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簡介

  每當挪威人民唱起國歌時,就會想到那位榮耀國家的作詞者比昂斯藤·比昂松,他是第三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1832年,12月8日,比昂松誕生於挪威克維內一個鄉村牧師的家庭。6歲時,因父親調動職務,比昂松全家遷至南方羅姆斯達爾的納斯塞特。在這裡,比昂松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

  納斯塞特是個風景優美的鄉村之地,那裡有秀麗的山水風光,以及淳樸勤勞的民風,每一點都讓比昂松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大地,這為他弘揚民族文化的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1850年,比昂松前往首都克里斯丁亞那(今奧斯陸)的海德堡預科學校就讀,也是在這裡,他結識了未來挪威文壇的重要人物,即詩人溫尼耶、戲劇家易卜生和小說家約納斯·李。加之比昂松,四人日後被稱為19世紀挪威文壇四傑。

  1852年,比昂松考入皇家弗里克大學,1855年輟學就職於克里斯丁亞那《每日晨報》,任文學戲劇評論員,後擔任《晚報》助理編輯和《諾斯克福報》編輯。1857年,比昂松接替易卜生任卑爾根國家劇院編導,1865年後任克里斯丁亞那劇院導演。

  在此期間,比昂松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學理念,即擺脫異國影響,大力宣傳民族獨立、發揚民族文化,同時他還積極投身於民族獨立的鬥爭,反對瑞典對挪威的政治控制和丹麥對挪威的文化控制。

  比昂松不但是一個文壇領袖,更是一個頗有號召力的政治活動家。最終,他為挪威取得外交權,為挪威的獨立事業以及民族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比昂松的文學創作生涯開始於學生時代,寫作範圍極廣,有詩歌、小說、戲劇、文藝隨筆和政論文。他的詩歌借歌頌家鄉的自然美景和風土人情來抒發自己的理想,他的小說則注重反映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

  他的詩大部分收錄在《詩與歌》中,包括國歌的歌詞。早期小說有《陽光之山》(1857)、《阿恩尼》(1858)、《快樂的男孩》(1860)、《漁家女》(1868)、《婚禮進行曲》(1872)等。後期的小說主要有長篇小說《飄揚在城市和港口的旗幟》(1884)、《上帝之道》(1889)、《瑪麗》(1906)和《新短篇集》(1894)。

  在戲劇創作方面,比昂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早期作品主要以中世紀傳說為素材的歷史劇,為的是繼承和發揚民間傳統文化,如《戰役之間》(1857)、《西格爾特惡王》(1862)、《蘇格蘭女王斯圖亞特》(1864)。

  19世紀70年代初,比昂鬆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和文學論戰。之後,他週遊各國,不斷考察,同時創作出一系列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劇,如《主編》(1874)、《破產》(1874)、《國王》(1877)、《廖納達》(1879)、《新制度》(1879)等。

  80年代,比昂松連續創作了著名劇本《挑戰的手套》和《超越人力》上卷,轟動一時。90年代,又連續創作了《超越人力》下卷、《郎格與帕司堡》(1898)、《工作》(1901)、《斯托霍沃》(1902)、《達格朗奈》(1904)、《當葡萄開花時》(1909)等劇本。

  這些戲劇創作不但振興了挪威民族戲劇,還影響了整個歐洲在現實主義戲劇方面的發展。

  1909年6月,比昂松因中風被送往拉爾維克就醫,於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去世。

  作品賞析

  1.情節復原

  《破產》描寫了一個投機商人鐵爾德破產後,如何苦苦掙扎,又是如何通過秘書薩納斯的傾囊相助和朋友規勸勉勵而重整旗鼓,最終走向成功的故事。

  主人公鐵尓德是挪威一家啤酒廠的廠主,也是一名投機金融家。然而由於經營不當,他的事業面臨破產危機。但他心有不甘,於是不擇手段地拉攏信託公司管理人林德和啤酒廠經理雅柯伯遜等人籌集貸款,以苦苦支撐。

  鐵尓德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華保格品行端正,一直提醒父親不要走歪門邪道,以免名利全失。而小女兒西妮一味貪圖享受,她仰仗父親得到哈瑪副官的愛。

  鐵爾德的秘書桑尼斯愛上了華保格,卻被她婉言拒絕,但秘書並沒有因此而懷恨在心。他明白工廠的現狀,於是向鐵爾德稟報,已經沒有現金來支付工人的工資了。鐵爾德卻不願將這件事聲張,更不願意宣告破產。

  為了製造殷實的假象,鐵爾德在家中大宴賓客,同時極力奉承林德等人希望繼續得到他們的支持,林德表面上虛偽地稱頌鐵爾德,實際則另有打算。結果,宴會剛結束,律師伯倫特就對鐵爾德宣布,他的工廠已經破產。

  鐵爾德陷入深深的絕望中,在妻子的幫助下,決定潛逃國外。然而,就在他還未跨出家門的時候,破產管理人已經進入他家進行資產查封。這樣,鐵爾德不得不接受破產這一事實,然而讓他接受不了的是世人的白眼,就連小女兒西妮的未婚夫都因此將她拋棄了。但大女兒的仰慕者秘書桑尼斯卻仍舊初心不改,默默地守候著華保格。

  這時候,桑尼斯提出願意將自己所有的存款拿出來幫助鐵爾德重整旗鼓,而華保格則對他的動機產生了懷疑,決定靠自己竭盡所能來幫助父親。

  幾年後,鐵爾德終於翻身,桑尼斯興致勃勃地將破產申請已經撤銷這個消息告訴給了鐵爾德。但同時,他也說出自己另外的打算,他準備去美洲發展。直到這時,華保格才認識到了他高尚的品德,打消了猜疑,最終暗許芳心。

  而那些見鐵爾德重新發達起來的人,再次成為他的座上賓。

  2.主要人物

  鐵爾德:投機商人

  鐵爾德是一個有相當成就的實業家。劇中寫道,他不光有瀕臨海濱的豪華海景住宅,還有兩個林場,以及啤酒廠、木器廠、商號,在城裡還有碼頭、倉儲業、造船業。用信託公司經理林德的話說,鐵爾德的成就榮耀了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

  然而,這樣一位才能非凡且成功的企業家卻走上了一條投機倒把的頹路。他認為想要成功就要不擇手段,因此不惜投機倒把鑽空子。儘管這樣,鐵爾德卻並非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而只是一個在道德上誤入歧途的典型人物。比如,在面臨破產時,比起自己和家人的名譽,他更關心的是為他效命的那幾百號人的生存問題。

  在面臨人生起伏突變後,這個投機商人終於清醒得認識到金錢並非人生的一切,投機也並非能出人頭地的唯一路徑。鐵爾德的這一轉變將作者的善惡觀強烈表達出來。

  華保格:鐵爾德的大女兒

  華保格是這部劇中一個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無論是在經營企業還是經營人生上,華保格都體現出無比的冷靜和智慧。她多次規勸父親要以正當途徑謀取利益,在父親破產後又扛起整個家族企業的敗局,試圖扭轉局勢。

  在愛情方面,她也表現得十分冷靜和客觀。她一開始拒絕了秘書桑尼斯的求愛,是因為看不起桑尼斯對父親惟命是從的懦弱和無能。當父親破產後,她依然對桑尼斯的殷勤保持理智,並懷疑他的幫助動機不純。直到桑尼斯真正幫助鐵爾德東山再起而打算功名身退時,華保格才徹底認識到桑尼斯優良的品性和對她的真誠。於是,華保格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西妮:鐵爾德的小女兒

  西妮是個典型的只懂得貪圖享樂、坐享其成的紈絝子弟。她的人生觀就是憑藉父親的財富嫁個有錢人。的確,她依靠父親的財富得到未婚夫的愛,但也因為父親的破產而被未婚夫拋棄。

  桑尼斯:鐵爾德的秘書

  桑尼斯在整部劇中扮演著天使般的角色。他對老闆鐵爾德忠貞不貳,他對心上人死心塌地。老闆破產後,他不但不離不棄,更拿出自己所有的財產來幫助鐵爾德重整旗鼓,這不僅僅出於對女兒華保格的愛,更出於一種發自心底的良知和正義感。當他終於幫助鐵爾德東山再起後,卻決心去美洲發展,這一點就是對他的「善」最好的證明。

  3.藝術特色

  《破產》共有四幕劇。第一幕開始所呈現的就是鐵爾德的商業王國已陷入頹勢,而他卻苦苦掙扎,到第二幕結束前,他只能痛苦地簽字畫押,宣告破產。第三幕更是危機四伏,描述的是鐵爾德周圍的人對其破產的不同態度,儼然一副樹倒猢猻散的敗局。然而,到了第四幕,劇情由激烈緊張一下子過渡到溫馨和睦的局面。鐵爾德一家搬進一處簡樸的新居,在女兒華保格和秘書桑尼斯的謹慎經營下,鐵爾德的產業起死回生,債務也即將還清。全家呈現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而之前拋棄他甚至在他最危難時給他致命一擊的人又重新成為鐵爾德加的座上賓。

  比昂松的這樣安排,都使得全劇前後無論在人物性格上還是氣氛上都顯得十分不和諧。對此,當時像許多評論家指出第四幕似乎為了說教而寫得太過牽強,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然而,作者卻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在文學獎答謝詞中,比昂松曾這樣說:「在我們的意識里,很少有別的成分像善惡觀念般顯得那麼重要,可以說意識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可分辨善惡,沒有人能不分善惡而過得很自在;常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有人主張創作可無視道德良心和善惡觀念。如果真的這樣豈不是要我們的心靈像照相機那樣機械,看到景物就拍照,不分善惡美醜嗎?」

  可以說,《破產》的劇情突變,以及主人公鐵爾德的成敗正是比昂松對善惡觀的一種強烈的表達。作者對主人公鐵爾德究竟是如何破產的問題隻字未提,這說明作者關心的並非破產這一事實的本身,而是破產前後,主人公內心善惡觀念此消彼長的激烈衝突。第四幕對鐵爾德改邪歸正的劇情安排,表明作者比起自己的創作得失,更在意的是是否傳達出了作者那種崇高的人生理想。

  通過《破產》,我們似乎看到,在19世紀那個資本瘋狂發展的年代,比昂松或許高估了人類道德的力量,或許對社會罪惡的根源把握地不夠準確,或許對資本主義制度和根源抱有過於天真的幻想,但比昂松的確是在用他的筆抒寫著自己那崇高的人類理想的,這也正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初衷。從這點看,比昂松是那類以人道主義為出發點的良心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當之無愧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