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章:拼光一切

  事到如今,師仁再想那麼多已經沒有用了,當務之急還是要擊退來犯的敵軍艦隊。

  手頭的艦隊還有不少反艦飛彈可以發射,鑑於目標已經進入了17式反艦飛彈四百公里的射程內。

  師仁索性下令將所有該型號的飛彈全部發射出去,等到殘餘目標進入12式反艦飛彈兩百公里的射程內時再打一次。

  17式反艦飛彈儘管性能不俗,然而其數量遠遜於此前倭軍機群發射的反艦飛彈,只有區區數百枚而已。

  黃廷的艦隊還留有不少防空飛彈,而且大量近防炮仍然可以使用。

  奧斯曼海軍秉承了明帝國海軍對水面艦艇的發展思路,忽略隱身,反而加強了防空。

  每艘五千噸級驅逐艦至少安裝了六門近防炮,每艘萬噸級巡洋艦至少有十門近防炮。

  連每艘登陸艦都有四門近防炮,防空火力絕對算得上非同一般。

  這麼做的好處便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己方艦隊的飽和式打擊所帶來的損失。

  之前的若干次實戰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策略的高明之處,所以奧斯曼戰艦的防空炮絕對不會少。

  「海鷂」式垂直起降戰機幹不了太高端的活計,但作為巡邏飛機還是湊合的,尤其是可以為艦隊提供前期飛彈預警。

  此前空戰剩餘的艦載機在距離艦隊一百公里之外,便打掉了超過兩百枚來襲的反艦飛彈。

  等於只有一半左右的反艦飛彈可以突破空中防空網,奔襲最終的目標。

  而在距離艦隊大約二三十公里的位置,又遭到了「增程海麻雀」中程防空飛彈的攔截。

  漏網之魚則被各種近防炮收拾得七七八八,真正打到戰艦身上的反艦飛彈還不到二十枚。

  這主要得益於黃廷在接到遠程預警之後,迅速變換隊形。

  下令將可以高速移動的飛彈艇和護衛艦挪到了飛彈來襲的一側,確保可以增大艦隊單向的防空能力。

  奧斯曼海軍的飛彈艇也裝備了一到兩門近防炮,幾十艘加起來就是近百門之多。

  而且飛彈艇可以高速填補艦隊的防空缺口,這便是黃廷讓奧斯曼海軍攜帶飛彈艇的原因所在。

  這種平時看起來不怎樣的小玩意,只要使用得當,在關鍵時刻便可以為己方艦隊立下奇功。

  對於這次來襲飛彈所造成的損失,黃廷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無非是減員了一艘兩棲攻擊艦、兩艘驅逐艦、四艘護衛艦、兩艘登陸艦而已。

  凡是遭到重創,短時間內卻還不會沉沒的戰艦,都可以退出戰鬥序列,去後方搭救落水官兵。

  其餘艦艇繼續南下,最終目標是絕對不能改變的。

  黃廷已經從某尊師那裡獲悉了禮包刷新的情況,也就是說,在八月一日零點之前。

  師仁應該不會獲得新的戰艦,除非大衛派艦隊助戰,或者師仁獲得了其他人的禮包。

  但這種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因為紅海現在已經被揭暄的主力艦隊給控制住了。

  別說是大衛派戰艦來增援,就算是以色列的漁船,都別想輕易駛離海岸線。

  現在是戰時狀態,但凡事先未經通報,企圖靠近聯軍的船隻,都會被直接擊沉!

  就算挨打了也是白挨打,如若是誤傷,想獲得賠償也是戰後的事情。

  誰敢不服,大可以過來試試,揭暄的主力艦隊正在紅海里憋得無比難受呢……

  而從埃及南部開來的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軍與大明東非的一個軍,已經從埃及瀕臨紅海西北部的城市古爾代蓋登陸了。

  距離開羅不到四百公里,而且獲得了當地居珉的熱烈歡迎

  ,大家都認為奧斯曼軍隊才是王師,完全不接受倭軍這個侵略者。

  由於本土——安納托利亞的戰事,奧斯曼帝國部署在北非與東非的作戰部隊並不多,偌大的埃及也就部署了三個旅以及一些邊防營。

  埃及是指尼羅河第六瀑布下游,也就是以北的地區,將後世的半個蘇丹都囊括進去了。

  而第六瀑布上游,也就是以南地區,全部都是蘇丹陛下直屬地,也就是私人領地。

  這跟明帝國的澳州與北美是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就是易卜拉辛照抄朱慈烺的作業。

  包括後世的半個蘇丹、南蘇丹、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吉布地。

  原本這裡要麼是畜牧去,要麼是不毛之地,經濟價值不值一提。

  然而等到發現了石油,且海產品加工業興盛起來之後,這個地方就成了易卜拉辛的小金庫了。

  憑藉此地,易卜拉辛就可以供養起龐大的家族了,完全不需要從國庫掏錢了。

  家族控制著當地包括石化、冶金、畜牧、水產、農業、電力、供水等諸多領域,酒店、賭場、醫院等日進斗金的地方就更不用多說了。

  不想走上仕途或者從軍的子嗣,都可以去東非生活,起碼可以衣食無憂。

  如若在當地還敢惹是生非,小事的話,可以貶去環境更糟糕的北非。

  犯下死罪就可以自行了斷了,下不去手的話,某蘇丹會派人幫他的……

  由於此前俄軍在這塊土地上橫行無忌,導致直屬地至今還在恢復生產之中。

  現在埃及又出了這檔子事情,讓易卜拉辛自然非常希望儘快收復失地。

  比其波洛的一個禮包,掌握著四個禮包的易卜拉辛當然較為滿意。

  可是印加帝國的叛亂很快就被彈壓下去了,對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反過來,奧斯曼帝國先是歐洲部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好不容易才撲滅。

  中東和北非部分又先後鬧騰起來了,讓易卜拉辛有些顧此失彼。

  就算事後可以獲得一到兩個禮包的補償,由此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在短時間內也是難以填上窟窿的。

  按照戰前的各國財務收入總值排名,前六順序應該是明帝國、奧斯曼帝國、新印加帝國、法蘭西帝國、閩國、荷蘭王國。

  這次全球大叛亂之後,排名就要發生變化了,易卜拉辛估計應該是明帝國、新印加帝國、奧斯曼帝國、閩國、法蘭西帝國、荷蘭王國……

  霸主是雷打不動的明帝國,短期內,印加帝國應該會超越奧斯曼帝國,成為世界第二。

  但憑藉四個禮包對一個禮包的優勢,易卜拉辛有信心在戰後十年之內重奪次席位置。

  閩國之所以能上升到第四,就是因為該國是在老朋友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

  鄭成功不但是老朋友的門徒,而且還獲得了一個禮包。

  這就意味著閩國對法國與荷蘭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軍事裝備方面。

  作為親身體驗者,易卜拉辛深知禮包對軍事現代化的巨大促進作用。

  幾乎可以用飛速來形容也不為過,更何況閩國三面環海,北方也沒有宿敵。

  這非常利於其本國的經濟發展,假以時日,將會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競爭對手。

  不過只要自己繼續控制著北非、東非、中東這三大塊產油區,那麼奧斯曼帝國仍舊會立於不敗之地。

  波洛控制著全球最大的礦區,自己控制著全球最大的油田區域,這算是遙相呼應了……

  為了確保儘快收復埃及,打通油料運輸線,奧軍的北上作戰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五軍包括一個裝甲旅、兩個機械化旅、兩個摩托化旅,這次負責北上就是三個重裝旅。

  裝甲旅擁有三百六十輛「虎」-4型(原型豹II)主戰坦克,以及同樣數量的「狼」式履帶步兵戰車。

  機械化步兵旅只裝備了一百二十輛主站坦克和三百六十輛步兵戰車,不過火炮與火箭炮的數量有所增加。

  所有先進裝備都是從明帝國採購的整車,然後引進技術,在奧斯曼帝國的本土兵工廠進行組裝,最後消化全套技術。

  對於不差錢的買家來說,直接採購整車是最能保證武器裝備質量的方式,缺點就是貴而已。

  但對易卜拉辛這種土豪來說,貴就是性能出色,只要能用成船的石油或者成品油來換購,那就算不上缺點。

  光是「虎」-4型主戰坦克,易卜拉辛就向老朋友訂購了五千輛整車,還購買了相關技術,已經開始在奧斯曼本土工廠組裝了。

  在看到K2型主戰坦克在伊斯坦堡附近的訓練場的精彩表演之後,眼饞不已的易卜拉辛又訂購了一千輛。

  哪怕這種問世沒多久的坦克的單價非常昂貴,達到「虎」-4的三倍之多。

  易卜拉辛手裡也有-95「墮落者」主戰坦克、-84主戰坦克、TR-125主戰坦克這三款T-72的改進型。

  最初這三個玩意讓易卜拉辛大喜過望,認為它們的作戰性能非常優異,起碼可以與「虎」-4型主戰坦克持平。

  然後就被派到了阿勒頗戰場,再然後……

  就被「梅卡瓦」打得屁滾尿流了!

  「梅卡瓦」擁有炮射飛彈,本身射程上就比奧軍裝備的新式坦克射程遠得多。

  其次,雙方在夜視儀與熱成像儀上的差距更大,奧軍在這方面完全是在別動挨打。

  不是T-72的東南歐改進型沒有夜視與熱成像功能,而是這兩種儀器完全是近視眼。

  「梅卡瓦」能看兩千米遠,火炮就能打兩千米遠。

  T-72的東南歐改進型只能看一千米遠,火炮就算能打兩千米也白扯……

  奧軍能取得開塞利大捷,擊退以軍的進攻,完全就是仗著人多勢眾,前仆後繼。

  實事求是的說,奧軍在開塞利地區的作戰行動,堪稱損兵折將的典範之作。

  召喚出來的匈牙利士兵、克羅埃西亞士兵、塞爾維亞士兵、羅馬尼亞士兵,加上做為主力的本土人,還有徵調來的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斯洛維尼亞人、保加爾人、韃靼人、車臣人……

  在協同上就有不小的困難,而且召喚出來的武器裝備與奧軍已經列裝的型號完全不兼容,實際指揮簡直可以用亂燉來兄容。

  作戰思路就是利用人海優勢先莽一波,沒打贏的話,等到撤退下來的軍隊集結完畢,找個機會再莽一波。

  這便是因為多個禮包與奧斯曼帝國內部交織起來的問題,戰時是這樣,平時也是這樣。

  而印加帝國則是以印加人為主體,白人主要負責畜牧,黑人主要負責採礦,管理起來非常容易。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戰場上吃一些敗仗,再損失一些技術兵器,也就不奇怪了。

  易卜拉辛此前已經將朱慈烺手裡的庫存主戰坦克給買光了,然而仍然滿足不了前線的需要。

  按照前線交戰的激烈程度來衡量的話,大致每天都會消耗掉一個裝甲旅的坦克與步兵戰車。

  一年算下來,也就是損失主戰坦克上十萬輛了,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一般,但絕非誇張。

  以軍別的不多,就是飛彈多,而且防空飛彈都可以用來反坦克。

  從開塞利到阿勒頗,奧

  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以軍可以以少敵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認為自己遭受奧斯曼帝國欺壓的庫德人幫了大忙。

  東至兩河流域,西達阿勒頗戰場,到處都有庫爾德士兵的影子,以色列就是他們的天然盟友。

  他們的訴求也很簡單,那就是建立庫爾德國,而且必須由明帝國與瑞典等中立國作為擔保方。

  這是易卜拉辛完全不能容忍的事情,在自己家裡裂土建國,別說庫德人,就算是親兒子都不行!

  一旦答應了庫德人的條件,那麼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都會自動去排隊的!

  這麼玩下去,別說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部分,就算是聖城遲早都得丟了……

  現在易卜拉辛所能做的,就是不停的催促老朋友交付自己足夠多的先進武器。

  恨不得整個明帝國都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兵工廠,每天都可以交付己方成百上千的主戰兵器。

  反正自己有的是石油資源,這方面堪稱全世界頭一號,完全不需要擔心無力支付貨款的問題。

  對於易卜拉辛的請求,朱慈烺一方面答應會讓大明的兵工廠緊鑼密鼓的生產武器裝備,一方面則是聯繫自己的老朋友們。

  土豪有這方面的需求,誰不感興趣呢?

  一手的或許沒多少,二手的總歸剩下不少吧?

  反之中東那邊的戰況空前激烈,再好的技術裝備拉上去也就是一次性的玩意。

  現在最為高效的辦法就是用龐大的數量優勢去拼光那三個傢伙手裡的一切……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