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什麼的……太遠了!」
高文亮擺手道:「反正這些事情就交給你們了!我只管打仗,經營地方和當官我也不擅長,就不瞎摻和了。🐍♠ ❻➈Ⓢ𝐇υא.ⓒOм 🍓👺
……對了,我給你們推薦一個人,就是我剛剛提到過的高朗,他是旌義縣的坐地戶,我看他向我們靠攏的態度挺積極的。
老呂你們可以委他一個政務顧問,這種地頭蛇畢竟比我們了解情況,也知道下面的朝鮮人在想些什麼。
有他在,起碼不會出現啥嚴重的問題。」
呂建成無所謂的點頭道:「既然是你推薦的,那就讓他當一個政務顧問吧!」
「他可靠嗎?土地和財產都被我們沒收了,肯定會心存怨言吧!」宋維綸接過話題道。
高文亮聳聳肩,「這我就不清楚了,知人知面不知心,管他咋想的?能給我們辦事就行!
大不了讓那些投靠我們的人互相監督,應該壞不了事。」
……
行政團隊的到來,讓旌義縣城內的戶籍登記工作速度大大加快。
傍晚之前,城內所有人都做了登記,並且根據所居住的位置設置了保甲,五戶一甲,五甲一保,分別任命有後輩參加軍隊的長者擔任甲長和保長,負責協助全縣六個街道辦事處執行縣管委會的政策。
第二天一早,趁著火炮還沒到的功夫,高文亮親自帶兵進攻北面旌義縣所屬的另外兩個軍鎮:水支和西歸,
沒用殷人火槍兵上陣,剛剛組建的騎兵連就揮舞著長刀,用幾次衝鋒擊垮了兩個鎮的三百多李朝士兵……其實那都很難稱得上士兵,就是武裝農夫而已。
而且根據俘虜交代,高文亮還愕然得知,按照兵額,兩個軍鎮的士兵人數加在一起應該超過700,但實際上只有一半。
這個空額,也不是因為這幾個李朝小哨長要吃空餉,而是倭寇很久都沒有來了,濟州城的牧使府撥給下面軍鎮的軍餉越來越少,他們也沒辦法,只能減少士兵人數,不然大家都要餓肚子!
這讓高文亮在感慨李朝之腐朽的同時,也堅定了他儘快出兵濟州城的決心!
攻克旌義縣的第四天,24門九磅炮終於到齊了。
高文亮當即下令,東華軍火槍兵一連二連、臨時加強炮兵連、義從軍騎兵連,義從軍三個步兵營,共1409人即刻出發。
目標,70里外的濟州城!
……
另一邊,早在三天前,旌義縣城被藍衣倭寇攻破消息,就被附近的李朝士兵傳到了濟州城。
當時還在城內引發了一場混亂,不少人想出城避災,最後判官申桂時親自帶兵巡邏,才恢復了城內的秩序。
這三天時間裡,越來越多關於這支藍衣倭寇的消息傳來,讓包括金邦三在內的李朝官員們都有些坐立不安。
「倭寇有三艘大海船!」
「倭寇火銃火炮犀利!不能近身!」
「倭寇不是倭寇,是南宋時流亡海外的宋軍後裔!」
「旌義縣半日而破,文縣監親自上城牆督戰,身受八創,力戰而死,死前尤自高聲罵賊!」
各種各樣真假難辨的消息和流言,讓金邦三非常頭痛,而更讓他感到不妙的是,申桂時這個唯一和藍衣賊交手過的人,在折損一半騎兵回來後,就沉迷喝酒,完全沒有振作拒賊的行動。
金邦三雖然是總攬濟州之政的牧使,但是「文班不涉武班」的傳統,也讓他不好多插手軍務,可是眼看著外寇就要打過來了,他也顧不了那麼許多了,直接讓人把申桂時叫到了府上。
「……申判官!賊寇已經侵占了旌義,文道寬殉難!你可有退敵之策?」
剛剛看到申桂時走進來,金邦三馬上就站起來拉著他的手,焦急地問道。
申桂時身上還有一些酒氣,他搖搖頭,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反問道:「牧使大人,您六日前就寫信向全州求援,崔大人可有回信?」
「確有回信!」金邦三為難地道:「但在去信時,本官尚未預料到賊寇戰力竟如此強橫,故此言辭並不急切……崔大人在回信中說將派備邊司的1000兵卒出發馳援濟州,但現在還沒到!」
「備邊司?」
申桂時冷笑道:「20年前的備邊司麾下的兵馬倒是可以朝發夕至,現在他們能在10天內趕到濟州,就已然算快的了!」
說著他又嘆息道:「可我們等不了那麼久了!
金牧使,你可知我幾日前回來為何那般痛飲?實在是借酒消愁啊!
那群藍衣髡髮之賊絕不是倭寇!他們若是真的倭寇倒好了!
倭寇沒有可以連綿不絕射擊的火銃隊形!
倭寇也沒有二十多個呼吸的功夫就發射一次的火炮!
我冥思苦想幾日,也沒有想到破解之發……以千騎衝擊或許有用,但島上並沒有這種可以承受折損一二成後,仍能奮勇衝鋒的彪悍鐵騎!
整個朝鮮也沒有這樣的騎兵!」
聽到申桂時這麼悲觀的話,金邦三徹底慌了,他握住雙手,頭頂腳心不停冒著冷汗。
「這……這該如何是好?難道濟州島就要丟在我的手上了嗎?若真如此,我如何對得起大王?
遼東之變,已經夠讓大王憂心的了!」
他這麼著急,既是為了朝鮮國王李琿,也是為了他自己,如今朝鮮的西人黨正以反對「不背明,不怒金」為名,攻擊主張中立外交政策的大北派大臣,而這些大臣背後站著的,就是李琿這個國王!
如果濟州島在金邦三手裡丟掉,那本來就因為外交立場的問題被孤立的大北派,說不定直接倒台!
連國王的權威都要受到衝擊!
「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申桂時聽到金邦三提起遼東,皺眉想了一會兒,突然一拍手掌,又急又快地道:
「……我曾聽聞薩爾滸之戰中,後金軍在對陣明軍時,就先用步卒推著木盾車擋住明軍的火器,同時以騎兵包抄明軍兩翼,二者交替而行,待靠近明軍本陣,再用盾車後面的弓箭手射擊明軍火器兵,騎兵再掩殺過去……如此,足可破火器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