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擊退清軍

  第189章 擊退清軍

  親兵營兩隊火槍兵投入作戰,遲滯了清軍的推進速度。但局勢正在失控,清軍在營門處受阻,立即調派兵力,從兩翼方向進攻赤軍木牆。左翼清軍尤眾,攻勢增強,漸漸逼近至木牆處。

  赤軍火槍兵已無力阻止清軍,弓箭手也上前增援。赤軍的生漆弓比清軍遜色得多,無法破甲。因此,弓箭手常用於近戰,專門射擊清軍面部、脖子等防護薄弱的地方。

  一名身材魁梧的清軍,第一個來到木牆前,試圖奪取先登之功。

  此人射術精湛,持弓射倒兩名赤軍,前面似已沒有障礙。他收起弓箭,拔出腰刀,銜於口中,翻身躍過木牆。

  赤軍伍長王大全正在裝彈,見有清軍進營,大吃一驚,舉起火槍與清軍扭打在一起。

  火槍本就三尺多長,再加上刺刀,整個長度將近五尺。赤軍火槍手皆經過刺殺訓練,只練挑、刺、擋、收等幾個動作,簡單實用,對陣清軍絲毫不落下風。

  那清軍身披鐵甲,單手持刀,左右揮舞,顯然久經戰陣,手上不知沾了多少漢人之血。

  兩人白刃相交幾個回合,未分勝負。但王大全白刃戰經驗少,身體不如清軍矯健,明顯不是清軍對手。

  王大全手下的火槍兵也都過來助陣,怎奈清軍越來越多。他大喝一聲,說道:「副班長帶人守衛木牆,小王隨我殺此韃子。」

  小王在南寧入的伍,經驗還不如王大全,兩人打清兵一個,仍然不占上風。

  幸好,一名長矛騎兵過來助戰,三個合打一個,清軍終於不支。王大全趁他不備,用刺刀刺中他的脖子。

  鮮血迸出,濺射王大全一臉。這是他第一次近戰殺人,所殺之人還是個身材魁梧的滿洲八旗兵。

  王大全頓時平添了許多勇氣,向那長矛騎兵謝道:「兄弟,謝啦!改日再去找你……」

  騎兵卻常常衝鋒陷陣,近戰殺敵早已習以為常。眼下情勢已急,騎兵亦上馬助戰,隨時填補缺口,支援各處火槍兵。

  那騎兵豪氣萬丈,說道:「吾乃騎兵第二隊隊長岑勇,有空找我便是。大敵當前,不必多言,速速殺敵!」

  竟是大帥的族弟、一等功臣岑勇!王大全備受鼓舞,應道:「諾。」

  他裝好子彈,舉槍向前,正好看到一名八旗兵,滿臉汗污,正在彎弓搭箭。

  「砰」的一聲,王大全搶先開槍。那八旗兵一驚,手中的力道消減大半,弓矢也提前飛出。

  「啊!」八旗兵中彈倒下,腹部湧出一片鮮血,滲透至盔甲之外。

  「咣!」那支重箭擊中岑勇的頭盔,發出一聲脆響。頭盔猛地向後翻轉,割破岑勇臉頰,火辣辣的疼痛。還好,只是皮外傷。

  再看那名八旗兵,被火槍擊中了腹腔要害部位,非死不可。他痛苦地扭動身體,面色迅速蒼白,顯是失血過多。

  火繩槍何以有這般威力?實乃口徑大,裝藥多,子彈重。

  火繩槍發明於歐洲。1618-1648年,正在明清激烈角逐時,歐洲也爆發了三十年戰爭。在此期間,火繩槍也推陳出新,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輕型火繩槍被淘汰,重型火繩槍受到歐洲各國的青睞,作為軍隊制式火器。

  經過三十年戰爭,歐洲的重型火繩槍可以把槍管做得更細,但也普遍在20mm左右。

  此時,機械加工還不夠精細,精準度量亦非易事。歐洲衡量火繩槍的威力,常用子彈重量作為標準。譬如10發子彈/磅的火繩槍,其口徑就是19.7mm;8發子彈/磅、口徑21.6mm的重型火繩槍,在當時被稱為full musket。

  西班牙常用的musket火繩槍口徑達到23mm,全彈質量50g,需要使用叉形支架支撐槍管。50g的鉛彈,不難想像其威力。西班牙人就是使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後的印加帝國。

  費雷拉等佛朗機僱傭兵,便曾以這種火繩槍為武器。

  相比之下,明軍裝備最多的火繩槍為鳥銃,因其彈重三錢,又被稱為三錢銃。三錢約為11.25克,不及musket的四分之一,鳥銃的威力可想而知。

  赤軍改進了冶鐵工藝,火繩槍口徑降為18mm左右,但子彈的威力並不弱。整支火槍亦減輕不少,不再像musket那樣必須配備支架。

  「兄弟,我倆扯平了!」岑勇大聲喊道:「小心,韃子又上來了!」

  王大全還想再裝彈,卻見越來越多的韃子逼近木牆。又有一名韃子攀上木牆,翻了過來。

  來不及裝彈了,只能拼刺刀了。他索性放棄裝彈,拿刺刀刺殺韃子。

  清軍越來越多,翻過三處木牆,與赤軍展開了白刃戰。左翼,清軍用斧頭砍斷了木牆,在木牆上打開了一處缺口。

  再看遠處,清軍大隊騎兵通過越壕橋,開始向赤軍營壘挺進。

  丹初坐不住了,對一旁的楊玉祁說道:「傳令給步兵第二標,令他們傾巢出動,速來增援。」

  軍旗揮動,步兵第二標那邊迅速作出回應。兩座營壘營門大開,步兵等待已久,出營列隊。三座營壘不過相距一里,走路也就是一刻鐘的功夫。

  丹初亦戴起頭盔,拿上手槍、弓箭、馬槊三樣武器,躍上戰馬,對三個局長說道:「走,我們下去督戰。」

  赤軍打得很頑強,且還有一支生力軍,離雷公嶺只有一里。

  你勒克德渾不是滿清名將嗎?看你作何決斷,是孤注一擲,全力進攻雷公嶺?還是分兵阻擊步兵第二標?還是率軍撤退,前功盡棄?

  越來越多的八旗兵突破木牆,赤軍則拼命阻擊,就連輔兵也拿起武器抵抗。

  丹初手上只剩兩個親兵隊,是雷公嶺大營僅剩的預備隊,此刻皆騎上戰馬,隨主帥奔馳下山。

  左翼敵軍最多,已經推倒木牆,在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大口子。騎兵已進至木牆處,但前面擁塞,一時間前進不得。

  就是這裡了。丹初率兩隊親兵趕到左翼,取出弓箭大聲喝道:「射面!」

  明軍弓箭雖不如滿洲大梢弓,但在近距離上射面,依舊不容小覷。

  反觀清軍,由於箭重,每戰只能攜帶二三十枚箭矢,前沿士卒的箭矢已經快要用盡。

  主帥趕到,赤軍士氣復振。

  清軍也注意到了這支生力軍,紛紛過來圍攻丹初。

  「中!」丹初用的是大梢弓,一箭射中一名滿洲兵面部。

  卻聽「嗷」的一聲,坐騎毛栗馬中箭,發出一絲悲鳴。它替主人挨了一箭,猶掙扎著不肯倒下。

  丹初循箭望去,正見一名滿洲兵位於右前方,箭矢用盡,正在地上尋找箭矢。

  入你娘!丹初怒從心起,換右手持箭、左手拉弦,「嗖」的一聲,一箭射死那名滿洲兵。

  此為左射,可射殺右側之敵。一般弓手只能右射,左右互射乃名射手必修之藝。或許是自帶穿越優勢,丹初很擅長學習技藝,即便是翻身背射、左右射等射藝難點,亦可輕鬆掌握。

  「第二標來了!第二標來了!」步兵第二標赤旗在望,親兵標士卒爭相傳頌,士氣大振,作戰更為踴躍。

  未幾,遠處傳來幾聲沉悶的號角聲。清軍聞令,開始向後撤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