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十年收復遼東?
太子所述的遠景計劃讓王在晉都暗自吃驚。
不過稍加思索也就釋然了,如今朝廷頹靡,戰事堪憂,加之太倉吃緊,天災頻發,若要有所改觀,也須從長計議才是。
太子欲用四個五年階段來扭轉態勢,倒是沒有一蹴而就的急切心理,非尋常孩童心緒可比,抑或當真受過太祖高皇帝之點撥。
只是時限有些讓王在晉憂慮,只怕自己已然活不到那個時候,無法見證王師擊敗東虜,服克遼東各地了。
若想將此策略持之以恆地實施,最大的問題便是餉銀,為了袁、孫二人的防禦計劃,朝廷每年撥發逾五百萬兩的餉銀。
然而遼東戰事未有改觀不說,還每每損兵折將,令東虜步步緊逼,致使朝野震驚不說,頻繁更迭將帥,使得朝令夕改,既定戰略無法貫徹。
王在晉在路上算過,保持遼西諸部之戰力,加之完善山海關,至少需要每年四百萬兩的軍費,再低只恐不能顧及全域之安危。
「愛卿熟悉邊務,更親赴此地任職,定有遠見卓識,本宮願洗耳恭聽!」
不怕老王頭開口,就怕他不說,只要雙方能夠互通有無,最終還是可以商量出來一個折中方案的。
「老朽頭腦愚鈍,應變不及,恐耽誤殿下大事。今滿腹空空如也,僅有三策可獻。其一,整頓兵馬。其二,修繕關隘。其三,編練新軍。」
王在晉此行的最終目的並非當官心切,而是要核實心中所提及的內容,尤其是皇帝駕鶴仙遊,這可是天大的事情。
其次便是查看朝野境況如何,若是還算安穩,那赴任遼東之事便可以商量,否則拂袖而去也說不定。
念在皇帝已然如此這般,年幼的太子又擺出一副虛心受教的模樣,加之皇后言辭懇切,王在晉心中積攢起來多年怒火也消退了大半。
最重要的是與其爭鋒相對多年的主要對手與朝堂敵人均已消亡,所要討回的公道只能兌換為一紙委任狀而已。
「愛卿不必妄自菲薄,如今朝野之中,能夠鎮守遼西要害之人,僅有愛卿一人爾。本宮深知愛卿才學過人,履歷甚佳,乃是我大明的定海神針。故而遣人前去有請,若下人有無理之處,還望愛卿多多包涵。」
老王頭說的三條都言簡意賅,但也說明人家並沒有閒著,心裡還是惦念著朝廷里的大事小情。
入仕數十年,老王頭幾乎將各部的工作都幹了一遍,還熟悉遼東軍務,對於如何防禦辮子,可以說是了如指掌。
不管是何許人也,都愛聽奉承話,老王頭桀驁不馴,一臉嚴肅,可對於某太子的誇獎並沒有表現出厭惡之色。
這就說明人家對其自身的定位很是明晰,在能力、資歷、威望等方面,較於其他朝臣,也是首屈一指的。
「老朽何德何能,可受殿下如此抬愛。錦衣衛前去並未為難老朽及家眷,路上也還算順利。今番僅述愚見而已,還望殿下莫要嫌棄。」
太子以禮相待,又不吝溢美之詞,讓王在晉很是受用,作為前輩與長輩,哪怕不再入朝為官,也應該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
但對於赴任便是另外一件事了,皆因遼西乃是朝廷的重中之重,絕非三言兩語便可徹底解決的。
「本宮覺得愛卿可以,之前本宮在閒暇之餘寫了一本關於遼西地區的防禦策略,只怕僅有愛卿一人可以看懂,其中若有瑕疵,愛卿莫要嘲笑!」
麼雞將自己編輯的合訂本拿出來,還讓楊進朝將一張涵蓋薊鎮與遼西的大地圖攤開在桌子上,結合起來很為直觀一些。
老王頭不以為然地接過來,隨即便大模大樣地翻看起來,不過剛看到開頭部分,就被新穎的排版方式與簡潔明了的說明圖深深地吸引住了。
某太子對目前遼西地區的軍力情況非常清楚,各部就是一盤散沙,都在混吃等死而已,所以連在畿輔地區打算推廣的主動防禦戰術都做不到。
由於幾乎徹底喪失了野戰能力,出城十里就可能被辮子全殲,所以只能採用被動防禦戰術,就是將遼西明軍主力龜縮在三處戰略節點——寧遠、錦州、山海關。
憑藉這三處地方以及周邊的山頭陣地,來抵抗辮子大軍的南侵,也只有這樣才能保存明軍在遼西地區僅存的有生力量,為日後反攻作為鋪墊。
之所以用寧遠與錦州作為戰略支點,就是因為明軍在關外僅存這兩處據點了,其餘的據點都被辮子步步蠶食掉了。
至於那些星羅棋布的小堡,平時用來作為農場的鎮子,住人還行。在戰時,面對辮子大軍,完全沒有任何防禦能力可言。
真正可以利用上的就是寧遠與山海關之間的廣寧前屯衛、廣寧中前所、廣寧中後所、寧遠中有所這四處規模較大的據點。
而處於寧遠與錦州的寧遠中左所(塔山堡)與廣寧中屯所(松山堡)則在更往北的位置,距離山海關過於遙遠,一旦被圍,所謂支援成功就是在做夢。
某太子主動放棄那些鞭長莫及的地方,就是要重點建設距離山海關最近的廣寧中前所,作為山海關之前的一道屏障來使用。
此地距離海岸非常近,進行擴建加固之後就會變成一座要塞,而且可以隨時得到山海關方向與來自水師的有力支援。
一旦辮子想要奪取此地,就會遭到明軍來自東與南這兩個方向的夾攻,而且想要圍城打援是非常困難的。
只要辮子打不下來廣寧中前所,那麼山海關就是完全沒有危險的,這裡就是通往山海關的鑰匙,沒有「鑰匙」就想要叩關,其結果只能是在關前遭到重創。
以後明軍在關外的據點,要全部在海岸線附近的高地上修建,不但無需擔心辮子挖溝引海水來攻,還可以隨時得到水師的援助。
想要大軍圍困,進而逼迫守軍投降是不可能實現的,城內守軍雖然戰鬥力很低,但只要能夠從海上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就不會輕易開城投降。
這樣依然可以從縱向方面,繼續維繫深入遼東腹地的宗旨,還能擺脫遭到圍城打援戰術的威脅。
其缺點就是總體造價就有點偏貴了,一座城至少要耗資五十萬兩,在寧遠與山海關之間擴建一城與新建三城,就得花費兩百萬兩銀子。
如果不能影響士兵月俸的話,就只能平攤到每年的軍費開支里,至少需要四年才能徹底完工。
但能夠順利完成的話,有了這四個據點作為依託,從山海關至寧遠的南部防線就會比較穩固了,唯一的危險就是來自錦州方向。
對於這個地方,某太子已經不抱多大的幻想了,因為錦州城過於深入內陸,用搶灘登陸的方式前去支援,都會遭到辮子的猛烈阻擊,有些得不償失。
在三年之內問題不會太大,祖大壽能多拖些時日最好不過,實在不行就收兵撤退,放棄此城及周邊的小據點。
為了固守此城,讓辮子聚殲渣明的兩三萬兵馬,著實太吃虧,調派大量援軍過去參戰更划不來。
錦州就是一根雞肋,現在放下很虧,以後不放下會更虧,但必須榨乾這座城池的最後一點價值才能放棄。
老孫頭的一字長蛇陣倒是有不俗的作用,可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明軍必須具備野戰退敵的能力,否則這條長蛇會被辮子砍成好幾截……
在明軍產生了「恐辮症」之後,野戰打贏的希望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孫承宗所倡導的寧遠與錦州都變成了戰術孤島。
裝備了大量火器之後,辮子之所以沒有硬攻這兩處據點,只是擔心己方傷亡過大,並不是沒有一戰而下的能力。
如果十萬大軍附以上千門火炮,圍攻半年,你以為寧遠還會存在麼?
很顯然,只要皇太雞可以捨得上萬狗腿子的性命,寧遠一定會從地圖上被抹掉的!
錦州也可以用這個辦法來剷除,但是連克寧遠與錦州,辮子就沒多少餘力來打山海關了。
對皇太雞來說,與其這樣吃秤砣,不如直接統領大軍入關劫掠更加高效便捷。
一次便能搶到上百萬兩銀子,人口牲畜不下數十萬之多,還無須折損多少兵力。
長此以往,對渣明北方地區的破壞程度並不亞於連年持續的旱災。
等明廷疲於應付各地此起彼伏地叛亂,辮子就有機可乘了。
跟當年遼國的南侵戰略一樣,皇太雞先控制漠南地區,再伺機奪取畿輔一帶。
等到跨越了這道天險,逐鹿中原,乃至鯨吞大明江山便指日可待了。
帝師的長蛇戰略並非一無是處,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辮子蠶食關外領土的動作。
對辮子來說,留著這兩座孤島,可以守株待兔,坐等運輸小隊長送貨上門多好呀!
「老朽不知殿下如何看待孫承宗當年崇尚築城之策略?」
對於皇帝親孫疏己,王在晉還是耿耿於懷,而且見到太子也在冊子裡有類似的想法,他就有些觸景生情了。
「築城不宜多,貴在能攻能守。地點要選好,須在濱海方可保存。否則定然是徒勞無功,耗費錢糧之策。」
老孫頭的貪吃蛇還沒吃到啥東西,就被皇太雞砍成了好幾段,就差下鍋爆炒了。
王在晉沒有回應,只是繼續翻看太子所寫的冊子,尤其是關於山海關的加固是他關注的重點部分。
某太子設想在關前兩百步開始,每隔二百步便要一道寬與深均為三丈的壕溝,供計三道之間步滿地雷,以遲滯敵軍進攻。
對於關內,要在原有城牆之後再貼身建一道更高的城牆,比原來高出一丈,新城牆之後再建高一丈之碉樓,形成三層防禦。
在城牆之外,除城門正對的位置,以保持暢通之外,均削為傾斜的斜坡,增加敵軍攻城的難度。
現有的馬面與城樓均需要進行改造,使大幅度提升防禦能力,且攻擊力更為強悍,尤其要增強側向射擊能力。
在山海關以北的山頂建立大型要塞,用以防備敵軍奪取此地,以圖居高臨下,攻擊關內守軍。
大規模擴建南城,重點須新建碼頭,使其向海中延伸,可停靠大型船舶,這樣便可在敵軍前後夾攻時,從海上獲得補給。
某太子不但把文字內容詳細地寫在上面,還繪製了相應建築的草圖,而且每個部分都有涉及。
看上去非常生動形象,如果能夠得以實施的話,山海關將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天下第一關。
如果在某種情況下,明軍不得不退守山海關,那麼就必須讓這裡變成一座堅不可摧的要塞。
最好是讓辮子沒等摸到城牆,就死傷上萬人,圍困三五年都沒法得償所願,這樣才算是對他們「以禮相待」。
在城牆後面,還要配備五百門「隆慶」式迫擊炮以及一萬枚康式火箭,給對方來個異常隆重而又熱烈的歡迎儀式!
麼雞就不信快被轟得找不著北的辮子還敢惦記自己的山海關???
你要是能捨得填進去三四萬狗腿子,那還真能爬過來攻城。
否則,就只能望而卻步。
本宮可以保證,最後一道坎,就是讓你邁不過去。
不得不說,太子在關外築城的策略,讓王在晉頗為反感,與孫承宗別無二致。
但是加固山海關的想法,又讓他很是心動,因為與自己之前的設想不謀而合。
若依太子所寫,即使不在八里舖修建一條新長城,山海關亦可固若金湯。
必定能讓敵軍未到城下,便先死一半,守軍便能事半功倍,以逸待勞了。
太子在冊中言明,可為山海關提供一百門泛紅夷大炮、兩百門大小佛郎機、五百門迫擊炮,火箭與鳥銃各一萬支。
王在晉雖未見過迫擊炮的廬山真面目,但根據太子所繪製的圖畫及相關說明,便知此炮的妙用了。
若有如此眾多的利器相助,王廷臣所部尚有一萬餘人馬,加之他地收縮而來的兵力,每年再行編練一萬新軍,總兵力不下三四萬,固守山海關便易如翻掌了。
今時不同往昔,即便錦州與寧遠被圍,朝廷也拿不出多少兵力前去馳援了,與其等敵軍進攻此二城,莫不如將主力收縮到關內,伺機後發制人。
若能重創來犯之敵,便是大功一件,由此反攻也有可能,不然也可保存大量人馬,避免被敵軍聚殲於曠野。
在老王頭看來,用五十萬兩銀子去加固廣寧中前所,完全是多此一舉,用這筆錢完全可以編練一萬新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