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出營野戰

  第197章 出營野戰

  天陰無雨,涼風習習,適合交戰。

  蓑衣渡距雷公嶺不到十里,騎兵倏忽可至。

  未正時分,雷公嶺方向傳來隆隆炮聲。清軍對赤軍步兵第二標發起了進攻。

  斥候源源不斷地發回情報,言清軍戰陣嚴密,開始進攻雷公嶺大營。

  明末清初之際,戰場偵察手段已經相當成熟。經歷過數十年的征戰,明清兩軍皆重視戰場偵察,廣派偵侯。接敵之前,戰場已半透明。

  這次增援全州,濟爾哈朗未帶後援。不是不想,實因清軍人馬太少,又在湖南四路出擊,能派往全州的兵力已然不多。

  「親兵標,開營門,前往雷公嶺增援。」既已決心大戰,岑丹初不再猶豫,毅然下達命令。

  親兵標打開西營門,輔兵率先出營,打開鹿砦,清出通道,又扛著木板、繩索等物料,穿過拒馬牆,在壕溝上架設吊橋。

  環營掘壕有利於赤軍防守,但必須設置吊橋,方便己方兵馬出入。每當臨戰,赤軍必拆毀吊橋,防止為敵所乘。

  反過來,清軍亦可借壕溝圍困赤軍。這種方法雖笨,卻很有效。早期八旗攻占寧遠、錦州等堅城,都是挖掘深壕,長期圍困,最終破城。

  這次,濟爾哈朗遠道而來,糧草攜帶不多,又急於增援全州,顯然不會用此笨辦法。八旗皆為騎兵,一人多馬,糧草消耗驚人,必須速戰速決。

  吊橋已成,騎兵營率先出營,驅趕營外的八旗兵。這些八旗兵留下監視蓑衣渡大營,只有不到兩百名,與赤軍騎兵營略一接觸,便撤向雷公嶺方向。

  親兵營、火槍營、火炮營、教導隊相繼出營列陣,輔兵營留守大營。

  四營一隊戰兵也就兩千人,成橫陣。火槍營、炮兵營不騎戰馬,親兵營、騎兵營中的火槍兵亦不騎馬。因此,這兩千戰兵只有七八百騎兵。六門衝天炮重炮也帶了出來,由挽馬拖曳,赤軍行進速度更顯遲緩。

  待親兵標列好隊前進時,小半個時辰已經過去。

  「報爵帥,韃子已接近雷公嶺大營壕溝,步二標正在拼命抵抗。」

  斥候過來報告,驚恐之情溢於言表。蓑衣渡距離雷公嶺十里,斥候的情報已經滯後。此刻,怕是清軍已經湧上拒馬牆了。

  清軍登上拒馬牆,足以證明是要強攻雷公嶺。屆時,土司兵即可出營增援。土司兵在灌江兩岸紮營,東岸土司兵約一千五百人,距雷公嶺約一里,很快就能調兵增援。

  濟爾哈朗雖強,一時半會兒還攻不下雷公嶺。

  步兵第二標在雷公嶺舊址上紮營,壕溝、拒馬牆都是現成的,工程量較小。得此之便,第二標新增了好幾樣防禦設施,鐵蒺藜、鹿砦自不必說,另有一道拒馬樁、一道地雷陣。

  第二標以步兵為主,戰馬不多,在拒馬牆與木牆之間埋設了不少地雷。這種地雷以燧石發火,人踩上一般不會引爆,戰馬、戰車、火炮重量較大,壓中之後必定引爆。

  「好的,我已知曉。」丹初沉重冷靜,令道:「稍微加速,務必保持隊形。」

  此戰非同小可,乃是赤軍第一次與八旗野戰。丹初親自押陣,作戰局長楊玉祁則在前隊帶隊。

  申時,赤軍逼近雷公嶺,清軍已經清晰可見。

  「報爵帥,韃子兵分兩部,一部進攻雷公嶺,一部在背後列陣,準備迎戰親兵標。」情報局長馮加禮親往前線勘察敵情,氣喘吁吁的說道。

  「哪部韃子多?土司兵何處?」

  「我當面之韃子多,土司兵在雷公嶺左翼列陣阻擊韃子。」

  看來,韃子是想圍點打援,逼迫赤軍與之野戰。

  丹初毫不遲疑,令道:「傳令岑勛,土司兵向親兵標靠攏,同我一道夾擊韃子。傳令匡時,步二標堅守雷公嶺,牽制當面韃子,不可有失。火槍、火炮兩營前出,準備接敵。」

  最多還有兩個時辰,天就要黑了。只要赤軍能挺過兩個時辰,逼退清軍當有把握。

  未幾,親兵標變換陣形,火槍營居中,衝天炮隊居於火槍營之後,兩個劈山炮隊分列兩翼,騎兵營、親兵營則位於後方。騎兵營、親兵營中亦有三分之一的火槍兵,此刻都配給火槍營,以加強火力。

  清軍則顯得更為迫切,搶先向赤軍這邊開進。騎兵小跑向前,雖不衝鋒,速度仍然很快。

  濟爾哈朗畢竟是清軍主帥,隨軍帶有炮隊。所幸他們的炮隊規模很小,沒有紅夷大炮,也沒有衝天炮,以輕型子母炮、威遠炮為主。

  赤軍這邊,早已嚴陣以待。

  「費雷拉,劈山炮換葡萄彈、鏈彈。韃子一進入射程就開炮。」清軍速度甚快,丹初連忙通知火炮營長費雷拉。

  葡萄彈、鏈彈都可由劈山炮發射,優點是威力大,對騎兵殺傷力大。缺點也很明顯,葡萄彈形成的彈雨不如鉛子彈密集。

  「諾。」

  「咚咚咚咚」,赤軍搶先開炮,先是衝天炮發射開花彈,緊接著是劈山炮發射葡萄彈、鏈彈。

  炮彈所及,清軍頓時人仰馬翻。但火炮射速太慢,數量又少,對清軍的實際威脅不大。

  沒有壕溝、拒馬牆阻擋,清軍推進速度甚快。

  很快的,清軍前鋒進至一百步遠。火槍兵提前開槍,只經過一輪齊射,卻根本擋不住如狼似虎的八旗騎兵。清軍人多,勇不懼死,漸有排山倒海之勢。

  丹初深感不安,再看左右親兵,大多神情驚恐,被清軍氣勢所嚇倒。他急忙下令:「劈山炮隊撤回,結成空心方陣!」

  一陣急促的喇叭聲,響徹赤軍陣地。兩翼火槍兵停止射擊,跟著指揮官的哨聲,原地踏步、旋轉,從橫隊漸漸變成方形,把騎兵、衝天炮隊包在中間。

  劈山炮隊則趕緊推著火炮,從火槍兵橫隊、縱隊缺口處撤回陣內。缺口迅速合攏,趕在清軍到來之前,親兵標完成了隊形變換。

  赤軍重視隊列和陣型訓練,此刻情況緊急,終於派上了用場。

  親兵標火槍裝備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全標共有一千多名火槍手,此刻分成兩排,位於空心方陣外圍,以子彈攻擊,以刺刀自衛。炮兵、騎兵則置身方陣之內,受到火槍兵的保護。

  整個方陣形如一個大刺蝟,外圍的火槍兵把致命的子彈射向清軍。裡面的衝天炮隊繼續射擊,騎兵待命,伺機反撲。

  古往今來,長矛步陣一直都是騎兵的克星。不管是多強的強兵,也向來不敢輕易直衝長矛步陣。

  丹初把傳統長矛步陣與歐洲的空心方陣結合起來,創造了赤軍方陣,以帶有刺刀的火槍兵代替長矛兵。

  清軍見到白花花、亮閃閃的刺刀,果真不敢沖陣,只敢繞著赤軍兜圈子,用大梢弓射擊赤軍。

  空氣潮濕,大梢弓威力有所減弱。清軍隊形混亂,不利於投射弓箭。

  赤軍火槍兵從容開槍,清軍不時墮馬斃命。一時之間,赤軍竟能略占上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