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

  第223章 解放賤民 發放軍餉

  雖是逆水行舟,畢竟可以晝夜不息,若是有風,不管順風逆風,船隻皆可逆流而上,連槳手、櫓手都可休息。

  平均下來,長龍戰船溯潯江而上,一日可行一百一十里,速度略快於騎兵。若是順風順水,槳帆船一日可行三百里,比騎兵急行軍的速度還要快。

  水師戰船真是個好東西啊!

  丹初無騎馬之苦,借船行之便,難得休息了幾日。

  這天,戰船行至橫州,進入赤軍地界。岸邊有不少兒童嬉笑歡呼,沿江岸追逐戰船。

  赤軍紀律嚴明,名聲已經傳播開來。行軍之時,常有兒童追逐。只是,這群兒童身後背著一個腰鼓一樣的東西,引起了丹初的注意。

  「爵帥,此為胥民,以船為床,擁水為衾,世代住在船上,不與外人通婚。幼童所負為木浮,質地輕便,可防溺水。」

  阮廷峰神色欣慰,說道:「水師標招募了不少胥民,多為水手。想必這些幼童也憧憬著有朝一日加入赤軍,將來好出人頭地。」

  船上水手亦向岸邊回應,雖然不敢大聲喧譁,卻也紛紛揮手示意。

  「說不定,他們的親人正在船上。」左參軍俞厚基說道。

  丹初沒有說話,若有所思。

  赤軍倡導平等,陸師中有不少瑤人、侗人、苗人等少數民族,水師中亦有不少胥民。

  相傳,元末陳友諒出身漁家,部卒里有不少船戶,水師特別強大。朱元璋與之爭奪天下,深受漢軍水師之苦,後傳旨天下,罰陳友諒的部卒為胥民,世代不得上岸。

  傳言不盡屬實,胥民自古有之。除了湖廣一帶,嶺南、江南、東南等江河湖海上,都存在著大量的胥民。

  這些人原本屬於賤民,為社會所輕視。赤軍卻反其道而行之,招募他們為士卒。

  事實證明,這些賤民吃苦耐勞,勇猛敢戰,熟悉廣西地形,適應廣西氣候,是很好的兵源。

  身為一名穿越者,除了要驅除韃虜,建功立業,還要解放賤民,改善貧民生活。可以說,解放賤民亦是驅除韃虜的必要手段。唯有爭取廣大貧民,方能凝聚力量,對付滔天之敵。

  丹初來到一名水手前,笑道:「兄弟可是胥民出身?」

  那名水手正在手舞足蹈地回應胥民幼童,以為丹初要怪罪他,嚇得瑟瑟發抖,說話也不靈光了:「回,回,回爵帥的話……」

  阮廷峰眉頭一皺,說道:「爵帥問話,你如實回答便是。」

  水手見到主將,頓時恢復了勇氣,說道:「回爵帥,小人確是胥民出身。」

  「我且問你,胥民最盼望的是什麼?」

  水手不假思索,說道:「胥民隨波漂流,靠打漁或者運貨營生,吃了上頓沒下頓。最盼望的是,能在岸上安個家,吃飯有著落。若能讓幼童讀書識幾個字,再好不過。」

  丹初點點頭,說道:「你回答的很好。再問一個問題,你當水兵之後,家眷可好,吃的、住的都安排好了嗎?」

  那水手看了下阮廷峰,阮廷峰正要代他回答,丹初卻擺擺手,示意由水手說。

  水手只好說道:「我家裡人口少,只有一個婆娘,兩個孩子。在水師標當差,伙食比步兵還好,我頓頓都能吃飽,當兵五個月,還胖了幾斤。家眷那邊,軍中每月發兩斗米,也可以吃飽飯。」

  丹初眉頭一皺,知道水手在說假話。按赤軍制度,百姓家中一個家丁當兵,月給米兩斗。

  兩鬥合成今制,也就是二十五斤。這年頭百姓普遍營養不良,穀物攝入不足。二十五斤大米,可以養活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幼童。

  「你在水師營,最盼望的是什麼?」

  「最想立下戰功,家裡就能多發點祿米。」

  當初赤軍制定兩斗大米的補貼標準,正是出於這種考慮,讓一個兵丁可以養活一個成年家眷、一個幼童。

  在貧窮的廣西,在這兵戈不斷的亂世,這項政策很有吸引力,百姓參軍很是踴躍。

  但平心而論,這種標準太低了。要知道,滿清兵部已經初步厘定了八旗、綠營軍餉。順治元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旗初定軍餉,標準參照的是明朝邊軍中最精銳、待遇最優厚的家丁。

  最常見的馬甲,也就是騎兵,每月俸銀為3兩,祿米每季一發,全年4石8斗。步甲每月俸銀為2兩,祿米與馬甲相同。至於驍騎、護軍、前鋒、親軍等天子親軍,軍餉更為優厚,每月俸銀達到4兩,祿米與馬甲、步甲相同。

  清初銀貴,八旗這種豐厚的餉銀,外加戰爭劫掠,足以讓全家過上富足的生活。

  尤其是,驍騎、護軍、前鋒、親軍營兵的軍餉標準,已與七品知縣相當。這種豐厚的軍餉給清初財政造成了極重的負擔,以致入不敷出,八旗軍餉也屢有調整。但起初定的高,後期就難以再削減,清廷只能用變通花樣,或減餉銀、增祿米,或增餉銀、減祿米,總的標準不降反增。

  綠營雖是後娘養的,標準也不低。順治元年,規定各鎮馬兵月給餉銀1.5兩,戰兵、守兵給1兩,月給米4斗。與八旗一樣,綠營軍餉也屢有變化。順治四年,規定馬兵月餉2兩,戰兵、守兵各1兩,月米增至5斗。順治五年,又將綠營兵丁月米減為3斗。此後,綠營月餉和祿米再未變動,成為定製,直至清朝滅亡。

  眼下,正是永曆三年,也即順治六年。南明軍隊大部分連軍餉都發不出來,還打什麼仗?杜永和、曹志建、陳邦傅等人占據富庶之地,卻都難堪大任。

  將來,若赤軍與清軍全面開戰,赤軍連餉銀都沒有,連一家人都養不活,士兵還有什麼心思賣命?靠教育嗎?靠大義嗎?

  教育士兵,以大義相激勵,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要解決士兵的後顧之憂,要給出比餉銀、祿米更為寶貴的東西。

  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當然就是田地了。以當下的情況看,赤軍無力均田免賦,均田免賦的條件也不成熟。

  唯有一條路徑可走,以著佃納糧、鼓勵工商為抓手,提高財政收入,發給士兵軍餉。

  丹初考慮已久,此刻終於下定決心,對俞厚基說道:「左參軍,儘快擬個稿子,先辦兩件大事。一曰解放賤民,今後不分胥民匠戶灶戶等,一律解放為民,不許再以賤民視之。軍戶一併廢除。二曰發放軍餉,制定軍餉標準,普通戰兵月餉不低於八錢白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