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子殿下說說雅克薩之戰處理的不好,那也就罷了,反正這事是納蘭明珠與索額圖一同在辦,處事將領有誤,那也礙不著皇上,可他說皇上對敵國「認慫」,還大肆批判八旗之制!

  小殿下指責皇上「心慈手軟」,「對敵人溫和」,那得看皇上的態度,皇上要教育自個兒兒子,其餘臣子也管不著。

  事兒可大可小,一切全憑皇上的態度,蔑視君威這還真扯不著,因為殿下年紀還太小,又是皇上親手帶大的兒子。

  這對天家父子之間的關係得好到什麼地步?好到朝臣要被迫聽皇上抱怨孩子不聽話,尤其是帝王身邊的寵臣,哪一個沒有順著皇上的意思誇過太子過?

  就連納蘭明珠在的時候,也不得不在皇上面前說一些好話,來順著老父親的意,更別提本就是太子擁護者的索額圖了。

  令內閣最為重視的問題是,太子在奏中大肆批判了八旗之制在此次雅克薩之戰中暴露的缺點。

  並非是無理取鬧的批判,而是事事言之有物,每一條都令內閣老臣心肝兒顫的一針見血啊!

  胤礽:老祖宗言「八旗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1)然事實當真如此嗎?

  出為兵,入為民。究竟是兵還是民?

  是民,就得納稅,但不必當兵,是兵,就有當兵的義務,則不必納民之稅,兵與民不分,固然可以令兵之名額眾多,可兵民不分,使得八旗後人不可謀取其他營生,要麼當兵,要麼就做官,朝廷為了安置他們還要給官位,所給出的權力與便利,只能惠及部分,而非整體,致使閒置旗人無從生計,唯有靠旗餉供養。

  八旗之中地位懸殊,竟出現以奴僕之態施以臣下,上揮之則來呼之則去,下獻媚拍馬為求上位無措不用其極,軍中出現這等現象,風氣之敗壞已使上下矛盾更為尖銳。如此上不和,下不滿,長此以往,怨恨滋生,亂象皆來於此。

  自秦始皇滅六國以後,再也未曾出現「奴隸之制」,而到我朝,竟出「世奴之制」,走上倒退之路,其劣處於八旗之中暴露無遺,正是世代為八旗做奴僕的包衣之制。

  汗阿瑪費盡心思前去南巡,提拔漢臣,緩解滿與漢之矛盾,卻不知八旗之制更激滿漢之矛盾。

  漢軍旗之中,植入滿臣監視,指手畫腳,滿漢之間互相猜忌,更有蒙古旗在其中攪弄風雲,八旗之間互有相違。八旗之制使得滿漢之分更為嚴重,猜忌而出爭鬥,爭鬥而軍政不和。且滿軍後人因制度所限,不可遷,不可謀取其他生計,唯有依靠軍餉而活,或削尖了腦袋去做官。

  雅克薩之戰中,發揮重大作用之人並非八旗子弟,而是邊境子民,京城調兵之數究竟有多少,汗阿瑪與眾位大人們或許心知肚明。而今八旗之制弊處已然顯現一二,或可預料若繼續推行,則百年後八旗後人將唯有靠旗餉而活之蛀蟲,舊制之弊使八旗後人成為不士、不農、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於王家,或輔「以儒為將,以農為民之策」(2),生計唯有為官或當兵兩途,旗之民兵再無其他能力,一旦到了生計不可維持之時,則使盜更為猖獗。

  總之八旗制度已經在目前的大清並不適用了,弊端初次顯露,還有改正的那一天,那是因為現在的大清還是鮮活的,年輕的,國家年輕,還有一位年輕有為的帝王,沒有過多的沉苛,改之則並不難過,待到未來沉苛纏身時,恐怕已經難以更改,到時候才是真正的傷筋動骨,要了性命。

  動八旗之制,有利於消滿漢之矛盾,利於旗中民與兵分離,使更多人有其他生計,種族之分別消除,國家方能強大。汗阿瑪時常教導兒臣若要治理好天下,「滿漢必須得要一家」,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滿人排漢,漢人亦會排滿,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我朝滿人共有幾人,漢人亦有幾人?壓迫與奴役,只會加劇矛盾,滿漢矛盾不消,則統治地位不穩。

  滿漢相鬩將為亡國之源!

  另有大清之八旗,借鑑前明之軍制,採用「世襲之制」,如此舊制,一人當兵則一家人當兵,世世代代去當兵,旗人將永無自由,世襲之制也將形成新的「集團」、「家族」,軍中將失去生機,猶如老牛耕地,再無活力,兒臣思及恐極,一旦想到此制將延續上百年,子孫後代都如此,大清之國力又能在這樣的制度之下活多久呢?

  盛唐之時,李世民也想不到唐朝享國僅有二百八十九年,如今大清迎來盛世,汗阿瑪可能想到二百八十九年之後的大清會是怎麼樣?

  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是由太子殿下說出來的。

  想到太子殿下身後教導他的「仙人」,內閣大臣嚇出了一身冷汗,唯有齊刷刷聚集到帝王面前,戰戰兢兢地將那封寫得過長的奏摺遞交上去。

  索額圖有些焦急:太子殿下與皇上之間到底是怎麼了?

  放在以往,太子可不會這樣不分輕重地去氣皇上,今日殿下所為,是故意為之,亦是在試探皇上底線啊!

  胤礽來後,張望了下,發現五位內閣大學士全都到了,還笑著與他們一一問了好。

  康熙將那奏摺往他面前一丟,滿面怒容,正待發怒,胤礽率先收斂起了笑容,嚴肅道:「汗阿瑪,您看完兒臣所寫的奏摺有什麼想法嗎?」

  內閣大臣們:「……」

  他還問!

  他竟然還有膽子去問!

  不愧是親父子,太子殿下這是料准了皇上不會殺兒子,頂著風冒著雨地給皇上找不自在啊!

  這要是他們家裡有這麼糟心觸怒聖上的兒子,非得恨不得將他塞進娘胎里回爐重造不可。

  康熙氣笑了:「你還有臉來問朕有何感想?保成長大了,伶牙俐齒了。寫出這樣的文章來,當真是好的很啊!」

  胤礽正色道:「汗阿瑪,兒臣不是為了氣您才寫這樣一封『大逆不道』的奏摺。」才怪。

  「兒臣所寫這一切,全都是發自內心,源於現實,這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重大問題,除非我們假裝自己聾了、瞎了,那麼還能安慰一下自己,當做這一切的問題不存在,可兒臣不是,兒臣從小是由汗阿瑪培養到大,看到的是汗阿瑪讓兒臣看到的世界,所想要分擔的是汗阿瑪的煩惱。」

  「兒臣是大清的太子,心中唯願合滿蒙漢回藏五族為一大國民,相提相攜,合心合德(3)。其他臣子來上書汗阿瑪,將蒙蔽在您眼前的錯誤揭曉,他們會丟了性命,他們不敢,也不願意這麼做,可這樣的事兒得要有人來做吧?兒臣也不想假裝自己是聾子,瞎子,兒臣看見了,聽見了,學到了,就要將它們用出來,要解決這些問題。至於說出真話來的代價,兒臣想了想,大不了,兒子這太子就做不成了唄,不做太子,還有汗阿瑪養著,那也挺好。」

  索額圖:「……」

  殿下這一招以退為進,妙啊!

  王熙心肝兒顫抖:大事不妙!

  吳正治欲言又止,悄悄去瞧康熙的反應。

  這樣的太子殿下,早已優秀於其他皇子不知多少,比之大阿哥完全是兩個層面的眼界了,融合滿漢,這話由太子說出口,兩位漢臣那是板上釘釘地站在太子殿下的身邊了。

  就是皇上,皇上他捨得讓這樣優秀的繼承人不做太子嗎?

  可能皇上自己也捨不得。

  不管怎麼說,若皇上要懲罰太子殿下,吳正治必定會出言相保。

  康熙:「……」

  朕就知道,朕就知道保成至今還念叨著不做太子!

  【啊,高血壓預警,高血壓預警,大朋友的爸爸血壓突破了一百八……大朋友爸爸的血壓突破了二百!大事不妙,要是氣死了爸爸,大朋友明天就要被迫繼承皇位了!】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的引用資料有些多哦,如下:注釋1《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7,天聰四年五月壬辰,中華書局,1985

  注釋2楊度:《大同報題辭》,《大同報》第一號,1907年6月25日注釋3烏澤聲《論開國會之利》,《大同報》,1907

  參考文獻清末八旗制度存廢討論——以(東京)《大同報》為中心的考察ps:二更大約18點多,三更23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