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朱時茂的伯樂換人了

  第356章 朱時茂的伯樂換人了

  1972年1月,人民空軍飛行員楊國祥駕駛著11264號強-5甲型強擊機,成功地投擲了我國第一枚實用氫彈——「狂飆1號」。💢♣  🐺👍

  此前,早在1971年12月的投擲實驗中,因機械故障氫彈未能投下,楊國祥帶著五道保險已打開四道的氫彈安全著陸,創造了一個奇蹟。

  1977年經上級研究,批准了「狂飆1號」核彈級強-5改型研製的主要戰術技術要求。

  1979年6月,中國空軍擁有了戰術核打擊的能力。

  1980年初,八一電影製片廠準備以此為大背景拍攝了一部空軍題材的故事片《飛行交響樂》。

  項目確立後,影片的籌備組不但前往當年絕密的馬蘭核試驗基地進行體驗生活。

  還經上級批准,調來了一位了不得的軍事顧問——執行甩投氫彈試驗的飛行員楊國祥!

  正因為有重量級的軍事顧問現場指導,《飛行交響樂》中才有了近似於軍教片一般的強-5操作和飛行鏡頭。

  不僅如此,影片中所有出現的機型,全部為真機實拍。

  老式圖-2轟炸機飛行員座艙內交流的實拍鏡頭、用於威力測試的圖-2輕型轟炸機、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轟炸機,也是空軍最早大規模裝備的轟炸機……

  影片中驚險、勁爆的鏡頭不斷。

  強-5強擊機空中打開彈艙準備投擲核彈的場景、由於拋投裝置故障迫使強-5強擊機帶彈著陸的歷史瞬間……

  為了在片中反應氫彈爆炸的場景,劇組採用了油氣炸彈爆炸模擬氫彈爆炸閃光和蘑菇雲。

  所以,這部影片一直被譽為是我國空軍強擊機部隊的軍教片。

  1980年,春。

  八一廠《飛行交響樂》的前期籌備,正在井然有序的進行中。

  劇中幾位演員的尋找與挑選都非常順利。

  除了,男主角。

  按照劇本里的標準,男主角的身材要挺拔,面部的造型與線條要有英武和陽剛之氣,同時還要顯得成熟幹練。

  按著這樣的要求,劇組開始了拉大網式的尋找,但總也找不到滿意的人選。

  到最後,找尋了一大圈的導演李文虎,卻在自己的八一廠里巧遇了一位外單位借調在此的天選之子——朱時茂。

  打那開始,朱時茂終於結束了自己拍什麼停什麼,拍什麼批什麼的演員生涯。

  不過這一會,巧遇還沒發生。

  已經拍攝完電影《戰歌》好幾個月的朱時茂,正面臨著再接不到活,就不得不返回原單位福州話劇團的尷尬境地。

  正當他萬分著急的時候,陳佩絲領著央視導演王扶林來了。

  直到看著王導離開的背影,朱時茂才從恍惚中清醒過來:「太好了佩絲,我正愁是不是該捲鋪蓋走人呢。」

  「這下開心呢!」

  身穿條紋襯衫、白色喇叭褲的陳佩絲,還在腦袋上卡了一隻蛤蟆鏡:

  「我跟你說老茂,那天我剛得知你的處境,立馬就給我哥們打電話了。」

  朱時茂:「你哥們?」

  「我哥們就是這部宣傳片的策劃人,」陳佩絲的大拇指,向後揚了揚:「你猜怎麼著?」

  朱時茂倒是早就聽佩絲吹過他這位浦江的好友:「怎麼著了?」

  「我哥們一聽,」陳佩絲倍有面的說道:「二話沒說就把原定的唐國強給換了。然後,這個皇上就……」

  「就歸我了!」

  看著陳佩絲眉開眼笑的模樣,朱時茂也開心得笑了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陪同王扶林一塊面試,正在《法庭內外》扮演官二代的陳佩絲,直接把戲服給穿了過來。

  「老二,」朱時茂瞧著對方腐敗的模樣:「這事不會再黃了吧?」

  「你給我把心放踏實了,」陳佩絲搭著對方的肩膀,往宿舍走去:

  「我哥們江山雖然看著年輕,但本事大了去了,知道他到了燕京為什麼沒趕緊過來找我嗎?」

  「瞧不上你唄?」

  「啊呸,」陳佩絲:「人現在正在釣魚台享清福呢!」

  ……

  燕京,釣魚台國賓館。

  在金師傅的陪同下,江山一行走進了釣魚台的大廚房。

  咚咚咚、鏘鏘鏘……

  一進後廚,大傢伙就被裡面熱火朝天的景象看呆了。

  與後世無所不能的預製菜相比,現如今是每一道工序都得動真格的。

  生墩、熟墩、水案、白案、紅案……甭管什麼案。

  這一會全都在忙著切、炸、煎、燜……為幾個小時後又將開擺的晚宴做準備。

  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陣仗,看著還真挺帶感的。

  「咱們國家國宴的最高規格,當屬堂菜和台菜,」

  金師傅領著四位外行,遊走其中:

  「堂菜指的是大會堂,台菜自然就是我們釣魚台了。

  其實無論是堂菜還是台菜,都講究一個用料珍貴、選材精細。

  均強調一個以食物原味為主,以保全食物營養為本。

  在這兩樣的基礎上,再加以精妙的烹飪手法,賞心悅目的藝術擺盤。

  只有這樣,才可稱得上是真正的色香味俱全。」

  當金師傅說完最後一句的時候,江山一行正好停在了一排生案的地盤上。

  所謂生、熟案,其實就是切生、熟菜的案板師傅。

  在江山眼裡,這一排的景象才叫一個解壓。

  在這個沒有花刀神器的年代。

  一切的盤上藝術,完全是依靠人工的切、削、雕、刻……

  「看著還挺好玩的,」江山:「永鈺叔,你會幹這個嗎?」

  「我?」黃永鈺搖搖頭:「我就會吃。」

  「這個我也會。」

  參觀了一大圈後,江山一行又餓了。

  除此之外,還都是一腦門的汗。

  「瞧這熱乎勁,」王世襄真替後廚的同志捏把汗:「到了夏天,估計都能中暑。」

  「沒事,干我們這行的都扛熱,」金師傅將他們領進了一間辦公室里:「大家坐下來歇會吧。」

  還沒等江山坐定,一位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小廚師,就給他們端上了四隻精巧的小盅。

  「喲,」黃永鈺將小盅舉在眼前查看:「好漂亮的罐子!」

  「諸位現在看見的瓷器叫夫人瓷,」金師傅:「是專給外賓中的首長夫人準備的。」

  「夫人瓷?」江山也覺得著實好看:「先生夫人用得還不一樣?」

  黃永鈺:「分得這麼細呢?」

  「可不是嘛,」金師傅自己都笑了:「很多時候我也搞不清楚,幸虧有分管瓷器的同志幫忙。」

  眾人打開一看,原來是一盅佛跳牆。

  「我這有一份開國第一宴的菜單,」金師傅雖然沒喝湯,但端了杯茶和江山坐在了一桌:「你們想看看嗎?」

  「好啊!」

  金師傅一回頭,將一沓準備好的材料放在了桌上。

  「這張是第一宴、這是72年的、這是……」

  看著一張張菜單,江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怎麼每份菜單上都有桂花鹽水鴨、黃燜獅子頭、燕京烤鴨、咕咾肉,這幾個菜?」

  「美食外交嘛,」金大廚笑道:「這幾個固定菜式不但外賓們愛吃,咱們國家的領導也非常喜歡。」

  「這幾個菜我也喜歡。」

  「我也一樣。」

  「那好,」膀大腰圓的金師傅表示:「今晚就給伱們2號樓安排上。」

  「哎呦您看看,」江山和黃永鈺對笑了一眼:「您對我們這麼照顧,我們還真怪不好意思的。」

  黃永鈺也客氣道:「我們這幾個就饞您這口,給你添麻煩了。」

  「這有什麼,」金師傅擺了擺手:「接下來,我來和你們聊一聊滿漢全席吧。」

  「您受累,」

  江山說話的同時,一隻索尼隨身聽已經擺上了桌。

  再瞧一旁的江河同志,已經翻開筆記本準備記錄了。

  金師傅一瞧這架勢,頭一回感覺到了來自烹飪界之外的倍受重視。

  立刻決定今日必將言無不盡、知無不言。

  到了1985年,日-本的龜甲萬醬油廠,將來到我國拍攝了一部共為5集的《中國之食文化》紀錄片。

  在文化局的支持下,這部集齊了京、滬、蘇、廣、川,各地美食的紀錄片。

  不但羅列了各地的特色美食,還將各式烹飪技法也收集在內。

  什麼仿膳飯莊的紅燒熊掌、聽鸝館的活吃昆明活魚……皆給你表演的明明白白。

  「其實『滿漢全席』這一說法在清朝宮宴中並不真實存在,」

  金師傅抿了口清茶:「別說是這種宴席,就是這四個字也從沒在清代的史料中出現過。

  唯一有點靠邊兒的,是一本出自乾隆年間的《揚州畫魴錄》。

  在這裡面記錄的一份菜單上,可以見到『所謂滿漢席也』的字樣。

  這裡面說的這個滿漢席,就是乾隆當年下江南時,揚州鹽商們給他精心準備的宴席。

  等乾隆抹身回京後,這份菜單便成了日後達官貴人路過揚州時,點名要嘗的席面了……」

  1924年,溥儀走出了紫禁城,御膳房隨之解體。

  但一技在手、不愁吃喝的御廚們,很快就在民間實現了二次就業。

  只要是他們出現的餐館飯莊,均升起了御膳、宮宴的旗幟。

  為了招攬更多的食客,「滿漢全席」的營銷策路也隨後誕生。

  當然,這些所謂的滿漢全席,也多是根據清代《揚州畫舫錄》中乾隆南巡時的「滿漢席」改制而來。

  這份「滿漢席」的食譜中,熊掌、猴腦都是小意思。

  猩唇、豹膽、駝峰……這些才是吸金之上品。

  仿佛有它們坐鎮,才有點殿堂級席面該有的模樣。

  「你們看,」

  金師傅小心翼翼的揭開了一個包袱皮:「這是記錄清代宮廷日常飲食的《御茶膳房》、《膳底檔》、《節次膳底檔》三本冊子。」

  江山、江河、黃永鈺、以及王世襄四人,這一會皆注視著桌上的三本線裝黃皮書。

  與此同時,在四盅精美的夫人瓷撤下後,四隻仿雞缸杯的首長茶碗又被端了上來。

  四人低頭一看,杯中茶色青韻、茗香淡飄。

  至此江山方才明白,原來金師傅是在招待他們在後廚用下午茶呢!

  「對比這裡面的清宮食單,就可發現與《揚州畫舫錄》記錄的相距甚遠,」

  金師傅的話還在繼續:「那麼真實的清宮宴上,究竟能吃到什麼呢?」

  沒等江山搭腔,金師傅便自己說出了答案:

  「這清宮菜系啊,其實原本就龐雜混沌,以滿洲菜係為起點,後又經歷了遊牧遺風和滿漢結合的階段……」

  1644年清軍入關,創立了清帝國。

  同時也將自己原有的飲食習慣帶進了紫禁城。

  因此最初的清宮食譜帶有典型的遊牧風格。

  大口吃肉,蔬菜少許。

  「鹿、狍、獐、麋、鳧、雉,這些東北大地的獵物,隨即成了紫禁城的常見肉食中。

  《膳底檔》中記載,乾隆49年的除夕家宴,皇帝的御用膳桌用了:

  豬肉65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七隻、

  豬肘子三個、豬肚兩個、野豬肉25斤、關東鵝五隻、

  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六隻、魚20斤、鹿尾四根……」

  金師傅思想集中的照本宣科,絲毫沒注意同桌几位的臉色。

  「金師傅,」江山忍不住道:「這是乾隆一張桌子的食物?」

  「對,」金師傅點點頭:「皇上嘛,多吃多占不奇怪。」

  「這得多大一張席面才能擺得下啊!」

  「關鍵還吃不完。「

  「這裡我額外說明一下啊,」金師傅額外說明道:

  「別看這清代宮宴都是肉山酒海,但皇上他自己個是不用掏錢的,也就是說來參會的八旗子弟不但要自帶酒肉、還要把皇上那一份也順道帶上……」

  清代的大型宮宴,基本上都是自帶酒水、自費出席。

  爵位越高,出資越多。

  什麼親王貝勒的,你不來不要緊,但份子一定要隨上。

  「讓清宮宴真正開始走向精緻、高端的,」金師傅說道:

  「說到底還是要等到乾隆下江南之後。

  其實無論是清、明還是宋,宮裡面的吃食永遠是比不上宮外。

  真正會吃敢吃的人,還得是那些個親王貴胄們。

  這些人家的宴會才是最高端、也是最鮮美的。

  宋高宗趙構一日上張俊將軍家吃飯,張將軍一次就給他上了三百多道菜品。

  結果趙構回到皇宮後,看著自己的御膳好幾天都張不開嘴。

  最後給他氣得,發誓往後再也不到大臣家吃飯了……」

  聊到這時,黃永鈺悄悄看了眼身旁王世襄。

  照這麼看的話,王世襄的家宴也肯定不用提了。

  想當年他一人住在燕京大學旁,一座家人為他單獨準備的學區四合院時。

  光廚房一蓋就是四間,什麼淮揚、川菜、廣菜、西餐天天換著吃。

  「小江同志,「金師傅這會笑道:「我聽說你想在紫禁城裡辦一場滿漢全席。」

  「沒有,絕對沒有,」江山趕緊強調:

  「是這樣的,為了宣傳中華美食,我想在紫禁城中擺一桌晚宴。

  什麼菜系無所謂,但一定要漂亮。」

  「漂亮?」金師傅差一點就拍胸脯了:「那你找我就找對了。」

  聽此,江山便笑呵呵的拿出了一幅畫稿:「麻煩您老上眼,給看看這樣的豆腐能雕得出來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