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 南昌王做宰相差太多了
「好,一切便依陛下所說。」武后輕輕的握住了皇帝的手腕,神色真摯。
李治滿意的笑了,然後看向乾元殿外,感慨的說道:「狄懷英終究出身太原,這一路走來,媚娘你和朕都多有照拂,如今他任職戶部,你便多調教一下,將來也能成為國之干城。」
武后微微一愣,隨即便明白了過來,皇帝這是要將狄仁傑交到她的手上。
如今看似武后失去了度支署,但實際上皇帝卻是將狄仁傑送到了她的面前。
只要武后能夠收攏得了狄仁傑,那麼度支署自然就回到了她的手中。
一切就和諸事沒有發生沒有區別。
更甚至於,崔謐和騫味道都官升不止一級。
武后心裡一聲輕嘆,皇帝這一手的確是抓住了她的要害,她也總不能讓騫味道就在度支郎中位置上做一輩子吧。
「狄懷英為人正直,若是不做度支郎中,那麼便是門下侍中的料子,如今做了度支郎中,那麼他就會有做中書令,甚至於尚書左僕射的資格,將來和裴炎真正相爭的人,恐怕是他。」武后抬頭看向李治。
「不。」李治笑著搖搖頭,說道:「狄懷英想要拜相,恐怕得在十年以後,如今這十年,真正能夠和裴炎相爭的,恐怕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蘇良嗣。」
武后微微一愣,隨即點頭說道:「蘇良嗣在諸般事務的處理上,的確要比元萬頃和范履冰強些。」
「有些事情,他能夠拉的下臉。」李治輕聲說道:「再等上兩年,蘇良嗣可以直接調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後升任侍中,那個時候,裴炎調任中書省,那麼蘇良嗣便可以以門下省和中書省相抗衡,尚書省再找上幾個做事的……」
天下便平衡了。
「那麼南昌王呢?」武后突然想起了李絢。
李治頓時笑了,搖搖頭說道:「二十七郎的為人,媚娘又不是不清楚,他人有萬千才智,但實際上心中卻有萬千思緒,做一任地方都督或許可行,但做宰相卻差點,出出主意可以,但真要行事卻有頗多顧忌。」
武后這下是徹底的愣了,她沒有想到,皇帝對李絢竟然是這樣的評價。
然而仔細想起來,卻又贊同皇帝的這番話。
就拿《漢書》來說,當年李絢建議李賢捨棄《後漢書》編修《漢書》,但如今到了李顯手裡,《漢書》的編修卻依舊放在那裡一動不動。
哪怕現在東宮的位置已經坐穩,但編修《漢書》卻依舊沒有絲毫動靜,這裡面的他的心思如何,便已經能看的一清二楚了。
武后笑了,點點頭道:「的確如此。」
「其他人看不透,以為他有萬種能力,故而多番建言,讓他留在外邊。」李治輕輕冷笑,說道:「那麼便讓他留在外邊,讓其他人顧忌也是好事,總歸是一枚棋子罷了。」
武后沉默了下來,這才是她認識的皇帝。
「至於裴炎,或許他能力出色,但只要巧妙算計,那麼就可以讓他做一個孤臣,剩下,便是以一敵眾,如此,朝中便可平衡。」李治一番話,將未來朝局清晰的展現在武后面前。
武后不由得一聲驚嘆,皇帝平衡手腕,真的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當然,這裡面還有韋家的因素,韋家雖然是世家,但也同樣容易被孤立,若是他們做的出格,便用裴炎打壓便是。」李治眼神中閃過一絲放鬆,裴炎做宰相不過月余,但雷厲風行的做事手腕,頗得朝野讚賞。
甚至這段時間,整個門下省的形式作風幾乎已經是煥然一新。
趙仁本年紀老邁,很多日常事務都交給了裴炎去處理。
如今裴炎不過是門下侍中,卻已經通過種種手段,反過來影響到了中書省,薛元超和劉審禮都感到一股壓力。
這些年,中樞三省的行事作風也的確有些問題。
但沒辦法,趙仁本,郝處俊,戴至德,張文瓘,劉仁軌,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行事作風本就以穩重為先,換上裴炎之後,行事果斷凌厲。
當然免不了會有錯誤,但這樣的錯誤全部都在許可的範圍之內。
用裴炎來和韋家抗衡,再以其他諸相作為緩衝和調節,如此一來,未來的格局就可以成型了。
「陛下,若是……」武后剛要說些什麼,就在這個時候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在殿外響起。
武后和皇帝同時皺起了眉頭,他們夫妻兩人說這番私人話的時候,是絕對禁止任何人打斷的,除非……
……
武后和皇帝同時抬頭,然後就看到王福來快步從外面走入,臉色中滿是擔憂。
在御案之前站定,王福來將手裡的奏本遞上,神色凝重的說道:「陛下,天后,常州有人起兵謀反。」
李治神色平靜的看了王福來一眼,然後看向武后問道:「查清楚了嗎?」
「查清楚了。」武后輕輕點頭,說道:「是一名名叫劉龍子的道士,趁著今年大旱,裝神弄鬼,用做了機關的龍頭杖吐水,來欺騙百姓,煽動謀反,有三個縣的民眾跟隨其起兵,其中有精銳千人,其他附逆萬人。」
「還有呢?」李治神色越發的冰冷。
「劉龍子在早年間,和曹王曾經有過交往,如今亦是曹王在背後提供各項資助。」武后說出一番令人無比驚訝的事情。
「十四弟啊!」李治輕嘆一聲,所謂謀反,歷來都是有多年辛苦算計。
李治自問,自己主政還算勤政愛民,尤其這件事情,雖然對外累戰,但戰事多勝,帶給大唐的收益遠大於消耗。
還有江南,這些年,朝中對江南也算是多有照顧,甚至就連狀元也都給了江南,但他們還是在別人的挑唆下謀反了。
「傳旨,零陵郡王李明,多交匪人,為人不安,故廢為庶人,由贛州都督府嚴加看管。」李治的眼神中帶出一絲殺意。
「喏!」王福來立刻躬身。
「傳旨,令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絳國公裴行儉,調兵一千;越州都督府都督來敬業,調兵一千,南北夾擊平定叛亂,安撫百姓,同時清理隱田,察查不法。」
李治冷笑一聲,說道:「常州雖然有旱,但斷不至於有人挑唆,就直接謀反,這裡面免不了有官府中一些人的明暗配合。」
武后略微沉吟,低聲說道:「陛下,當地大族也要查嗎?」
李治沉默了下來,地方大族歷來是朝廷治理天下最大的阻礙,但同樣,他們也是朝廷治理最大的幫手。
如何處置地方大族,向來是一件需要謹慎斟酌的事情。
「按證據查吧,有實證牽連進來的,便依律法嚴辦,讓刑部參與進去,該流放的流放,該殺的殺,最後所得的田地,一半發放給當地百姓,另外一半,遷移其他地方的流民吧。」李治悄無聲息的,又狠狠的刺了一刀。
當地百姓和當地世家彼此知根知底,但遷移外地的流民過去,那麼多少能給當地的官府一些助力。
「那麼常州刺史沈遷?」武后的臉色鄭重起來。
「讓裴行儉看著辦,朕還是希望沈遷能夠體會朕的的心思,如果不能,那麼他這個常州刺史也就別做了。」李治輕輕擺手,對於沈遷,他還是有幾分期望的。
「沈遷在昌州任上已有七年了吧。」武后略微思索。
李治點點頭,說道:「當年楊德裔致仕之後,便調了他過去,當初南昌王任職婺州,沈家便很是幫過一些忙。」
「話說回來,南昌王也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回東南了吧?」武后突然點了一句。
李治搖搖頭,說道:「自從當年任職半年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了,除了南昌王府還有一些商隊通過杭州出海以外,其他的聯繫倒也沒有什麼了,和沈家更加多年沒有聯繫,倒是裴行儉和來敬業和他關係不錯,一二年後將來敬業調回便是。」
「陛下英明。」武后笑笑。
李治輕嘆一聲,說道:「來家和南昌王的關係一直不錯,但事情都在明面上,暗地裡倒是難得的什麼都沒有。」
「嗯!」武后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還有,裴行儉既然已經插手常州隱田清查,那麼這隻手便一直插在裡面,日後山東的事情完了,他正好調過去全面查察江南,朕也想看看江南真正的家底。」李治的眼神幽微。
武后想要開口說什麼,但終究還是沒有開口。
……
彭王府,後院石桌之前,劉瑾瑜目光直直的看著眼前一系列的朝廷人事跳動。
從郝處俊致仕,到李敬玄順勢調任尚書右僕射,劉審禮順勢調任中書令。
裴炎由此升任侍中。
劉伯英調任刑部尚書,武承嗣調任禮部尚書。
裴行儉調任揚州都督府長史,歐陽通升任兵部尚書。
雍州長史楊再思升任衛尉寺卿,陸元方調任雍州長史。
其他還有很多眼花繚亂的調動,但核心只有一個,狄仁傑調任戶部度支郎中。
裴炎,武承嗣,歐陽通,陸元方,狄仁傑。
雖然這麼多的調動真的看的人眼花繚亂,但只要把握住核心,一切也都還是明了的。
武后,世家,太子。
三者相互制衡,相互約束。
這就是皇帝的平衡手腕。
而這裡面,南昌王府的收益也不少。
歐陽通升任兵部尚書就不說了,這裡面本身就有和吐蕃呼應的味道,軍中也不會有人不滿。
陸元方雖然是李顯在洮州時的老師,但他在江南時便已經和她家夫君關係密切。
至於狄仁傑,劉瑾瑜微微搖頭,狄仁傑雖然看起來和王府關係密切,但一切都是為了大唐,雙方之間並沒有多少的隱私往來。
所以關鍵時刻,狄仁傑會幫忙,但不會不顧一切的幫忙。
裴炎也是一樣,原本他還是武后的人,只不過後來個人野心彰顯,這才投向太子,但也多是若即若離。
裴炎和王府雖然有些關係,但和這個人相處需要極度謹慎。
最後便是武承嗣,劉瑾瑜面前凝重起來,一個武承嗣當然不足為慮,但有武后支持的禮部尚書,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陛下的調整似乎有些多,刻意的痕跡太多了,遠沒有當年的羚羊掛角。」劉瑾瑜輕嘆一聲,眼睛卻微微眯了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