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夫人批評楊如花做什麼呢?主要是批評她縱容夫君沉溺於閨房之樂,不上朝工作。
楊如花很想解釋,其實她每天很早就叫醒米柱,但是最後都是變成了做早操,然後去健身房,米柱不屑於上朝旁聽,他通過手下們的密報,能知朝廷大事,早上三點起床,四點去早朝,對他來說坑爹而要命。
一般是五更上朝,即卯時(5-7點)大概3點鐘起床。打整儀容,吃早點然後出門,有的走路,有的坐轎,目的地是朝庭,大約5點鐘開始上朝,或者在門口候等上朝。
然後朝班排隊:文左武右(以皇帝坐北朝南的位置為基準),按官職大小從前往後排。
行禮、上朝,雙手執笏(把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遺忘)第一句話絕對是: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皇帝接一句:眾愛卿平身有事就說,沒事就退,回值房辦公。
退朝時間一般在辰時(7-9)點。古官員上班早下班也早。大明規定春夏下午4時下班,秋冬下午3時下班。這樣算下來也差不多是8小時制了。
國家大事多,朝會開的時間自然挺長,得上午才九點「退朝」,這要是在家肚子裡不墊點底,站這麼久實餓得慌吧。退朝後各官員在宮門外可以吃皇帝恩賜的早點後,就各自干日常工作去了。
早朝是制度,不請假擅自不朝的或者撒謊的,一經發現按大不敬論處,而且是每日必行之禮!皇帝上不上朝是另一回事,出大事了可以臨時取消。皇帝不上朝也是常有的事,後宮這麼多妃子,晚上還要忙,難免自己也「慵懶「一下,最著名的是神宗萬曆皇帝28年沒有上朝,那官員們估計也順便奉旨慵懶了。
現在的朱由校,一萬個不想上朝,但是臣強主弱,他只得去了,君王不上朝是懶,官員不上朝是大不敬,但米柱不同,他其實不是朝廷命官,只是內廷命官無論是東廠提督,還是錦衣衛指揮使,都有權上朝,但每一個朝廷官員,都不會希望米柱上朝,最好永遠不上,米柱工作的特殊性,每一個被他盯上的人,都有一種背後生寒的感覺,此君不上朝,才是天下第一好事。
米柱是順應大潮,聽從諸君美意,但米夫人就不這麼想了,她認為米柱是耽於夫妻閨房之樂,變懶了。
楊如花道:「這是維新他自己不想上朝,不關本宮的事。」既然是和婆婆對講,還是搬出郡主的派頭才行,要不然真壓不住誥命夫人的鋒頭。
米夫人道:「話雖如此,但郡主也要多加規勸才是,這才是相夫教子,不能任由他們性子來。」
楊如花並不覺得夫君多愛她一些,多伴她一些有什麼不妥,但是看見婆婆不高興了,只好答應道:「好!媳婦知道了。」
楊如花來到書房,對正在查閱宗卷的米柱道:「我要你早朝。」
「現在?晚上吧!」米柱說道,每天早上楊如花將他叫醒,都會成為另一次恩愛的開始,所以米柱都將這當作他們夫妻間辦事的暗號。
楊如花嗔道:「死相!」她將米夫人的話說了出來。
米柱將她拉過來抱入懷中,說道:「阿娘在妒忌你,她用五年時間才教會我穿衣服,你卻用一分鐘讓我脫光,毀了她辛苦經營得到的一切,所以她妒忌你。」
這話楊如花是愛聽,她說道:「明天不能再懶了,必須勤於政務,明天要去早朝。」
米柱道:「勤政並不用通過早朝體現,本官的工作,更加廣泛,更加難以體現。」
他這個東廠和錦衣衛的提督,是天子近臣,負責保衛皇帝,剷除內外之敵,除了安排保護皇帝之外,並沒有具體而細微的工作,他認為對皇帝和國家有利的事,都可以去做,皇帝重用和信任他,他就以更大的東西回報皇帝。
其實米柱己是歷任廠衛長官中,最勤奮的長官,以前的歷任長官,都是忙於替皇帝剷除敵人,收受賄賂,又或者打擊異己,構陷大臣,米柱格局更高,決定利用手中的特權,做更多的大事。
他既可以問楊鎬的案件,又可以查河東的蝗商,既可插手軍隊的事處,又可以為皇家推廣馬鈴薯、番薯、玉米種植,他自己認為,這才是合適的理想中的工作崗位,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於國於民而言,他所作出的貢獻,並不比首輔遜色。
楊如花道:「夫君就這麼喜歡吃這仨樣?」自她過門後,就發現米柱一直在搗鼓這仨樣,現在在書房是烤火,都讓人烤著一個玉米,煨著幾個番薯。
米柱道:「郡主有所不知,這可是好東西,對於富貴人家,這是消遣小食,但對於窮苦人家來說,這就是救命糧。」米柱雙目閃過神采,說道:「當中原大地,長江南北,種滿這三樣東西之時,就是康熙盛世來臨之時,我們的子孫永享太平盛事。」
明內亡於流寇,外亡於建奴,若無流寇攻陷京城,摧毀政府,決無建奴入主中國的可能,如果百姓吃飽飯,絕對沒有這麼多人去造反,讓官府剿之不絕,越剿越多。
楊如花推開他,說道:「少來這一套,難道想要忽悠本宮做番薯郡主不成?」
楊如花是諷刺這貨,為了忽悠皇帝答應推廣此仨物,帶了薯片、薯條去給皇帝吃,然後忽悠皇帝,說這東西如何如何的好,耐寒耐旱、產量高,生產周期短,是百姓裹腹的利器,只要一種,盛世就會來臨,然後皇帝一高興,就答應了他的要求,並因喜好番薯,而一時手舞足蹈,自稱為番薯皇帝,並即下詣讓首輔葉向高想辦法在全國推廣。
葉向高是福建福清人,番薯最早的種植地之一,將番薯藤從呂宋偷回來的陳振龍就是他的老鄉,葉向高在京為官,就有收到過番薯作為禮物,說是家鄉土產,退休在家期間,更是深知番薯的屬性,在閩粵之地,有罵人蠢為番薯,取其無腦之意,但皇帝如此嗨,自稱為番薯皇帝,他是哭笑不得了。
葉向高二次拜相,可以說是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位極人臣,風頭無雙,他是希望可以為後世留下一些什麼,立功立言立德之類的,他也為米柱龐大的番薯推廣計劃打動,若能解決百姓裹腹的問題,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流芳百世也不是什麼假話。
葉向高就借著皇帝也喜歡的東風,同意推動這一計劃。
而且米柱為了給《大明日報》拉關注,拉流量,破天荒的創歷史的進行了傳媒史上的第一次專訪,皇帝朱由校在御花園接受了《大明日報》首席記者葉思道的釆訪,這一次為群臣詬病的採訪最後刊登在《大明日報》之上。
消息傳出,該期的《大明日報》銷量加印至五十萬份都不夠。
米柱一開始就讓報紙免費,就是為了提高辦報的門檻,這是一件大投入的無盈利的東西,不致於出現阿豬阿貓阿狗都可以隨意辦報的局面,而且,米柱也相信,古人不會這麼傻,坐看報紙這麼大的影響力而無動於衷,其它人也會辦的,所以他們迅速出台了《新聞法》,必須通過內廷司禮監審批,才可以辦報,違者一律視為非法,東廠馬上登門拜訪,從而令他們內廷一系搶先占領與論宣傳這高地。
原則上他們不會再允許其人人辦報,從而獲得獨霸輿論的權利,像東林黨,會利用辦書院的機會,宣傳自己的主張,擴大影響力,但書院比之報紙這巨大的影響力,又遠遠不如了,在兵不刃血之間,米柱就在搶占到了輿論宣傳們重要陣地。
雖然不致於一個《大明日報》可勝十萬雄兵之說,但是它確有十萬大軍也做不到的事,比如引導與論引導民意方向,他做得非常出色。
比如殺楊漣等四大臣事件,就被它洗地,消除了不良影響。
皇帝不過是接受了一個簡短的採訪,但卻拉高了他的人氣和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
皇帝在百姓的心目中,是龍種,是天子,是住在紫禁城中的神,高高在上,只可遠觀,不可近看,語言上的衝撞,都是大不敬。
現在這採訪,只是告訴人們,他喜歡看什麼書,喜歡誰的書法字畫,喜歡怎麼樣的食物,喜歡的零食是什麼,足以令京師引起轟動,特別是他重點推介的食物,馬鈴薯、番薯、玉米,更是迅速的獲得了關注。
葉向高拿著報紙,嘆道:「番薯皇帝,名不虛傳。」可以想像,在皇帝都叫好讚美的情況下,這會引起多大的轟動,百姓們會爭相購買種植,這才是一言驅動千萬人行呀。
韓爌則是憤怒不己,大聲斥責:「米柱這個奸賊,居然讓皇帝做如此掉價之事,罪該萬死。」特別是他聽聞,米柱只是向皇帝進獻了薯片、薯條這等小吃,就誘得皇帝答應接受採訪,他這是更加氣憤,認為米柱就是把君王當玩偶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