,未必一定會出事。」劉仁軌一句話,群臣頓時安靜了下來。
如果說誰才是大唐軍神,如今李絢已經超越了裴行儉,但如果說誰是大唐海上戰神,那麼便是李絢對劉仁軌也要退避三舍。
「但海上風暴,極有可能是偏離了方向。」劉仁軌盯著李絢,直接問道:「彭王,你是否覺得天子可能偏離了航向去往了其他地方?」
「是!」李絢微微躬身,然後繼續說道:「海上風暴,西行陸地不可能,北上沒有,那麼便只有偏東或者向東南。」
「偏東就是安東和新羅之地了,偏東南,就是南洋了。」劉仁軌默默的說完,整個人不由得沉默了下來。
安東還好說,若是到了新羅之地,那就麻煩了。
新羅還好說,就那麼大,大不了率軍平了就是了,但若是南下南洋,天南海北,就麻煩了。
劉仁軌轉身,看向鄭妃拱手道:「殿下,國不可一日無君,天子下落不明,為國事計,臣請及時另立新君。」
「這……」鄭妃雖然知道今日很可能就要定下立李重俊為天子之事,但突然撲到面前,她還是有些沒有反應過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為國事計,臣等請另立新君。」殿中群臣這個時候全部反應過來了,李重照短時間內怕是回不來了,他們已經等了八個月了,不可能再無限制的等下去了,是時候另立新君了。
皇帝,皇帝。
他們又要有皇帝來。
群臣忍不住的鬆了口氣。
沒有皇帝,就好像有一股無形的壓力落在他們肩頭,讓他們時時刻刻都無比小心。
唯恐下一刻,天下再度動亂。
如今哪怕是一個一歲兩個月的小皇帝,也比沒有的好。
畢竟天塌下來,有高個頂著。
「叔祖?」鄭妃忍不住的看向了李元嘉。
高祖皇帝之子,宗室最長,韓王李元嘉微微轉身,對著鄭妃拱手道:「殿下,大局如此,為國事計,臣請及時另立新君。」
「為國事計,臣請及時另立新君。」李元軌,李元名等人,也相繼拱手。
鄭妃微微鬆了口氣,剛要開口應下,突然想起了什麼,抬頭看向李絢,問道:「王叔任太尉,此事王叔怎麼看?」
三辭三讓。
以李重俊的年紀,自然不可能三辭三讓,但鄭妃卻是需要詢問天下人的意見。
李絢拱手,認真說道:「天下期盼,故為國事計,臣請及時另立新君。」
「為國事計,臣請及時另立新君。」殿中所有武將,同時對著鄭妃沉沉拱手。
鄭妃鬆了一口氣,然後看向群臣說道:「此事雖然宗室,還有朝中文武盡皆贊同,但本宮看來,此事還需要奏稟高祖,太宗,高宗和中宗皇帝知曉。」
宗正寺卿李元軌站了出來,拱手道:「臣議,以韓王李元嘉為首,明日率長安所有宗室,前往獻陵,昭陵,乾陵,定陵,祭告諸位先帝:嗣聖三年,正月初一,以皇帝遇天災,八月無蹤,故另立新帝,衛王李重俊。」
遇天災,八月無蹤。
便是史書記載,朝中群臣也盡了等待的責任,但天下不可無君,故以衛王李重俊為新帝。
「皇帝李重俊因天災而失位,臣請降封為用雍王,三年不歸,國除。」劉仁軌抬頭看向鄭氏,神色肅穆。
鄭妃不由一愣,之前沒有說這事啊。
「為天下安定計,雍王終究有所名分。」崔知溫鬆了口氣,站出來拱手。
好在宗室和劉仁軌定的是三年,三年之後,就算是李重俊回來了,也當他死了。
三年之後,誰知道回來的是人是鬼。
崔知溫其實害怕群臣定下十年之期,若是諸王諸相真的定十年,崔知溫就該炸毛了。
三年,三年也算是對大唐歷代先帝有所交待了。
「便如此吧。」鄭氏微微鬆了口氣,點頭應允。
群臣頓時肅然,劉仁軌站出,點頭道:「從即日起,禮部,宗正寺,太常寺,光祿寺,少府寺,內侍監,殿中監,禁衛,金吾衛,千牛衛,朝中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全部為天子登基準備。」
「臣等領命。」群臣肅然拱手。
……
太極宮前,李絢隨著眾人走下金階。
今日,李重俊名位已定,只待明日韓王率諸王祭告大唐歷代先帝便可。
但此事還沒完。
李重俊必定年少,鄭氏必然要臨朝聽政。
甚至不只如此,李重俊為天子,鄭氏母以子貴,必然要進封皇太后。
皇太后臨朝聽政,怎麼聽?
像武后那樣的臨朝聽政絕對不行,誰知道什麼時候就又出一個武氏之亂。
這件事情,政事堂今明必須討論清楚。
後日,李重照就要登基為帝,總不能當著他的面,議論他母親的事情吧。
所以,今日這件事情,必須有個大概。
從金階走下,李絢思索著緩緩的朝門下省走去。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聲音突然在他背後響起:「彭王。」
熟悉的聲音,李絢轉身,微微點頭:「崔相。」
崔知溫溫和的笑笑,和李絢並肩一起朝門下省走去,同時閒聊道:「聽說新任侍御史張柬之是彭王門下,他這些時日在御史台的行為可是惹眼的很那。」
「一切只要依唐律而行,便無有障礙。」李絢平靜一句話刺了回去。
崔知溫探知李絢底線,平靜下來,轉頭問道:「左相明日致仕,王爺覺得諸相之中,誰適合升任尚書左僕射?」
李絢腳步停下,眯著眼睛看著崔知溫。
崔知溫雙手後擺,一身自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