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1846年5月4日,亨利克·顯克維支誕生于波蘭波德拉斯卡地區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後全家遷居華沙。

  顯克維支早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曾改編過劇本《我們的親友》。1872年,他以李斯特的筆名開始在《波蘭報》等刊物上發表過一些諷刺小品和政論文章,同年出版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徒然》。之後,顯克維支又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沃爾齊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兩條路》、《老僕》、《牧歌》等,在文壇嶄露頭角。

  1876年,顯克維支以《波蘭報》特派記者身份從法國去往美國旅行採訪。在加利福尼亞州,顯克維支生活了兩年,期間遊歷美國各地,深入到社會各階層進行採訪,完成了兩卷採訪集《旅美書簡》。

  之後,他發表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如《燈塔看守人》和《為了麵包》,藉以敘述波蘭僑民在美國的悲慘生活;還有《酋長》、《奧爾索》和《穿過草原》等,描寫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屠殺。

  此外,還有反映波蘭農村生活的《炭筆素描》、《音樂迷揚科》和《天使》;描寫外國侵略者壓迫波蘭人民的《勝利者巴爾泰克》和《家庭教師的回憶》等。這一系列的作品為發展波蘭的現實主義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1879年後,顯克維支又旅居義大利和法國,1882年返回波蘭後為《言論報》撰稿。期間,他曾發表劇本《一張紙牌》、《誰之罪》和中篇小說《黃金國》等,這些都是在為轉向創作歷史小說而做準備。

  1883年至1888年,是他厚積薄發的時期,陸續出版了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1884)、《洪流》(1886)和《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1888),反映17世紀波蘭人民抗擊外族侵略的歷史。三部曲氣勢宏偉,情節曲折,想像豐富,文筆流暢,在讀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1896年,顯克維支創作出著名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被公認為是作者的巔峰之作,也使作者名揚世界。不足兩年,這本書就在英美兩地銷售了大約200萬冊,在那個年代,這是罕見的成功。

  1900年,他又創作出另一部歷史小說《十字軍騎士》。這部小說出版時,正值波蘭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的危難時刻,而《十字軍騎士》再現了15世紀初波蘭和立陶宛人民抗擊十字軍騎士團入侵的英勇鬥爭,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為波蘭的獨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除此之外,他還出版了兩部描寫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毫無準則》(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到了後期,他的長篇歷史小說還有《在光榮的戰場上》(1905)、長篇現實小說《漩渦》(1909)、長篇兒童歷險小說《在荒原和沙漠中》(1910)。

  「一戰」爆發後,顯克維支移居瑞士,並成立波蘭戰爭犧牲者救濟委員會,為波蘭民族做出貢獻。

  顯克維支筆耕不輟,一直奮鬥到生命的最終點,最後一部小說《軍團》還未完稿時,他便於1916年11月14日在瑞士佛維病逝,享年70歲。1924年,顯克維支的遺骨從瑞士運回波蘭,安葬在華沙的聖約翰大教堂。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你往何處去》講述了羅馬皇帝尼羅在位時,指揮官維尼裘斯將軍對麗吉亞王國在羅馬的人質麗吉亞公主一見鍾情的故事。尼羅看出了維尼裘斯的心思,為了籠絡住這位將軍,他便將麗吉亞賞給維尼裘斯,未料麗吉亞卻是基督徒,她不能接受維尼裘斯以征服和屠殺一統天下的觀念。兩個人既然在心靈上無法達到溝通和碰撞,麗吉亞便選擇逃離。

  為了追回心上人,維尼裘斯將軍特地來到基督徒秘密集會處,聆聽了彼得關於基督的說教。在他回程時遇到了到麗吉亞,短暫的分開已經讓兩個人認識到自己是眷戀著對方的,但維尼裘斯對基督教的精神仍感迷惑。在他返回皇宮後,不料瘋狂的尼羅為建造尼羅之城而焚燒羅馬城,維尼裘斯將軍第一時間趕赴火場,救出麗吉亞,並率領民眾突圍火城。

  難民們紛紛湧入皇宮,而皇后早已嫉妒維尼裘斯將軍對麗吉亞那純潔熾烈的愛,便慫恿尼羅將焚城之罪嫁禍給基督徒。尼羅於是大肆逮捕基督徒,並將捕獲的基督徒或餵猛獅或釘十字架或烈火焚燒,聖徒彼得亦被釘上十字架。面臨這樣的危難,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聖歌,無所畏懼。維尼裘斯將軍看到這樣的場景,當場揭穿真相,不但救下基督徒,還令廣大民眾看清了暴君尼羅的真面目,於是民憤激昂,迫使尼羅自殺,才結束了暴行。

  2.主要人物

  維尼裘斯:羅馬青年軍官

  維尼裘斯是我們的主人公。這位羅馬皇帝近臣的外甥是朝廷新晉的紅人,年少有為,頗得皇帝賞識。生活在羅馬貴族糜爛、淫亂的圈子裡的他,對一切骯髒和醜陋早就司空見慣了,但他卻拒絕了成為皇后情夫的機會,而對一位麗吉亞國來的人質一見鍾情。

  陷入瘋狂愛情的他卻不知怎樣去愛,只是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她的身體。但這個青年人並非對麗吉亞只有肉體上的情慾,他深愛著麗吉亞純潔高尚的靈魂,儘管他那時並不明白那是怎樣的吸引。

  他不明白麗吉亞為何寧願選擇顛沛流離的逃亡,也不願投奔他奢華的愛里。他為此陷入深深的苦惱,並發誓一定要將麗吉亞追回來。

  在他最迷茫的時候,他遇到聖徒彼得,從而走進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基督教的神聖殿堂。在彼得的祝福下,維尼裘斯的靈魂伴隨他的人格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這為之後他戳穿羅馬皇帝的暴行,為基督教徒伸張正義做了鋪墊。最終,年輕軍官在收穫精神世界的同時,捕獲美人芳心。

  麗吉亞:麗吉亞王國公主

  麗吉亞是個擁有玫瑰色皮膚的少女,作為人質而來到羅馬的她,渾身上下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麗吉亞是個純粹的基督徒,是憑著少女純真的理想信仰著基督的。但她並不知道信仰的巨大,只是「為了上帝那仁愛的信條」而全身心地熱愛著。因此,在任何時候,她都願意維護她的信仰,哪怕面對的是死亡。因此,她不可能接受維尼裘斯那熾烈無比的愛,尤其兩個人的靈魂根本無法達到溝通和碰撞。

  她並非不愛那英雄少年,只是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她痛恨驕奢淫逸,痛恨身在及時行樂中的心上人褻瀆她的信仰。因此,她選擇逃離,寧可流浪也不願投奔到維尼裘斯那奢華的愛里。

  最終,當維尼裘斯同她一樣投身到基督的懷抱中時,她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他的愛。

  尼羅: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尼羅是個典型的昏君和暴君,他是羅馬城掀起驕奢淫逸之風的罪魁禍首。崇尚藝術,並酷愛寫詩的他卻只能寫出些個蹩腳的詩篇。他竟認為自己如能身臨其境在像特洛伊城的大火一般景象中,必能寫出超越荷馬的《伊利亞特》那樣的偉大詩篇。於是,夢魘成了歷史的重現,羅馬遭受了空前的災難。人們流離失所,無處安身。然而絢麗的火焰,嘈雜的喊叫,悲涼的哭聲,激起了尼祿的創作靈感,在高台上高唱他所寫的蹩腳詩歌。

  然而大火過後,面對民憤,他不得不嫁禍於基督徒。在剛剛遭受火災後,整座羅馬又開始對基督徒的殘酷虐殺,羅馬人民也在殘忍的殺戮中品噬著殉道者的血。這就是羅馬帝國的偉大皇帝,最終維尼裘斯揭露事實真相,尼羅被逼自殺。

  彼得:基督教聖徒

  當羅馬城火焰肆虐,到處屠殺天主教徒時,為了留下神聖的種子,人們紛紛勸說老彼得離開羅馬。路上,彼得隱約看見一團光向他靠近,他長久的靜默,哽咽著問:「你往何處去,我主?」彼得聽見主悲傷而柔和地回答:「因為你放棄了我的子民,我要上羅馬去,讓他們再釘我一次。」良久,彼得從地上起身,轉身走向羅馬。

  彼得並不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卻充當著整本書的靈魂主線。維尼裘斯正是聽了彼得的傳道而得到靈魂的淨化和提升。也正是在他的祝福下,維尼裘斯揭穿了羅馬皇帝的罪行,拯救了罹難的教徒,並收穫了愛情。

  3.藝術特色

  《你往何處去》是閃耀於世界文學長廊的璀璨明珠、歷史小說領域的巔峰傑作,作者以史家的視角、文學的手法為我們再現了基督教興起與羅馬帝國瞬間衰落的歷史真相。該書將一對深情男女置於羅馬帝國對基督徒殘酷鎮壓的大背景之中,用小說的筆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保羅、彼得、皇帝尼羅等眾多歷史人物,以史筆栩栩如生地展現基督教在興起時期受到世俗力量血腥鎮壓的歷史真相。羅馬城的大火與使徒殉道,既將小說推向了高潮,又深邃地揭示了羅馬帝國衰落的歷史秘密。

  《你往何處去》非常出色地描繪了那個年代異教主義的道德敗壞和傲慢自大,而基督教世界卻是謙恭而自信,平等而大同。作者將這種巨大反差顯示在兩個世界的人在利己主義和仁愛的對比上,以及帝王皇宮裡奢侈糜爛的生活同地下墓室里悄無聲息的靜修的對比上。

  皇帝尼羅當然不是我們的主人公,但作者對這個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他通過與聖徒保羅的對比,將這個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比如,尼羅並非具備藝術家的天賦卻常常以藝術愛好者的身份自居,這無非是在顯示他無比的虛榮和愚蠢。他那不上道的對藝術膚淺的崇拜,將他那高高在上的無比尊貴的地位映襯為了幻影。他在皇宮的鋪張和奢侈,同聖徒保羅在地下室里艱苦而恬靜的生活形成了強烈對比,更彰顯出前者的渺小悲哀和後者的偉大高尚。

  《你往何處去》已被譯成了30多種語言。當然,我們並不能以一部作品的人氣而過分誇大他的成功性,但至少我們能明顯得認出這樣一個事實:即這部作品是在以高尚的方式處理高尚的主題。

  讀這部作品,我們能感受到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喚,那是對人類理想的呼喚。他試圖以早期基督教運動的悲壯鬥爭來啟示人們,人性必將戰勝「獸性」,仁愛定能制服暴政,人類的進步理想和堅定信念定能取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