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籌議大學

  見到畢方濟,丹初大吃一驚。半年不見,畢方濟看起來蒼老了許多。

  只見他形容憔悴,滿臉滄桑,搖頭苦笑道:「大帥,老夫不中用了。上月得了一場大病,幾乎性命不保。」

  「什麼症狀?」丹初關切地問道。

  畢方濟萬曆年間來華,為明廷效力三十餘年,輾轉大半個中土,至今已近六十歲,仍然矢志不渝,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學貫中西,既有淵博的知識,也精通鑄炮製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不能有閃失。

  「大概是水土不服,得了熱症,發燒十餘日,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幸得上帝保佑,總算挺了過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丹初怔了一下,說道:「我府中有支長白山老參,最宜調養身體。回頭,我讓人送來。畢先生為國朝鞠躬盡瘁,一定要保重身體。」

  這支老參還是瞿夫人送他的,丹初一直不值得用。

  畢方濟心生感動,推辭道:「謝大帥恩賞,我德行菲薄,實不能受此厚禮。」

  丹初不許。

  鐵器局總辦柳遇春隨侍在旁,說道:「畢先生最近忙著譯書,每晚都要秉燭工作,直至深夜。」

  丹初心中一動,問道:「先生所譯何書?」

  「《礦冶全書》,此書共十二卷,由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著,專講礦冶技術,書中介紹了各種金屬的分離、製取和提純方法,另有各種酸鹼的製法。

  「崇禎年間,李天經任欽天監,主持曆局,召集湯若望、楊之華、黃宏憲等人翻譯《礦冶全書》,定中文名為《坤輿格致》。

  「十六年十二月,此書譯成,李天經獻給威宗閱覽。威宗覽畢大喜,批示戶部將《坤輿格致》分發各地,『著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採取』。

  「時已天下大亂,《坤輿格致》失傳。隆武二年,我在澳門尋到一部《礦冶全書》,一直隨身珍藏,但無暇翻譯。前面,我害了大病,生怕此書失傳,故而連夜翻譯……」

  丹初大受觸動。明人的思想、文化、科技遠遠超過清朝,甚至領先於世界,為後世所意想不到。

  略舉一二,便可知一斑:

  一、思想主張上。何心提出君臣完全平等,王夫之提出虛君立憲主張,黃宗羲批判封建君主專制,王陽明主張破除束縛、解放思想,李贄鼓勵個性解放、男女平等,等等。

  一、文學主張上。公安派解放文體,主張直抒胸臆。乃至於近代五四新文學運動時,不少人稱新文學運動乃晚明公安派之延續。

  一、教育普及上。方以智主張使用拼音教授漢字,主張創建世界通用語言,通行世界。漢字複雜難學,以致國內文盲率居高不下,普通人識字困難。方以智的主張,比新文化運動足足早了兩三百年。

  一、數學上。晚明重臣徐光啟已經注意到了數學的基礎作用,提出格物窮理之說,主張用數學的演繹推理和數量計算來探求客觀事物的規律。他給崇禎帝上《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精闢地論述了數學的地位作用。崇禎帝很感興趣,指示「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併分曹料理」。

  一、科技上。明朝的科技相當發達,不一而足,可從當時出版的諸多著作中窺視一二。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識》,孫元化的《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宋應星的《開工開物》,王徵的《遠西奇器圖說》、《新制諸器圖說》,以及更多的官方或民間出版物《勾股義》、《圓容校義》、《幾何原本》、《坤輿全圖》、《同文算指》、《自鳴鐘說》等。

  ……

  清之代明,不僅是朝代的簡單更迭,更有文化、科技諸方面的停滯、倒退,乃至於文明的斷裂。華夏近代史上的諸多屈辱,實已埋根於明末清初。

  歷史上的方以智先是反清,既而剃髮為僧,康熙十年被抓捕,押解京師途中,路過惶恐灘,想起文天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詩句,憂憤而死。孫元化巡撫登萊,收容孔有德,卻死於孔有德之亂。王徽作為孫元化的得力助手,亦死於登萊。

  明遺民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最為典型。這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18篇,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描述火器時,有「北虜」等語,被滿清列為禁書,在國內失傳。歐洲、倭國卻對《天工開物》奉為瑰寶,把它翻譯成十幾種文字,極大地影響了歐洲、倭國的農業和手工業。乃至於民國時,國人尋覓《天工開物》而不可得,只得從日本回購《天工開物》。

  追昔撫今,丹初感慨萬千。畢方濟、費雷拉等番人尚能為抗清事業鞠躬盡瘁,更何況於他這個穿越者?為國家民族計,為個人榮辱計,他都必須矢志抗清,把中華文明發揚廣大。

  他慨然說道:「畢先生,我一直想建一所大學,苦於經費不足。前翻,昭永軍奪取五屯所,我軍繳獲頗豐,大學的費用也有了著落。

  「方先生一直想改革音律,以拉丁字母拼讀漢字,以方便幼童識字,以降低社會文盲率。辦大學與興教育,正可結合起來一起搞。

  「我打算下個月就著手籌建大學,先辦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改良識字方法,我想請方先生為之。第二件事,乃教授科學技藝。畢先生學識淵博,貫通中西,還請勉力為之。」

  畢方濟自感年老體衰,亦有傳授衣缽之意,欣然接受了丹初的提議:「大帥英明,建大學,興教育,實乃千秋大計,仆當全力以赴。」

  丹初轉而問柳遇春:「金秀鐵礦、鐵器局這邊,你能完全接手了嗎?」

  柳同春猶豫片刻,說道:「還有兩件事,需要倚仗畢先生。一是火槍產量上不去,二是燧發槍尚未最終定型。」

  鐵器局下轄鋼鐵廠、槍炮廠,雖以鐵器為名,以便掩人耳目,其實主要生產火器。丹初此行,正是為了視察火器生產情況,便在畢方濟、柳遇春的帶領下,先去視察鋼鐵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