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的第二期節目, 趙秀雲很早就想好了,節目既然要做反映時事的方向,就得往最熱鬧的找。Google搜索
最近市裡頭最熱鬧的事情有好幾件, 想來想去恐怕最合適的是黃河路那一片的舊房子要拆出來, 擴成三車道的大馬路。
都是世紀初的老房子, 風一吹就倒的樣子, 解放前還經歷過兩次大轟炸, 是修了又修, 補了又補, 梅雨季節雨下不去, 常常是水漫金山。
正好城市重新規劃,就拿這片先「開刀」。
房管局重新做了一遍房屋登記,把市里現有的住房都統計起來,預備安置需要搬家的人員, 同時也也鼓勵各單位多自己蓋房子解決員工住宿。
效益好的單位,什麼菸草局、百貨大樓,都是六層小樓房, 職工院一棟一棟房子蓋起來,差些的不用提, 能按時給發上工資就不錯。
原則上是本來多大面積,現在還給多少住,那一片本來也都是公房居多,只有少數幾戶是私宅, 好辦。
難的是這些房子有個特點, 上頭最少掛著十來個戶口, 大家庭里人人都有自己的考量, 有的想換這樣的房, 有的想換那樣的,房管局的門檻都快被給踏平。平常也是很硬氣的單位,這次是真沒辦法,畢竟工程太大,加起來一千多戶,一人一口唾沫都夠給他們淹死的。
也有一些人是比較不配合,說實在,搬家確實不容易,人家院子裡搭的棚子,屋裡搭的閣樓也都是錢啊,拆下來又帶不走,想讓政府賠。
又不是一家兩家的事,經費上不支持,更何況本來就是公家的房子,只是分給你住而已,每個月是還要交房租,哪怕住二十年,也不是你的。
總之鬧得不可開交,尤其不知道哪裡來的小道消息,說應該是有賠償的才對,不過撥款一層一層下來,就沒錢給大家。
別說,信的人還不少,都鬧著要說法,一時之間進展緩慢。
要想富,得修路啊。
市政為這事愁得不得了,電視台找過去的時候,人家一下子就同意,配合得格外積極,總是個路子嘛。
這一回採訪地方就定在黃河路,條件還不如上次菜市場,興許是因為很快要拆,連公廁都清理得不積極,本來下水就不好,趕上下過一場雨,都從裡面漫出來,味道三里外都能聞見。
韓月玲大小姐脾氣又要發作,但她也是見風使舵,覺得電視台好像看著還不錯,強行忍下來,只是下巴繃得緊緊的。
趙秀雲也是差點沒吐,她小時候天天背著籮筐去撿糞,在田裡挑水施肥一樣不落,現在是不行。
不止她們倆,大家面色都不好看,尤其是房管局一位小領導還有幾分尷尬,因為這一片的房子本來就歸他管,現在還沒開始搬遷就整這樣,不就是他的責任嘛。
今天大家是來解決問題的,還沒開始就先遇上問題,大領導的臉都沉下來,心想難怪進展不順,現在都弄出「趕客」的架勢了,誰信你後頭說的那些話。
果然,一說是來商量搬遷的事,那叫一個群情激奮,街道的人好不容易把群眾情緒穩下來,說:「我知道大家心裡急,我說的話,你們都信不過,今天電視台的同志們都在,他們會把所有內容記錄下來,到時候播在電視上,還能有假嗎。」
住這一片,多半都不富裕,有人啐一口說:「還電視台呢,糊弄誰啊,人家能上我們這兒拍?」
那可是金貴東西,巷子頭巷子尾加起來就不到兩台,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趙秀雲只得出面解釋說:「我們真的是,不信您看工作證,我們連攝像機都帶來了。」
烏漆墨黑一個大機器,搬起來有一二十斤,全是進口貨,一台要人十年工資,是台里最寶貴的東西,出趟門都得倆大漢專門搬著看著。
她掏出工作證,人家也只是半信半疑,對著鏡頭說:「現在就開始拍啦?」
那哪能啊,帶子貴,總得開始談再錄吧。
趙秀雲也不含糊,說:「咱們坐下來慢慢說,立刻就錄。」
嘿,說就說,誰怵了是怎麼的。
居民們的憤怒都快把街道辦事處那點地方燃起來,對著攝影機一通說,好像只有被錄下來的才算數。
有說:「我媳婦娘家在三河,她這一轉眼要生,我讓給安排個近一點的地方,好傢夥,愣是給我騰到大橋邊上去,來回八里地,哪位領導替我跑。」
有說:「我娘八十大幾的人,我們一家住五樓不打緊的,讓一老太太爬樓梯,你們咋不自己爬去?」
……
這些訴求都是比較合理,客觀存在的,趙秀雲示意人記下來,做節目得有始有終,回頭看看有沒有幫人落實好。
也有的明顯是藉機鬧事。
一個說:「十一口人,就給那么半拉房,怎麼住,領導家裡不能夠就這麼擠著吧?」
街道的人剛剛還唯唯諾諾,聽這話趕緊腰板硬起來說:「張有錢,你們家一共就你爹媽兩個人住,半拉房也是照原面積給你們的啊。」
「要不是你們總不給解決住房,我們至於自己上外頭住嗎?我們家戶口本上就是十一個人。」
」你們廠里分給你的不是房?你家老三住的單位宿舍不是房?早說了,你們不符合換大房子的資格。」
這裡占著,那裡占著,乾脆整條街都讓他住算,還就是因為老有這些人,街道才不敢開口子給某個人特殊待遇,這要沾上還得了,他們也有工作的難處啊。
趙秀雲就看口水亂噴,一人一句也沒個條理,光讓靜下來有什麼用,忍不住喊說:「你們得把訴求說出來,領導才能想辦法給你們解決啊!」
她的帶子可不是拿來拍這些的,時長也不允許啊。
這就得一個一個談了。
按道理這時候就得採訪幾個人,可惜韓月玲到底年紀輕,剛畢業的大學生,播音主持的專業和出來做記者又不是完全一樣,沒什麼經驗,人家話一快起來,她愣是接不上。
這不全是她的問題,畢竟才二十出頭的小姑娘。
趙秀雲不得不擼袖子上,好在她早有準備,自帶衣服——沒穿漂亮裙子,和眼前的場景相比太諷刺,更像一位街道大姐,提問都是恰到好處地打斷,畢竟一般人說話說不到重點上,車軲轆就是光來回。
當然,也得採訪領導,關於馬路擴建項目的意義,後續的安排,一位市委領導直接負責這件事,對著攝像機立軍令狀說:「八二年之前不給大家落實好,我引咎辭職。」
就剩這四個月多點,人家敢說,趙秀雲都不敢拍板播出去,但是群眾眼睛都盯著,似乎一定要她把證據「散播」開來,才肯商量接下來搬遷的事,她只有硬著頭皮說:「放心,我們怎麼拍的怎麼播。」
大家也都沒上過電視,這玩意新鮮,但也知道往電視裡一放,那是所有人都能看見,恨不得連摳鼻屎都在鏡頭下。
攝像大哥都心疼自己的機器,不過也得拍啊,只覺得這一天鬧哄哄,不比菜市場的勁小。
但努力都是有好消息的,在各方的努力推動下,《本地新聞》欄目正式每天八點播出,近期都以黃河路居民搬遷工作為重點,實時跟進。
一來是給市里之後幾個大工程做鋪墊,打個樣本,二來是讓群眾放心,省得一天按八個點在街道門口問什麼時候給解決。
趙秀雲想法多,乾脆每天都專訪一戶人家,以最典型幾戶的「疑難雜症」為切入,幫著他們一步一步跑程序,這樣節目的初衷和目的都達到了。
這種家長里短、百姓民生,能看著人對罵,有時候互毆的節目可不多見。
領導們也是頂住各方壓力,畢竟這還是開天闢地頭一遭,但對黃河路的工作推進還是很有意義的,起碼都不用12月,到11月中旬,就在百分之九十九居民的滿意下,順利完成搬遷——剩下那百分一是真沒法協調,完完全全的無理取鬧,是被硬挪走。
忙完這一陣,趙秀雲都覺得自己該去街道工作,那兒興許更適合她,嗓子都快說啞了,要不是後頭又調幾個人來幫忙,她真是跟陀螺似的被抽著轉。
但整個人還是容光煥發,精氣神別提多足。
方海算是看出來,她根本不適合讀書,念書時候的拼勁像是有根蘿蔔勾著走,現在是實實在在願意全身心投入進去,那點擔心她是為家庭才不讀碩士的憂慮一笑而散,只是抱怨說:「我都好幾天沒跟你說上幾句話。」
豈止是他,孩子也是。
禾兒這學期上高三,課業緊,本來以為自己該是全家最忙碌的人,萬萬沒想到媽媽比她更忙,連管她成績的時間都快沒有。
幸好她自己沒鬆懈,憋著口氣想拿狀元,還有心情分出時間管妹妹。
苗苗今年上初一,她念書真是一點波瀾都沒起過,別管你是新課舊課,人家就是第一,趕著五點下課自己在校門口吃飯,吃完去上畫畫課,到點等爸爸從夜校放學去接。
誰也不比誰輕鬆,又都朝氣蓬勃。
chaptererror();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