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君特·格拉斯於1927年10月16日出生於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的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波蘭人。格拉斯17歲時就被征入伍,當時中學還沒畢業。第二年格拉斯負傷住院,不久後在戰地醫院被美軍俘獲,直到1946年5月獲釋,才離開美軍戰俘營。回國後的他做過農工、礦工、樂師和石匠但始終找不到方向。1948年,他進杜塞道夫藝術學校學習版畫和雕刻,後轉入柏林造型藝術學院,得到名師卡爾·哈通的指點和教導。

  期間,格拉斯加入「四七」社,開始詩歌創作工作。1955年,他的詩作《睡夢中的百合》獲斯圖加特電台詩歌比賽一等獎。此後,他相繼出版了詩集《風信旗的優點》(1956)、《三角軌道》(1960)和《盤問》(1967)。這些詩作既有現實主義成分,又受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聯想豐富,熱情洋溢,後期作品具有較濃的政治色彩。與此同時,格拉斯還創作劇本,主要有《還有十分鐘到達布法羅》(1954)、《洪水》(1957)、《叔叔,叔叔》(1958)、《惡廚師》(1961)以及《平民試驗起義》(1966)和《在此之前》(1969)等。他早期的劇作具有荒誕派戲劇的色彩,後期作品則受布萊希特「辯證戲劇」的影響。

  格拉斯最為活躍的還是小說創作,「但澤三部曲」就是他的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鐵皮鼓》(1959)、中篇小說《貓與鼠》(1961)和長篇小說《狗年月》(1963)。三部小說雖是獨立成篇,故事人物也無連續性,但所寫的時間、地點均相同,最重要的是都從納粹時期德國人的過錯著眼。其中《鐵皮鼓》影響最為廣泛,根據該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貓與鼠》寫納粹勢力如何利用傳統的英雄崇拜來毒害青年,以至一個原來循規蹈矩的青年人為它迷了心竅,最後導致毀滅。《狗年月》寫一對兒時朋友,在那法西斯橫行的年代怎樣因血統不同而分化,最後又同歸於盡。通過作品,作者描繪出一幅從希特勒上台前夕至戰後初期德國歷史的畫卷。

  進入70年代,格拉斯仍舊創作,其中長篇小說《比目魚》(1977)和《母老鼠》(1986)成為他的重要作品。《比目魚》是通過一條會說話的學識淵博的比目魚同漁夫艾德克的奇特故事,展現出從新石器時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其中歷史和現實互相交織,現實、幻想、童話、傳統融為一體。《母老鼠》則以動物喻人的怪誕手法,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者跟一隻母老鼠的夢中對話,展現了從上帝創造世界直到世界末日的人類歷史。

  可以看出格拉斯受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荒誕派戲劇的影響。他常把現實主義描繪和現代主義手法熔為一爐,在戲謔、詼諧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批判,常用的手法是將動物擬人化,構思奇詭,故事怪誕,筆調荒誕,以豐富的想像、獨特的手法、新穎的語言,展現出一個光怪陸離、神奇虛幻的世界,從而揭示歷史被遺忘的一面。

  另外,格拉斯的一些創作是專門獻給「『四七』社之父」漢斯·維爾納·里希特的,如中篇小說《在特爾格特的聚會》(1979)。另外還有紀實體小說《蝸牛日記》(1972),以及小說《伸出你的舌頭》(1989)、《蟾蜍的叫聲》(1992)、《遼闊的大地》(1995),詩集《十一月之地》(1996),長篇小說《我的世紀》(1999),還有《關於不言而喻之事》(1968)、《備忘便條》(1978)、《論文學》(1980)、《學習抵抗》(1984)等文集。

  格拉斯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劇作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畫家和雕刻家。早在1955年,格拉斯就在斯圖加特的魯茨與邁耶爾美術館舉辦過個人畫展。1979年,訪問中國時,德國駐華使館還特地為他舉辦了畫展。

  2015年4月13日格拉斯於呂貝克去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奧斯卡·馬采拉的外祖父耶茨切克結本是一個縱火犯,當時迫於憲兵追擊,慌不擇路竟鑽進一位女士的裙底,而這位女士後來就成了奧斯卡的外祖母。這對歡喜冤家結了婚,生下奧斯卡的母親阿格奈斯。

  阿格奈斯長大後嫁給了萊茵州的青年阿爾弗萊德·馬采拉,但她卻與她的表哥楊·布朗斯基保持著私情,並懷上他的骨肉奧斯卡。大概是血濃於水,奧斯卡對其表舅布朗斯基天生親近,而同馬采拉則保持著距離。

  奧斯卡3歲生日時,母親送他一面鐵皮鼓玩具。奧斯卡自小頗有主見,但他卻不想加入成年人的世界,因而一再自我傷殘,最後因為摔了一跤而患上矮小症,成了長不大的侏儒,身高只有94公分。雖然他不再長個兒,但智力卻比一個正常成年人高3倍,而且還有一項特異功能,就是能用尖銳的歌聲來唱碎玻璃。他以此來表達他的憤怒,有時常常故意唱破櫥窗,好讓別人伸進去偷拿東西。不過,馬有失蹄,他也碰到過失靈的時候。

  奧斯卡的父母開了一家日用品商店,他除了在自家店裡跑動還時常到鄰家的烤麵包店和蔬菜店玩耍。奧斯卡因品行不好而被學校除名,之後他便跟著麵包店的太太學習知識。奧斯卡的母親因為同表哥私通而深感內疚,最終因猛吃生魚而中毒身亡。父親於是雇了個17歲的姑娘瑪麗亞當幫手,16歲那年,奧斯卡同瑪麗亞發生了性關係,同時他還發現父親也與她私通。瑪麗亞後來懷了孕,他幾次勸瑪麗婭打胎,均遭拒絕。最終瑪麗婭生下奧斯卡的「弟弟」庫爾特,奧斯卡深知這是自己的兒子而拒絕去教堂參加洗禮。

  轉眼「二戰」爆發。馬采拉經不起蠱惑而加入了納粹,還當上衝鋒隊的小隊長,而奧斯卡的親生父親布朗斯基在波德戰爭期因參加過保衛一所波蘭郵電局的戰鬥,後來被納粹處死。奧斯卡參加一位朋友負責的前線劇團,並去巴黎演出,遇到一位叫羅斯維塔的舊女友,二人共度一段美好時光。然而在盟軍登陸諾曼第時,女友中彈身亡。奧斯卡悲痛欲絕地離開劇團,回到家鄉,正巧參加他的親生兒子庫爾特的3歲生日。奧斯卡像母親一樣,送他—只鐵皮鼓,但兒子卻毫無興趣。奧斯卡失落地將鐵皮鼓掛在耶穌像的身上。

  很快,蘇軍開進家鄉,馬采拉被蘇軍擊斃。葬禮上,奧斯卡將鐵皮鼓扔到他的身上,發誓要長高身體,但這是個疼痛難耐的過程,最終奧斯卡變成一個胸凸背駝的矮人。

  戰後的德國物資匱乏,老百姓自行開始了黑市交易,瑪麗亞和庫爾特母子也涉足這一領域,大做黑市生意。奧斯卡則刻墓碑,後來又當了模特兒。1949年,西德通過基本法,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出任總理。這時,奧斯卡發現世道突然變了,他可以裸體坐在身高1.78米的裸體女模特兒身上,而這一副畫面給了新潮畫家以靈感,創作了一幅《49年聖母》的畫作,胸凸背駝的奧斯卡居然成了裸體聖嬰。

  奧斯卡這時向瑪麗亞求婚卻遭到拒絕,還單戀未曾見過一面的護士道羅泰婭姆姆,長期的生理壓抑驅使他干出荒唐事。他組織三人爵士樂隊,在這無淚的世紀靠切洋蔥辣出圓滾滾的淚珠,得到感情宣洩。「西方」演出公司把他捧成鼓手明星,公司老闆是善於在政治上見風使舵的侏儒貝布拉。貝布拉死後還將大筆遺產留給了奧斯卡,從此奧斯卡富有了,心中卻更加空虛。

  有一天,奧斯卡牽狗散步揀到一個戴戒指的無名指,他開始對其朝拜懺悔,並自稱自己是殺人犯,還投案自首,而他的目的不過是想得到一張白淨而不收人打擾的床和環境,於是他被警察抓入了精神療養院。然而到奧斯卡30歲生日時,案子已被查清,那只不過是奧斯卡和朋友故意製造的一場鬧劇,他最終被無罪釋放,可他已經厭倦了這種富裕的市民生活。那麼,今後他該做點什麼呢?

  2.主要人物

  奧斯卡:唯一的主人公

  奧斯卡還未出生就已經具備了非常的特性,他還在娘胎時,就已經有了思維能力和超長的聽力。他對外界不感興趣,不想離開母胎,但無奈助產婦剪掉了他的肚臍,他已經沒有辦法再回到母親的肚子裡。「水星使我具有批判精神,天王星使我富有奇想,金星讓我相信自己有小小的福分,火星則要我相信自己的抱負與雄心。在命宮裡升起天平星,它決定我天生敏感,並且好誇張。」這成了奧斯卡一生的預言。而且他還聽到母親要在他3歲時,送他一個鐵皮鼓,於是這個鐵皮鼓成了他這一生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奧斯卡為了擺脫成人世界而讓自己變成侏儒,但他的頭腦卻是成人的三倍,而且具有超長的敲鼓技藝和唱碎玻璃的本領。在他身上,既有魔鬼又有耶穌,他做過不少好事,也幹了不少壞事,總之他的思想是複雜的,性格是多變的。

  奧斯卡是個天主教徒,卻並不虔誠,在他眼中,甚至覺得耶穌跟他一模一樣,就像他的孿生兄弟。後來他將送給兒子的鐵皮鼓掛在耶穌聖像上,希望他也敲一敲鼓。之後他突然奇想,自稱耶穌而成立了一個社會團體。

  奧斯卡同鐵皮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利用鐵皮鼓表達自己的思想情緒,表達對社會、生活的看法。當納粹黨黨員、衝鋒隊員、希特勒青年團員以及群眾在五月草場集會時,他用鼓聲擾亂了整個會場,使一場嚴肅的政治集會變成了一出鬧劇。「二戰」後,人們經歷著這個世界的冷漠,內心欲哭無淚,但感情卻需要發泄。這時,他成立了洋蔥地窖,讓人們在洋蔥的刺激下,哭出圓滾滾的淚水。

  奧斯卡並不是一個現實社會的典型人物,他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藉以表達思想的代言者和工具,他也可以說是某些意圖的象徵和化身。通過這一虛構人物,作者將他對當代的世界與生活中的種種荒謬的醜惡事物進行了譴責、諷刺和批判。

  3.藝術特色

  《鐵皮鼓》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小說,讀之耐人回味。作者運用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既真實地反映生活,又有象徵、寓言、怪誕、誇張、幻覺等表現手段。格拉斯說:「我刻意追求的是拓寬現實主義概念,引入下意識、想像、夢幻、虛構———全都是讓人看不出來,常常被人罵成所謂不切實際的東西。而在這一點上,我則與一種文學和藝術傳統息息相通。」而他口中所說的傳統,正是西班牙流浪漢小說。

  小說展現了自1899年至1954年德國所發生的事情。作者採用的是倒敘方法,即開篇寫奧斯卡因謀殺案被關在療養院,通過他的回憶展開一個個故事,其間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換使用。最後,在奧斯卡30歲生日時,案情大白,獲得釋放。

  從內容上看,《鐵皮鼓》以但澤為背景,用主角侏儒奧斯卡第一人稱倒敘了自己在希特勒統治時期和戰後的經歷,再現了德國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的歷史,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和戰後腐敗的社會風尚。小說繼承了歐洲流浪漢小說的傳統,既有真實具體的細節描寫,又有荒誕變形的虛構,以獨特的方式反映了這一段歷史和現實社會。奧斯卡的小鐵皮鼓和粉碎玻璃的特異功能更給這個人物塗上了一層神秘色彩。這也是鐵皮鼓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即運用怪誕與諷刺的手法。俄國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說過,「怪誕展示的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另一種世界秩序、另一種生活制度的可能性。它超越現存世界虛幻的唯一性、不可爭議性、不可動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