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王鉤的思緒

  「眾將士加油前行啊。」

  王鉤高聲呼喊,滿意地回頭望了一眼身後的輜重營。

  自從天啟六年後,戰車終於再次踏上了戰場。

  而且現在的戰車比以前的獨輪戰車更加威武。

  這讓作為戰車狂熱愛好者的他怎能不感到歡喜?

  這次出征,大將軍還採納了他的建議。

  輜重營不僅攜帶了大量的萬人敵,還有許多灰瓶彈、毒煙彈等新型武器,這些都是軍工廠最新研發的裝備。

  萬人敵就不用說了,投入人群中可以爆炸開花。

  至於灰瓶彈,則是軍工廠的工程師們從守城利器灰瓶中獲得的靈感。

  內部裝有石灰、砒霜等物質。

  爆炸後,不僅能嚴重損傷眼睛,吸入肺部也會使人喪失戰鬥力。

  還有毒煙彈,這類武器在明初期就已經出現,並不罕見。

  明軍也經常使用火箭發射毒火飛箭。

  溫越在洛陽作戰時,許多守軍也用柴草包裹硝黃,點燃後扔下,讓流賊很是難受。

  青牙軍的毒煙彈,內部不僅含有火藥,還混合了大量巴豆、石灰和砒霜等成分。

  一旦引爆,釋放出的毒煙足以使受害者口鼻出血。

  鑑於戰場可能出現壕溝戰的情況,這類武器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溫越命令輜重營攜帶了數量不少的萬人敵、灰瓶彈、毒煙彈等。

  然而,這些武器如同雙刃劍,既能傷敵亦有可能自傷。

  所以,溫越在製造這些武器的同時,不僅下令配備解藥,還親自指導後勤部門製作了大量口罩以作防護。

  而這些口罩因其效用顯著,也被醫學科廣泛採用。

  此外,王鉤還曾提議使用猛火油。

  明朝的部分城池防守的時候,就配備了猛火油。

  不過,溫越認為此類武器更適合用於守城而非野戰。

  特別是在夏季高溫環境下攜帶此類易燃物品存在極大風險。

  因此,他拒絕了攜帶猛火油。

  這讓王鉤感到遺憾,美中不足。

  ……

  王鉤轉過身,目光再次投向他的火炮營。

  在那裡,眾多的炮手們正與馬騾協力,費力地推動著營中的火炮前進。

  尤其是那些較為沉重的紅夷六磅炮,以及裝滿了炮彈和火藥的彈藥車,都需要輜重營的軍士們額外助力才能移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個月來,軍工廠又新鑄造了七門六磅炮,使得王鉤的炮兵營現在擁有七十門紅夷大炮。

  其中包括三十三門六磅炮和三十五門三磅炮。

  這得益於鐵模法製造火炮的優勢,無需受季節限制。

  此外,還有十門紅夷大炮和三十五門大將軍佛郎機炮從京師運來。

  即將到來的戰役,所有的紅夷大炮都將投入戰鬥。

  同時還有近六十門中小型佛郎機炮隨軍行動。

  至於虎蹲炮,由於其有效殺傷範圍有限。

  在如今的戰爭中已顯得力不從心,因此並未列入隨軍裝備。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火炮都配備了炮架。

  並且模仿紅夷大炮的設計,佛郎機炮不再通過不同厚度的木枕來調整仰角,而是採用了螺旋鐵柄來進行角度調節。

  即使是那些留在屯堡內的虎蹲炮,也同樣配有炮架。

  但由於虎蹲炮主要發射散彈,有效射程有限,因此沒有必要使用曲柄和螺杆,進行精細的角度調整。

  根據收集到的情報,王鉤了解到清軍中使用的打三斤和打五斤的紅夷大炮,也採用了與青牙軍類似的二輪炮架,並且同樣運用了螺旋鐵柄來調整射擊角度。

  這種設計在如今各軍中相當普遍,並不足為奇。

  然而,讓王鉤感到好奇的是清軍中那些能夠發射十幾斤炮彈、重量高達三四千斤的神威大將軍重炮。

  由於其巨大的重量,這些重炮通常配備四輪炮架,並且在發射時需要通過打樁綁繩的方式來穩固炮身。

  這種重炮在調整射擊角度和轉動方面,存在明顯的困難。

  因此它們通常僅用於守城或攻城的戰鬥中。

  但是,情報顯示清軍採用了一種創新的四輪磨盤炮架,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在這種炮架的設計下,只需幾名或十幾名力士轉動炮架底部的磨盤,就能夠輕鬆實現炮車的轉向和高低調整。

  據情報局夜不收的消息:「敵人的火炮可以旋轉和轉動,能夠調整高低,即使重量達到萬斤,僅需數人的力量就能輕鬆推動。」

  王鉤對清軍這種炮架的具體構造感到好奇。

  不禁猜測其設計靈感是否來源於騾子拉磨的原理。

  與此同時,他的內心湧現出一股強烈的豪情,渴望與清軍的火炮營展開一場較量。

  ……

  「將士們加油啊。」

  王鉤再次向火炮營的軍士們鼓勁,隨後他的思緒便飄忽不定,仿佛飛到了遙遠的地方。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顯然又在深思火炮營的事務。

  自從天啟年間加入青牙軍以來,王鉤至今仍保持著對技術細節的濃厚興趣,而對其他事物則顯得漠不關心。

  此刻,他確實在思考炮兵營及其火炮的相關問題。

  目前,輜重部門或營部內部有許多火炮學徒,他們在訓練營和炮兵營中學習各種火炮知識。

  然而,實戰才是最佳的學習途徑。

  正如俗話所說,練習百日,不如實戰一日。

  因此,這些許多炮兵學徒,都在隨軍出征,以便在實戰中學習和成長。

  王鉤此時正在考慮的是藥包的問題。

  從最初的青牙軍炮兵千總發展到現在,火炮營各個方面都已經非常成熟。

  火炮營中收藏了徐光啟等人所編寫的重要書冊文獻。

  這些書籍,無論是炮手還是炮官,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們對矩度和銃規的使用進行了實際操作,並對不同仰角的射程和彈藥用量有了專門的記錄。

  炮手和炮官必須將這些知識牢記在心。

  因為在火炮營軍士的技能考核中,上等軍與下等軍的區別就在於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

  其實,隨著關外各種相關炮具的逐一打造完成,以及大量的實彈練習,不斷地糾正錯誤。

  再加上炮鏡和千里鏡的應用,青牙軍的火炮營在操炮技術上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即便是隨便一個火炮學徒,在外人眼中也被視為大師級別的人物。

  而藥包的使用早已普及,並非新鮮事物。

  自從青牙軍開始使用定裝紙筒彈藥以來,火炮的火藥也採用了定裝方式。

  最初使用紙張,後來改為棉布,霰彈丸也同樣使用了彈包。

  王鉤現在思考的是藥包的材料問題。

  使用棉布藥包會導致炮膛內,殘留未完全燃燒的殘渣和煙垢。

  需要用濕拖把清理炮膛,以免炮膛過熱或因微小火星引發火藥自燃。

  這不僅增加了清理工作,還延長了鐵炮的冷卻時間。

  王鉤清楚,相比鐵炮,黃銅炮或青銅炮的冷卻時間要短得多。

  但考慮到成本因素,顯然青牙軍不可能採用黃銅炮或青銅炮。

  因此,他知道必須在藥包上尋找解決方案。

  如果能夠使藥包燃燒更加充分,就能減少炮膛過熱的情況,從而大大加快重新裝填的速度。

  王鉤回憶起不久前的一件事,那時還未出征,他在房間內不慎引發了火災,幸好及時撲滅。

  在那次事件中,王鉤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房間內的幾匹布料被燒毀,其中包括棉布和絲綢。

  絲綢燃燒得非常迅速,幾乎不留任何灰燼,而棉布則留下了較多的殘留物。

  這個觀察給了王鉤一個靈感:既然絲綢比棉布更容易燃燒,那麼是否可以將彈藥的藥包材料改為絲綢呢?

  不過,當初將藥包從紙質改為棉布時,就已經有不少人私下裡罵他是敗家子。

  現在如果改用更為昂貴的絲綢作為藥包材料,恐怕會引起更多的非議。

  這個憂慮在王鉤的腦海中出現,便瞬間被拋之腦後。

  他才管浪不浪費。

  大將軍說了,只要能改進火炮,儘管去做便是。

  帶著滿腹的心思,王鉤隨著大軍前進。

  ……

  寧遠城,即寧遠衛衛城。

  始建於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後在清代改稱為寧遠州城,直至後世又更名為興城。

  根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三年時,寧遠城的周長約為五里九十六步,城牆高達三丈,設有四座城門。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又對外城進行了擴建,使其周長達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隨著遼東地區戰事的頻繁發生,寧遠城經歷了不斷的修繕和加固。

  如今,寧遠城的城牆高度已增至三丈二尺,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雉堞,高度為六尺。

  每座城門都配備了瓮城,城門上方建有城樓,城牆的四角則設有角台。

  城內中心位置建有鐘鼓樓,與城牆上的四座城樓遙相呼應。

  在戰時,守軍可以登上樓頂,將城牆及城內的景象一覽無餘。

  早在五日前。

  溫越和祖大壽,馬世龍率領五萬大軍,到達了寧遠城。

  到了這裡,溫越等並沒有繼續前進北上了。

  而是等著後方過來的援軍。

  聽聞後方過來的援軍,有延慶總兵滿桂的上萬人,還有現為都督僉事洪承疇所率領的京營三萬人馬,以及神機營,炮營等。

  另外朝廷還派了監軍太監王恩寵,以及上次來過的兵部侍郎張霖若。

  崇禎十四年七月十日。

  這日,申時。

  寧遠城外城的南門,永清門上的守軍首先發現了遠處出現的一些明軍夜不收。

  這些夜不收騎在馬上,遠遠地在數里之外靜默地觀察著城池。

  漸漸地,他們身後的騎兵和夜不收數量不斷增加。

  剩餘的援軍到了!

  城樓上的守軍,立即意識到這一點,隨即激動不已。

  他們敲打著鑼鼓,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向城內的遼東經略溫越等人報告這一喜訊。

  得知剩餘援軍抵達的消息後,溫越、祖大壽、馬世龍以及其他眾多將領紛紛登上城樓,向南方投去眺望。

  只見南方的平原上,明軍的騎兵隊伍越來越龐大。

  他們一隊接一隊地奔馳而來,在城南數里的地方集結,形成了一片密集的陣列,前後不知排列了多少層。

  再往遠處望去,可以看到旗幟如海,大批步卒踏著堅定的步伐走來。

  伴隨著「萬勝」的吶喊聲,步卒和騎卒匯合,無數大軍向著寧遠城列陣前進。

  他們的隊伍無邊無際,如同浩瀚的人海,從山脈延伸到海邊,仿佛覆蓋了整個大地。

  看到剩餘的援軍如期而至,而且氣勢如此雄壯。

  不僅是溫越等人放聲大笑,就連城內的士兵和軍戶們也都歡欣鼓舞。

  他們爆發出潮水般的歡呼聲,與城外的「萬勝」聲遙相呼應,形成了勢不可擋之聲。

  ……

  對於迎接入援大軍的到來,溫越還是給足了面子。

  親自出城數里,鑼鼓喧天之中,熱情洋溢地將各位將領和監軍們迎進了城內。

  至於入援的普通士卒,則在城外紮營。

  此時,寧遠城池內外聚集了超過十萬大軍。

  城內的民房和官房都已經擠滿了人,無法容納更多。

  之前到達的軍隊,如祖大壽等人的部隊,大多數已經在城外安營紮寨。

  主要分布在涼爽的山地上,以便享受涼爽的氣候,避開暑熱。

  在盛大的歡迎儀式中,溫越請洪承疇等及其部下游擊及以上級別的將官,以及護衛親將們進入了城池。

  寧遠城內有四條主要街道,當地居民稱之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總行轅設在內城,位於鼓樓的西南方向。

  眾人從南門進入,直達行轅內。

  進入寬敞的大廳,只見裡面已經擺滿了豐盛的酒席,各種美食佳肴應有盡有。

  原來,在大軍到達之前,溫越已經通過快馬接到了通報,他計算好了各位將領和官員到達的時間,提前準備了這場盛大的接待活動。

  看到這樣精心準備的場面,監軍王恩寵、兵部侍郎張霖若,都督僉事洪承疇等人都表示非常滿意。

  大家和睦笑著,相互謙讓著依次入座。

  此時座位排列,為首的便是溫越、王恩寵、張霖若、洪承疇等人一桌。

  其餘祖大壽、滿桂、馬世龍等一桌。

  各人麾下,也按照職位高低,一一入桌。

  余者護衛等,同樣專人招待。

  城外大軍,也有酒肉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