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2章:沙漠爭雄

  大明帝國在非洲有兩大支柱,一根是北面的奧斯曼帝國,另外一根便是南邊的閩國。

  奧斯曼帝國的制式裝備幾乎全盤照搬大明同款,因為可以用石油或成品油來換購。

  在不需要花費外匯,只用易貨貿易就能完全軍隊裝備現代化的情況下,自然是照單全收。

  只要不是大明帝國暫時禁止出口的特殊武器,奧斯曼帝國都會在給自己的海陸空三軍買個遍。

  在任何時代,土豪都很任性,但這種人性式採購絕對受到賣方的熱烈歡迎。

  鄭成功那邊的油田比奧斯曼少得多,用礦石半成品換購的話,多少會稍微收斂一些。

  單論本國的工業化速度,在某尊師的大力幫助下,從零開始的閩國比家底頗豐的奧斯曼帝國要快得多。

  在很早以前,閩國就可以自行建造戰列艦了,現在能夠生產噴氣式戰鬥機。

  非洲小霸王,說的不是奧斯曼或者法國,而是後起之秀的閩國!

  處於兩國的父子關係,以及某兩人的師生關係,閩國的武器裝備也會向大明帝國無限靠攏。

  除了禮包的武器裝備之外,兩國三軍的制式裝備都是同系列的,而且很多都是直接向閩國轉讓技術,由閩國當地的兵工廠負責生產的。

  鄭軍的多次遠征行動,都是基於此,在海外的大明海軍基地,鄭軍的艦船與其他裝備都可以獲得維修與養護。

  駐紮在明屬東非的明軍裝甲部隊,與駐防蘇丹及埃及南部的奧斯曼軍隊所使用的主戰裝備都是同型號的。

  故而這次協同作戰不會存在裝備識別上的問題,通訊聯繫與車輛檢修也很方便。

  奧斯曼與大明的裝甲部隊的主戰裝備都是「虎」-4型主戰坦克與「狼」式履帶步兵戰車。

  除了塗裝、標誌、車組成員不一樣之外,其他別無二致。

  伴隨出征的還有「豪豬」式防空車、「刺蝟」式雙30毫米自行高炮、「犀牛」式171毫米自行火炮、「狐」輪式裝甲運輸車、「貂」輪式裝甲突擊車、「鬥牛犬」式裝甲防伏擊車、「牧羊犬」裝甲越野車。

  在裝甲旅里,輕裝甲車輛還是少數,作為偵察與輔助之用,重頭戲還得由重裝甲車輛來唱,否則開局就得被對面給打得啞火了。

  由於艦隊可以幫助裝甲部隊運輸裝備到儘可能靠北的位置,同時提供全套後勤服務。

  所以聯軍地面部隊得以不需要攜帶多少後勤車輛,此番屬於輕裝上陣了。

  除了常規作戰所需的物資之外,各車組只要攜帶足夠多的飲用水就行了。

  凡是在非洲使用的軍用車輛,特別是一線作戰用車,全都安裝了制冷機。

  主要是給發動機散熱的,順便能讓車組成員享受一下愜意的涼風。

  這對保持車輛與車組的戰鬥力非常重要,等同於隨時隨地可以吃到冰棍。

  得益於艦隊的幫助,所有車組在出征之前,都是把成箱的冰棍往車裡塞。

  揭暄作為海軍總司令,除了擅於打勝仗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體恤下屬。

  在熱帶地區打仗,艦隊上下一定可以吃到冷飲,跟著艦隊廝混的陸軍也能沾光。

  六個旅的聯軍也不需要沿著尼羅河北上,在聯軍艦隊控制蘇丹灣南部的情況下,只要沿著運河平推即可。

  先收復運河南端的蘇丹城,再根據衛星與偵察機發回來的圖像,看看是否有機會收復開羅。

  不然就只能繼續北上,直撲蘇丹運河最北端的城市塞得港,這樣就可以切斷倭軍與以軍的陸路聯繫了。

  為了以防萬一,揭暄只是命令一支小艦隊進入蘇丹灣,聯軍艦隊主力人仍然停留在紅海西北部水域。

  倭軍控制了蘇丹運河之後,劫持了很多商船,保不齊會將其中的一些商船改裝成偷襲工具。

  這種事不可不防,揭暄不會讓自己的一世英名在這個小澡盆里毀了。

  此番北上,如若地面部隊向開羅方向攻擊不順的話,還有一個選擇。

  那就是退回來,由艦隊將其投送到西奈半島南部地區,然後搶占該半島。

  用區區六個旅當然搶不下來偌大的西奈半島,但加上鄭成功準備的三個軍九個旅就很可能了……

  如不參加對波斯的軍事行動的話,不斷進行人員更替的鄭軍也缺乏實戰經驗。

  等到結束波斯之旅後,參戰部隊可以回國休整,收復埃及的行動就可以交給第二梯隊來完成了。

  作為追隨昊菁皇帝南征北戰的門徒,鄭成功一向認為實戰才是保持部隊戰鬥力的不二之選。

  有機會打實戰就不要窩在老家玩演練,實戰的時候,敵人可不會輕易放過你。

  就算你躺在地上,對方都會用刺刀來驗證死活……

  只要不是大規模參戰,戰爭成本就可以在可控制的範圍之內。

  更何況某尊師給自己的門徒全額報銷相關費用,除了鄭軍的工資。

  鄭軍比明奧聯軍的行程時間上只晚了兩天,算是臨時決定的增援部隊。

  在閩國後方穩固下來,除了埃及之外,非洲其他地方沒有出現新的叛軍之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鄭成功認為自己派出三個軍北上參戰,應該沒有天大威脅,而且還有揭暄的艦隊負責火力掩護與後勤支援。

  沿著非洲西海岸北上,進入地中海的鄭軍艦隊則由鄭省英指揮。

  艦隊包括兩艘航母、兩艘兩棲攻擊艦、四艘戰列艦、四艘巡洋艦、十六艘驅逐艦、十六艘護衛艦、十二艘潛艇、二十艘登陸艦、十六艘補給艦、兩艘醫療船。

  橫跨大西洋來援的印加艦隊則擁有四艘航母、六艘兩棲攻擊艦、六艘戰列艦、八艘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二十艘護衛艦、十五艘潛艇、二十二艘登陸艦、二十八艘補給艦、三艘醫療船

  鄭軍進入地中海的艦隊比印加海軍要少,原因就是部分鄭軍艦隊參與了封鎖波斯沿海的軍事行動,來不及兜圈子進入地中海。

  波洛這次算是給足了老朋友面子,難得遇到可以還人情的機會,而且是緊接著兩次機會,那就要好好把握一番。

  基本上印加本土已經不剩幾艘主力艦隊了,全都派往中東地區了。

  對於有人趁此機會偷襲印加本土的可能,波洛認為留守的兵力便可以挫敗敵人。

  印加本土還留有至少二十個旅的作戰部隊,陸軍主力幾乎沒怎麼動。

  空軍更是開始逐步換裝具有超音速巡航功能與遠程打擊能力的「颱風」戰機。

  不論是對海還是對空作戰能力,印加空軍都獲得了質的飛躍。

  與明帝國做鄰居,只要老朋友還是皇帝,那麼即使在明屬南美的將領有二心,叛亂行動也很快會被彈壓下去。

  實際上自從印加帝國建立以來,只有企圖捲土重來的西班牙人,以及禮包出現的阿根廷人威脅到了帝國的安危。

  除此之外,印加帝國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人,而是大自然,尤其是安第斯山脈頻繁的地震。

  若是刨去地震與海嘯不算,印加帝國可以算得上風調雨順了。

  光是憑藉採礦、冶金、畜牧、水產、農副產品這幾大類,就讓帝國上下過上了舒坦日子。

  除了皇帝波洛以及一些將領和大臣還能居安思危之外,帝國上下都覺得有明帝國的保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安第斯山裡有的是大礦,帝國又坐擁兩洋優勢,還背靠明帝國。

  這種地理環境,簡直是安全得不能再安全了,帝國高層可以躺著數錢了。

  之前奧斯曼帝國高層也是這麼想的,直到各地出現了諸多禮包……

  七月三十日下午四點剛過,黃廷所指揮的聯軍艦隊便赫然出現在蘇丹港的外海。

  雙方經過了四次有來有往的隔空對射,現在已經基本上打光了所有反艦飛彈和大部分防空飛彈,就剩下艦炮與魚雷了。

  兩邊的潛艇與反潛直升機反而成了搶戲的主角,潛艇忙著偷襲精疲力竭的水面艦艇,直升機忙著搞死水裡的「大黑魚」。

  隨著一艘接一艘的戰艦被潛艇偷襲得手,黃廷忽然覺得己方艦隊剩下的這些艦船最後都得沉在蘇丹港附近。

  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可以用各種口徑的艦炮,與對面的同行們較量一番的。

  是役,既分高下,亦決生死!

  戰列艦主炮首先開火,然後是巡洋艦,最後才能輪到驅逐艦與護衛艦。

  雙方艦隊隔著三十多公里遠的距離,開始向對方傾瀉彈藥。

  師仁不是沒想過讓艦隊分散突圍,但終究得走直布羅陀海峽。

  因為蘇丹運河以南的水域已經被明軍艦隊給封死了,己方艦隊過去就是給人家送戰果。

  根據情報顯示,明軍與奧軍在直布羅陀海峽兩側都修建了大量的反艦飛彈發射陣地,目的就是在必要時刻封鎖海峽。

  毫無疑問,這兩國現在是一夥的,自己的艦隊開過去便會遭到對方得的突襲。

  這兩條路都走不通的話,那就只能在原地掙扎一番了,總不能主動去愛琴海吧?

  如若海戰失利,接下來該怎麼辦?

  對於最重要的一件事,師仁真是沒太想好!

  原路返回的話,又得跟大衛擠在一起,這次還會加上敗退到西部得海珊。

  如若從北非遁逃的話,去其他地方都要單打獨鬥,比抱團取暖更加困難。

  但是抱團取暖還有一個威脅,那就是保不齊這裡面誰會出賣誰!

  師仁可不想被臨時組隊的成員背後捅刀,這種事不會有第二次,一次就足以讓自己萬劫不復。

  想到這裡,師仁還是決定不再走老路,還是找一條新路更為安全一些。

  皺褶眉頭在世界地圖上看了許久,總算是看到了一個可惜銷聲匿跡的好地方……

  雖說距離有些遠,但是乘坐潛艇的話,應該問題不大。

  至於如何經過封鎖嚴密的直布羅陀海峽,很簡單,先乘坐潛艇靠近,再搭乘戰機飛過去。

  進入大西洋之後再跳海,召喚出新刷出來的潛艇繼續上路。

  儘管頗為狼狽,但畢竟是一條可以苟活些許時日的路嘛。

  只要能繼續活著,丟臉就不是啥大問題了。

  一想到暴君朱慈烺會派部隊鋪天蓋地的搜尋自己,師仁便心生得意之色。

  現有的艦隊大勢已去,幾乎喪失利用價值了。

  隨著敵軍艦隊的逐漸逼近,這些戰艦唯一的作用便是掩護自己逃出生天。

  想到潛艇速度太慢,師仁還是選擇在入夜之後,搭乘直升機來次貼地飛行。

  七月三十一日,在古爾代蓋以北的沙漠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裝甲戰。

  五百餘輛90式主戰坦克與相同數量的89式步兵戰車,迎戰北上的上千輛「虎」-4型主戰坦克與「狼」式履帶步兵戰車。

  其他脆皮裝甲車輛都在後方掠陣,重裝的主戰坦克與可以發射反坦克飛彈的步兵戰車才是登場的主角。

  從熱成像與夜視水準高低來衡量,90式主戰坦克要比「虎」-4型強一些,雙方獵殲能力大致相當。

  但是戰事發生在白天,而且沒有沙塵暴與降雨,能見度非常好,可以用光學儀器直瞄目標,「虎」式的劣勢就沒那麼大了。

  由於奧軍與明軍參戰單位數量大致相當,故而採取了東西夾擊的鉗形攻勢,也要分別指揮,不至於混在一起導致失誤。

  倭軍裝甲部隊則沒有分散,只是一股腦的撲向東側的明軍部隊。

  對明軍來說,這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關乎於生死存亡。

  炮口開火時揚起的塵土與履帶行進時產生的煙塵,頓時遮蔽了戰場部分地區。

  這無疑迅速擴大了倭軍90式主戰坦克的優勢,導致明軍坦克再看不清遠處目標之際紛紛中彈。

  而西側的奧軍雖然在努力包抄獵物,可惜戰場煙塵太大,熱成像儀的探測距離又有限,無法快速消滅倭軍的後隊。

  倭軍反而用89式步兵戰車來發射反坦克飛彈,憑此死死抵擋住奧軍的進攻。

  在倭軍處於數量劣勢的情況下,憑藉得當的戰術,居然可以與來犯之敵鬥了個勢均力敵。

  明軍與奧軍都同時蒙受的慘重損失,交火之後的頭一個十分鐘裡,便有近三百輛坦克先後失去戰鬥力。

  雙方在兩三公里的距離頻繁對射,幾乎重現了當年步兵排隊開槍的名場面。

  脆皮的步兵戰車更是難逃一死,幸好搭載的步兵在戰時已經出艙作戰了,不然一炮挨上就得死一車人。

  最終還是揭暄派來的武裝直升機部隊幫了大忙,配合地面部隊消滅了這股倭軍裝甲部隊。

  按照戰損比來衡量,倭軍取得了戰術勝利。

  按照最終結果來判定,聯軍取得了戰略勝利。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