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軍打出了自信,打出了威風,可就是把李朝的君臣,給打懵了打傻了。閱讀
中土皇朝發威了以後,他們才知道,對方是這麼牛逼的。
他們敢跟中土王朝對著幹,那是他們跟明朝的軍隊合作過,知道明朝的軍隊,也就是這水平,也就認為中土的軍隊,大多數就這樣的水平,就算是跟他們鬧翻了,干幾架,也都不用怕。
誰知道,這一個滅掉了大明朝的華夏帝國,會這麼的牛逼,這麼的強勢,這麼的能打,無負帝國之名。
這一刻,李綜大王他是後悔的要死,差點想撞牆,所以他也都沒有什麼好猶豫的,馬上再次派出了使者,表示願意把世子交出去作為人質,向華夏帝國俯首稱臣,並且作出賠償。
當然他是死不肯認知認罪的。
雖然華夏帝國指出,這是他在幕後操縱和指使,這也是他們出兵主旨,主要就是抓拿李倧問罪。
但是這一點他是不會認罪的,在他的眼裡,所有的罪過,都是臣子們的罪過,都是手下們幹的,他作為大王,是不知情,是被別人隱瞞的,除了他不能交出去以外,對方就無論是要誰,都可以交出來。
為了平息華夏帝國的怒火,他願意交出任何一個人,就是他的兒子都願意交出去。
這一次華夏帝國他們的答覆很快。
不過依舊還是拒絕他的解釋,華夏帝國方面認為,這件事情就是李宗大王在背後操縱的,他必須接受審判,必須受到懲罰。
到了這一步,李倧徹底的死心,知道對方不是為了使者報仇而來,而是衝著他的李氏朝鮮而來,是為了滅亡他朝鮮而來。
此刻李倧淚流滿面,痛心疾首地說道:「華夏帝國之我之心不死,諸公當上下一心,才可以擊退強敵。」
如果是以前,這些大臣們還會有所懷疑,認為華夏軍出兵的原因,現在已經不再懷疑了,那就是為了滅亡他們而來,這就激起了他們同仇敵愾之心。
如果是以前,這些人都在認為,只要把一些人交出去,俯首稱臣,賠一些財物,華夏軍自然就會退去,因為他們是控制不了這地方,掌管不了這地方的。
但是現在,對方居然不依不饒,要他們交出李倧大王才肯退兵,這就讓他們意識到,對方的目的非常的不純。
所以大臣們紛紛表示,願意跟李宗倧大王共赴國難,共同進退。
李倧大王看見朝中的意見一致,心裏面感到欣慰,他就問道:「諸公有何退敵之策,儘管說來,若成不惜列土封候。」
別看大臣們表忠心的時候,個個都非常的大聲,非常的踴躍,但是要他們拿出實際的策略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拿得出來。
因為他們都知道,現在華夏帝國數十萬大軍壓境,為的就是滅亡他們而來,要擊退敵人,可不容易。
在經過短暫的沉默以後,終於有人提議,向後金國求救,向日本幕府將軍求救。
這一位大臣他的腦袋還是相當的清楚的,他知道唇寒齒亡的道理,李朝如果被拿下了,這就意味著華夏帝國的候鋒直指日本,背後則是夾擊後金國,他們不可能熟視無睹。
李朝跟後金國是敵對的,在以前,一直稱對方為建奴,稱對方為胡虜,就連對當年入侵他們的戰役,都叫做丙子虜亂,到了此刻,他們有求於建奴,終於稱對方為後金國,準備派出使者,向對方求援。
這位大臣的提議,獲得了所有大臣贊同,這幾乎是他們唯一獲得援兵的方式,如是以前,他們可以向中土大明求援。
但是現在,大明都已經玩完了,也就意味著,他們沒有主子,沒有人會保護他們了,他們名義上的主子後金國,壓根就保不了他們,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又向日本人求助。
這兩個以前都是他們的敵人,還打了一個你死我活,但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為了獲得救兵,他們是別無選擇,只能向他們求救了。
朝鮮君臣在定下了這兩條以後,也都發下了詔書,向全天下,八道的官員和軍民,命令他們入京勤王救駕,抵抗外敵。
做完這些動作了以後,朝鮮君臣也都沒有別的猶豫,因為他們的細軟和財務收拾的差不多了,馬上就往平壤方向跑過去。
他們可是知道,如果等華夏軍從容的收拾了覺華島和南漢山城以後,就會向這裡下手了。
對方現在的策略,已經很明顯,就是以消滅它們為目的,所以對方壓根就不急,也都不以占領漢城為目的,占領了漢城是很快可以結束了戰爭,但是對方並不這麼幹。
李倧大王在皇室衛隊的保護之下,帶領著五千多人馬,連夜的離開了漢城,往平陽方向奔去。
當然他這一次的逃跑,稱之為北狩,也是秘密的行動,他可是不敢告訴漢城的百姓,說他不要漢城,不管大家的死活往北方逃了,如果這樣子,會引起全城的大亂。
當然他們也都知道這樣的消息,壓根是藏不住的,但是他們希望能夠爭取幾天的時間,等他們逃到了平壤了,才傳出去,到時候就是全城大亂,也是別人頭痛的時候了。
反正他們逃往平壤,也不是第一次了,只不過這一次有所不同,這一次他再也不能向宗主國大明求援了,而是向他們的敵人後金國和日本幕府求援。
如果是以前大明,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出兵支援他們,而現在的後金國和日本幕府則是不知道他們的想法,就算他們願意出兵,估計也都代價不會少,甚至不會願意離開,其實這就是飲鳩止渴,但是沒有辦法,總比現在渴死好。
鄭芝豹他們在海軍參謀部開會研究,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鄭芝豹說道:「李朝這些人,肯定沒有勇氣在漢城跟咱們決一死戰,看見風聲不對,馬上腳底抹油,逃往平壤,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鄭芝豹這一個分析,也都獲得了其他人的一致贊同,不要說是李朝的君臣,就換做是他們,面臨現在的困境,退守平壤,就是最好的辦法。
像崇禎皇帝那般,敵人兵臨城下,苦候援兵不至以後,寧願自盡,也都不願出逃的皇帝沒有幾個,就連作為他的敵人的華夏帝國的眾多高級將領,對此也都是非常的佩服,認為此人乃是一個剛烈的皇帝,有骨氣,有節氣,值得尊重。
崇禎皇帝縱有萬般的不是,但是在氣節方面,不落於任何一個人。
比起平時動不動就自稱為道德君子的人,強上一萬倍,所以即使他是亡國之君,但是華夏帝國對他確實沒有多少的差評。
華夏帝國定下的論調這就是,明朝皇帝算是好皇帝,但是他身邊的大臣不是好人,就是因為這些大臣們禍亂朝綱,搞得朝政一片混亂,社會黑暗,才導致的大明的滅亡。
他們這些人起兵,不是為了謀朝篡位,而是清君側,誅奸邪,還朝廷一個朗朗乾坤。
只是崇禎皇帝不明白他們的初衷和苦心,以為他們是造反的,所以居然自盡了,令他們也為之感嘆。
華夏帝國他們假惺惺的公開聲稱,如果崇禎皇帝還在,依舊還會奉其為主,繼續為大明效力。
當然他們自己也都知道,這就是鬼話,有多少人相信這就不好說了?只不過他們現在就是這般的裝飾自己的門面,就是這樣說了。
大將陳文若道:「既然知道對方出逃,我等何不在官道之上布下伏兵,等他們鑽進此處,將其一網成擒。」
鄭芝豹說道:「參謀部正有此意,只不過上面的意思,不是將他們一網成擒,而是一網打盡,你明白嗎?」
陳文若當知道,這只是兩字之差,意義卻是天地之別,前者就是可以命令對方投降,後者就是不接受對方投降,殺光殺盡。
陳文若眼中寒光一閃,他說道:「卑職明白。」
鄭芝豹道:「既然你明白,這件事就有你率領第八師執行這一次任務吧?」
陳文若立即接令,大聲說道:「喏!」不過他同時又說道:「殺雞焉用牛刀,派一個團去就行了。」
鄭芝豹說道:「獅子博兔,也要全力以赴,這一次我們來,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李朝的問題,不讓一個人逃脫,有效有利於後面問題的解決,你明白吧。」
陳文若說道:「卑職明白。」
陳文若在接令以後,馬上就率領著第八師,繞過了漢城,直奔通往平壤的官道,在漢城三十里之外的一個山谷進行埋伏。
陳文若作為華夏軍隊後起之秀,開國也都被封為了侯爵,這次隨軍出征,統帥可是劉布的岳父大人,又是親王,海軍統帥,他可是心服口服,不敢有任何的異議,既然上面命令他執行,他馬上去便去做。
陳文若雖然出生一文弱書生,但是經過幾年的磨練,也都成為了一個合格的軍人,他也都知道什麼叫做慈不掌兵,既然隨軍來到這裡,就得聽從命令,所以在戰鬥之前,他下達了命令:「此戰全力以赴,雞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