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寧國公

  第233章 寧國公

  二月初八,辰正。

  春回大地,陽光明媚。

  軍機處,早晨例會準時開始。

  作為赤軍的最高決策機構,軍機處並無恢宏的建築,只是一處不大的別院。處里也只有三個人,丹初為主任,左參政俞厚基、左參軍方以智為委員。

  但這裡侍衛林立,皆從親兵協中遴選而來,身材挺拔,神色肅穆。塘兵匆匆,文書頻繁,頗有一番樞密森嚴的氣象。

  晨會第一件事,討論是否出兵增援肇慶。

  軍機委員有權閱知情報局的簡報,對行在局勢瞭然於胸。

  「馬皇帝」馬吉翔入閣,權勢熏天。他窺伺永曆帝的意思,以清軍勢大難敵為由,竭力主張「巡幸」廣西。

  皇帝到了廣西,東勛勢必失勢。因此,兩廣總督杜永和力求不要移蹕,防止粵東人心瓦解。

  朱由榔猶豫不決,派戎政尚書劉遠生、禮科給事中金堡去廣州解釋。杜永和泣曰:「上西去,則竟棄廣東,付之還虜)諸忠義士隨成棟反正者,亦付之還虜,令其殺戮。為皇上畫此謀者,亦何其慘也!」

  劉遠生亦主張留在肇慶,卻出了個餿主意:「或請兩宮暫移梧州,而車駕暫留,號召援兵。」

  讓兩位皇太后逃往梧州,讓皇帝留在肇慶?朱由榔不會幹這種傻事,奸臣不會幹,太監也不會幹。

  李元胤為李成棟的養子,也是岑丹初的結義兄弟,掌管錦衣衛,提督御營,在朝中舉足輕重。作為東勛在朝中的代表,他自然主張堅守肇慶,不會客入廣西。

  正月初八,太監夏國祥擅自作主,用步輦把慈聖皇太后抬到行宮門外。爾後,又以太后懿旨的名義,催促朱由榔上船逃往梧州。

  既有太后諭令,朱由榔也就不再顧忌群臣,忙不迭地登船逃命。

  「百官倉皇就道。粵東人皆奔回……」

  二月初一,朱由榔君臣逃至梧州,「駐陛水殿」。

  梧州是陳邦傅的地盤,朱由榔剛到梧州,朝廷風向立即改變,吳黨壓倒楚黨,終於得勢。

  陳邦傅暗中策劃「打虎」,戶部尚書吳貞毓、禮部侍郎郭之奇、兵部侍郎程源、萬翱等十四人聯名上疏揭發楚黨「五虎」袁彭年、劉湘客、丁時魁、金堡、蒙正發,攻擊他們「把持朝政,罔上行私」。

  五虎依仗李成棟、李元胤父子,在行在驕橫狂悖。朱由榔不滿已久,當即決定把劉湘客等四人逮捕,下錦衣衛獄拷打審訊。「虎頭」袁彭年是袁中道的兒子,與李元胤關係密切,又丁母憂。朝廷投鼠忌器,對袁彭年免予處分。

  於此同時,清軍則在加緊準備,試圖直搗廣州。正月二十七日,尚可喜、耿繼茂統軍由韶州南下,二十九日到達英德縣。總兵許爾顯、副將江定國,率部走水路進攻清遠。

  清遠位於廣州北方,是廣州門戶。清軍攻下清遠,便可長驅直入,直抵廣州城下。

  ……

  左參軍方以智主司軍事,首先做了匯報:

  「昨夜,朝廷再次遞來詔書,要求赤軍、忠貞營、陳邦傅出兵,前往三水阻擊清軍。詔書公開發表,拜發於二月初二,梧州水殿。」

  明朝中央文書類型繁多,主要有詔、制、敕、誥、諭、冊、書、苻、令、檄等10種類型。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詔與敕。

  詔,顧名思義,是皇命詔告於天下的意思,一般公開發表,且需舉行特定的儀式。

  朝廷以詔書的形式要求廣西軍頭出兵,不合文法,用意也很明顯:詔告天下,人盡皆知,逼迫岑丹初、李赤心、陳邦傅出兵。

  上個月,兵部已經發過軍令,檄調岑丹初等人出兵。當時形勢不明,三人皆按兵不動。

  這一次,小朝廷逃至梧州,驚慌失措,除了使用詔書公告天下外,還對三人加意籠絡。

  岑丹初這邊,朝廷另送一封敕書,把他由定虜侯加封為「寧國公」。朝廷還承認了赤軍對潯州、鬱林州的占領,命岑丹初「加兵部右侍郎銜,總督桂西南官義土民兵馬,經理錢糧馬仗」。

  這封敕書意義重大,從此以後,岑丹初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桂西南各路官軍、義軍、土司兵、民團,並向各地徵收錢糧馬匹軍械。

  方以智接著說道:「朝廷公開詔令,又加封爵帥為寧國公。救不救廣東,關係天下觀瞻,亦關係民心所向。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得出兵廣東。」

  俞厚基主管政務,態度消極,說道:「國事如此糜爛,朝廷不事恢復,竟還在忙著打虎,內鬥不休,簡直無藥可救。

  「爵帥雖與高必正結為兄弟,赤軍卻與忠貞營不相隸屬。陳邦傅又是我軍仇敵,如今隱然劫持鑾駕,居心叵測。朝廷沒有威望,諸軍不相節制,到了前線,不說並肩作戰,能不內訌就不錯了。

  「就算咱們出兵廣東,南寧與廣州相距上千里,糧草轉運困難。軍隊客居他鄉,糧道處處仰仗他人。這仗,該怎麼打?

  「更何況,赤軍正在擴軍,人員尚未滿編,裝備更是差了一大堆。戰船、步槍都很緊缺,一時之間也無法裝配整齊。孔有德還在湖南,隨時有可能打進廣西。

  「依我看,要出兵可以,做做樣子還行,不能真打,不能損失自家兵馬。」

  軍事上有很多不能打的理由,但政治上必須打。

  「值此危難之際,朝廷封我為寧國公,自是希望我響應號召,出兵援粵。我立志抗清,赤軍亦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如今情勢危急,朝廷詔告天下,若我不出兵抗清,豈不叫天下恥笑?」

  丹初得封為寧國公,從此與焦璉、李赤心、胡一青、馬進忠、杜永和等勛鎮平起平坐。朝廷意在激勵他出兵援粵,無疑起到了作用。

  他繼續說道:「李赤心遠在柳州,屢受排擠,素無鬥志。陳邦傅心思叵測,只知保存實力。他二人必不願出兵援粵,我若響應號召,出兵抗虜,則可收天下名望。這一次,我們再苦再難,也非出兵不可。」

  軍事上還有很多困難。除親兵協外,其他部隊裝備緊缺、新兵缺少訓練。

  丹初決定出動親兵協、水師協參戰,定於三月初一誓師東下。水師協戰船緊缺,只出動水師第一標、輜重標。全軍計劃出動約一萬兩千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