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146.能守九月足報效
伯顏繞著揚州走了一圈之後,終於理解為什麼阿術打了好幾個月,連揚州的皮都沒摸到了。這揚州在南宋百多年的經營之下,已經修的和鐵桶一般。
守城的還是王堅的另一個兒子王效節,這城能強攻下來,也是有鬼了。畢竟他城池幾乎就是修築在大湖水道中間的,運來回回炮也打不進城裡。
只遲疑了片刻,伯顏就決定修築長圍,將揚州徹底圍死,絕不強攻。
進駐建康的阿術渡江來同伯顏會面,得知當塗·歷陽一戰,幾乎全殲宋軍二十萬大軍,自此之後南宋徹底喪失野戰能力,伯顏非常高興。
他在大都還連日憂慮南方的戰事,爭分奪秒的趕回來,等回來之後發現情勢並未有什麼實質性的惡化,甚至還進一步打擊了南宋的抵抗決心,可不就是高興嘛。
兩人很快就揚州的作戰方略取得了共識,因為揚州的兵力在此前的戰鬥中大為受損,所以不再需要派遣重兵圍困了。只需要修築長圍,留幾千人守住關津要道即可。
六千人吧,有六千人,依靠長圍就足以困住揚州,再加派兩萬人,攻略淮南各州縣。淮西廬州的夏貴兵團,已經輸得精光,什麼都不剩了,一鼓即可攻下。
很好,那就勞煩老兄你,帶兩萬六千人,經略淮南。
最近這半年阿術在江南一直打仗,也算是疲憊,現在把淮南交給阿術經略,
說白了就是讓他放馬生息。既有一定的功勞,又不需要打什麼硬仗。
阿術自己也清楚,滅宋的大功得留給伯顏,伯顏是安童的親妹夫,忽必烈的寵臣,爭功對他沒好處。
當然伯顏會先幫著阿術把揚州的長圍給修築好再走,從北方調集了小八萬人南下,干點土工還不是簡單。況且伯顏軍中還有兩萬乞台刑徒,他們就是要干苦力的,正好發來築圍。
另外到襄陽取齊的一萬多甘肅隴西騎兵,這會兒才走到江西,還需要時間才能到建康匯合,得等他們一等。
對了,慈湖一戰,元軍損失多少?
問到這個,阿術稍微有些遲疑。最後還是坦誠,水軍至少損失了六七千。陸上稍微好一些,但也有五六千。
兩軍三十萬人大會戰,只損失一萬出頭,就幾乎全殲敵軍,這樣的損失毫無問題。伯顏表示這事他擔下了,之後奏報阿術來寫,他署名,一同報給忽必烈。
還別說,阿術對伯顏是更加的服氣了,能碰上這樣的元師,簡直是大幸。
另外伯顏也召見了呂文煥,好言撫慰,然後就讓呂文煥充當先鋒,往攻潤州。潤州只有三千贛兵和散亂的潰兵守城,城內的陶居仁也不是什麼名將,這城對呂文煥而言沒什麼難度的。
張巡開始巡視全城,在張巡離開的這半年之間,留守的姚嵩和張喜並沒有虛耗時光。之前王安節規劃的守城要柵已經基本完工,藉助大運河的河道,護城河全部拓寬到七十米以上。
按理說應該在護城河後面設置羊馬牆的,但是現在河寬,就在河前先設置羊馬牆。羊馬牆前五道環壕,裡面插滿了木刺和竹樁。雖然溝都不深不寬,探底也只有一米五到兩米,但是在城防上卻大有神益。
環城重壕,再一引水,就是天塹。
原本垮塌和破敗的城牆,得到了極大地修和維護。城門全部重新包磚,敵台也均是條石修底,包磚覆蓋。
外城城牆緊要處,均前出修築了敵台,敵台上足以安置襄陽炮和八牛弩。雖然宋軍的襄陽炮因為技術水平的限制,小元軍的襄陽炮一號,可宋軍有地利優勢,可以居高臨下射擊。
另外杭州發來的襄陽炮很多,除了城上安置外,還可以在城下安置,越過城牆拋射敵軍。或者留作備用,以求穩妥。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長牌短盾,弓矢哨棒是一概俱全,連弓手所用的衣甲,都編織和製造了許多。只要能夠靠人力準備的,哪一樣張巡都不摳搜,毀家纖難難道是假的嘛。
唯一困難的只有糧食,因為現在城內兩萬多兵,十七萬百姓,不事生產,全都守城。加上之前文天祥抽糧支前,城內只剩下四十多萬斛糧食了。
起先還說足食三年,現在至多足食一年。如果仗打起來,土兵們的消耗更大,可能九個月就會斷糧。
九個月就九個月,守九個月對得起杭州的老趙家了。
有九個月的時間,杭州開船出發,都足夠跑到暹羅或者占城了。甚至跑的快一點,爪哇也不是不可能。
巡城結束,回返家中,才端起碗,初九就從外頭傳來消息,潤州失守了。
呂文煥抵達潤州之後,極為賣力,一面用船上搬下來的車向城內投射震天雷和填滿火油的藥炮,一面對城內射書,只要出城來投降的,一概不殺,原官札委。
本就人心惶惶的潤州,沿著城牆的民舍大起煙火,城內謠言四起,都說城門已破。陶居仁,唉,怎麼說呢。望見事不可為,登上城樓,對著河南開封鞏縣的北宋皇陵拜了一拜,又對著杭州的方向拜了一拜,最終又對著常州張巡的方向拜了一拜。
三拜一完,也不組織什麼防禦了,直接跳樓。
陶居仁一死,僅剩的那點抵抗也完全瓦解。呂文煥甚至沒有實際派遣兵馬登城,只是在第二天派人持紅榜進城,安撫百姓,並且收斂陶居仁的遺體。
然後潤州就重新改了元朝的旗幟,元軍復又控制了大運河和揚州之間的溝通渠道。
更重要的是,此前因為西北風起,無法隨軍行動的數百艘大海船,為呂文煥所繳獲。有了這數百艘大海船,元軍終於可以直驅錢塘江外,攔堵從杭州直接逃逸的宋室君臣。
歷史上臣構就是在杭州放洋,直接逃亡溫州,進而漂海的。聞之繳獲數百艘大海船,伯顏立刻命令董文炳率一萬五千人,到西津渡操練,預備放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