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工藝突破

  王文龍的小說在結構上摹仿《人世間》,寫的又是東北家族的事情,最後寫出的效果可能會和《闖關東》類似,只不過王文龍所寫的小說主角都是東北最普通的軍戶,其中的角色哪怕到最後也不會飛黃騰達,所以時代感不會那麼濃烈,在展現後世小說寫作技巧的同時也能更方便讀者代入。

  這也給王文龍的素材收集工作提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收集足夠的素材,王文龍又對毛文龍船隊中所有的遼東軍護都進行了詳細的採訪。

  這些軍戶的來源各有不同,祖先到達遼東的時間也互相參差,正好讓王文龍得以從普通百姓的眼中了解到遼東的普通生活,這是王文龍腦海中那些歷史書都不會記載的角度。

  接下來一個月時間,王文龍都在整理遼東的歷史,以及採訪記錄,務必要做到萬無一失才決定動筆。

  而就在王文龍專心於素材收集的時候,萬曆三十五年的六月,京城盔甲廠。

  「子先,成了,試製成功了!」

  孫元化一臉興奮的拿著做實驗記錄的本子跑進辦公室。

  因為熟悉物理而被派來跟他共同督造火器的徐光啟連忙站起來:「鑽頭做成功了?」

  「沒錯!就跟建陽想的一樣,不需鍛造,用合金就可以直接在鋼條上鑽出膛線來!」

  孫元化已經接受了兵部八品掌固之職,來到京城和徐光啟共同負責監督工部製作米尼彈和線膛槍,王文龍這個兵部司務丟下米尼彈和線膛槍的發明就跑了,而後續的工藝改造都由孫元化和徐光啟兩人頭疼。

  米尼彈的製作非常簡單,可是線膛槍的製作難度對於此時的鐵匠技術來說卻實在太大了,手工鍛造槍管的成功率比起王文龍最先的計劃還要低。

  為了能夠使得線膛槍快速推廣,王文龍在臨走之時還和孫元化徐光啟分享了另一條槍管制造路徑:不用鍛造,直接鑽孔。

  槍管鑽孔製造其實是中國槍匠的獨門手藝,在許多清代的槍匠老照片中都能看到清末的制槍匠人用壓了石輪的簡易鑽頭直接在均勻的金屬棒上鑽出槍膛。

  後世學者分析,這其實是因為清末的鍛造技術已經落後於國外,同時期在美國因為有好鐵,同樣是出自小作坊的肯塔基步槍卻可以完全用鍛造方法製造槍管。

  大清官方提供的官鐵質量無法承擔鍛造槍管的大規模生產,鍛造出的槍管炸膛率太高,所以只能走鑽槍膛路線。

  直接拿鐵條鑽出的槍管哪怕鐵的質量差一些,炸膛率也遠比拿鐵板卷出來的槍膛要低。

  後世學者一般認為,清末的中國槍匠所使用的槍彈鑽頭應該也是進口合金,畢竟憑清代的冶金技術很難做出合格的鑽頭鋼。

  王文龍提出這條技術路線的時候也覺得這條路線在大明實際生產的可能性不大,卻沒想到孫元化和徐光啟兩人在發現線膛槍槍管的成品率低到只有一成之後,爆發出了相當高的鑽研熱情,而孫元化從江南物理社帶來的幫手之中還真有冶金方面的專家。

  這專家是物理社在寶泉局制幣廠培養出來的,在保全局鑄造銀幣的過程中,江南物理社就想方設法的降低銀幣中的貴金屬含量,並且還要使所鑄造的銀幣能夠防腐、防鏽、防磨損。

  結果就是江南物理社還真的搞出了一套很原始的金相學,恐怕連王文龍都想不到,如今全世界最好的合金製造專家已經在大明的江南寶泉局造幣廠誕生了。

  這群人研究了幾個月的合金,居然真的搞出了一套鑽頭鋼的配方。

  徐光啟連忙拿過孫元化手上的實驗數據仔細分析,越看眼睛越亮:「如此一來線膛槍就可以批量製造了?」

  孫元化笑道:「四五十兩銀子一支槍管是跑不了的,但成本已經比起之前大大降低。」

  盔甲廠製造出的鑽頭鋼放到後世全都算是殘次品,造價和磨損率都奇高,但卻已經可以大大減少製造線膛槍槍管的成本,線膛槍已經具備了成為制式武器的可能。

  徐光啟和孫元化都是一臉興奮,他們覺得自己終於是不負王文龍的期望,將線膛槍和米尼彈的製造工藝給磨出來了。

  東西是做出來了,剩下的事情卻要由兵部來操心。

  兵部尚書王世揚在得知線膛槍可以廣泛裝備的消息之後極為興奮,接著就陷入推廣新武器的為難情境中。除了京營知道線膛槍和米尼彈的厲害願意大量裝備之外,全國的其他軍隊對這兩樣新鮮武器都沒什麼概念。

  大明的軍隊到此時已經相當陳腐,想要在軍中推行新武器非常困難。

  各地的地方武裝都是虛應故事,對於換新裝備普遍不熱衷,畢竟兵部給他們送新武器來,對於地方的武官並沒什麼好處,可能還會要求他們增加訓練內容,多添麻煩。他們寧願自己在地方上採買,那樣油水都能留在本地。

  至於要實際打仗的邊軍——一個個都是驕橫無比,對於自己的傳統武器有相當自信。上一次大明軍隊大規模換裝新式武器還是在援朝之戰,那也是因為萬曆援朝之戰的實際戰果顯現出了新武器的威力,若非如此大明能戰敢戰的邊軍營兵甚至連鳥槍都不願全面配裝,寧願拿著過去的三眼神銃沿襲舊戰法。

  王世揚求萬曆皇帝下書要求全國軍隊裝備線膛槍,萬曆皇帝在宮中也試過線膛槍的威力,對這武器比較看好。很快,萬曆就下旨命令往三邊送線膛槍和米尼彈做實驗之用。

  不過萬曆的旨意中只要求三邊的邊防軍自己做實驗,並沒有依照王世揚所建議的,強行命令軍隊接受新武器。

  萬曆在別的方面擺爛,可在軍事上卻較為謹慎,他很明白大明軍隊的德性:對於邊軍的驕兵悍將,逼迫他們接受新武器新戰法,肯定會適得其反,與其遠程指揮,還不如讓他們自己摸索,看能否接受線膛槍。

  正是因為萬曆皇帝對於邊地武官的這種用人不疑,萬曆三大徵才打得下來,當然,也是同樣道理,他才會相信李成梁所說的六堡不可守。

  一車車的米尼彈和線膛槍就這麼加入了兵部的軍需運輸中。

  邊軍對於京城的這兩樣新式發明並沒有太過看重。

  連萬曆皇帝和兵部尚書王世揚都覺得米尼彈和線膛槍想要被邊軍接受至少需要幾年時間,卻沒想到米尼彈馬上就獲得了上戰場的機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