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三年,明永曆二十八年,也是公元1674年3月10日。被譽為華夏民族邁入現代國家的標誌物,第一份國情咨文在劉磊治下各州城府縣,分別以行政命令與政府公告的形式面向政府和民間正式發布。
這份國情咨文的內容相當有爆炸性,除了劉磊發布的減租減息減稅命令,以及扶植工商業的規定之外,政府宣布將著手制定《憲法》和《民法》,改革政府機構,將收稅權和司法權收歸中書省二千石曹統一管理,在中都官曹建立法院系統,在吏部曹建立檢察院系統,在民曹建立警察系統,以維持各地治安。
隨後國情咨文還發布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其中內容包括建設新型鋼鐵廠,將鋼的年產量提升到二十萬噸,提升工商業產值到每年兩千萬兩白銀,修建水利灌溉工程,修建海防大堤等一系列任務。當然這份計劃此時被多數人看作是吹牛,相信的人並不多,畢竟鋼產量和工商業產值指標實在太高,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中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比起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不靠譜」,真正讓百姓感受到震撼的是最新的幾個政令,第一個政令是建立地方部隊,這一點讓年輕人趨之若鶩,軍餉雖然只有正規軍的三分之一卻也相當可觀了。其最大的優點是就守在家門口,是保衛本鄉本土的力量,每月還有三天假期可以回家,絕對是份養家餬口的好工作。
第二個政令是取消全部厘卡改為海關和常關,稅收單一化以避免重複收稅加重工商業負擔,同時將田賦降低到一成。
第三個政令是開啟全面教育和全面生育政策,具體內容就是在劉磊治下所有地區普及小學教育,讓適齡兒童全部上學。政府提供三餐,若有必要也可以提供住宿。劉磊規定的是全部適齡兒童,若不去上學還要繳納很重的教育稅。
全面生育政策則不是強制的,只是一項鼓勵措施。因為華夏人有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觀念,也不需要太多鼓勵,最多只是表達政府的一種姿態罷了。但凡家中生育第三胎以上的孩子,只要向政府通報,都會獲得五十斤大米和五斤雞蛋的一次性獎勵。雖然獎勵有些少,但對於那些窮苦人來說,這麼多糧食足夠救命了。
這三個政令得到了底層百姓和商人們的廣泛擁護,畢竟這是有利農商的好事情,任誰都會支持的。
只有第四個的政令很讓一些人受不了,當然這就是減租減息政策的執行。這個政策對於貧苦人完全是好事,但對於地主老財,尤其是那些靠收地租活著的地主可就是晴天霹靂了。
一成利息杜絕了地主們利用借款,讓農民背上閻王債的可能,不超過三成的地租讓他們每年拿走農民八成以上收成的日常變成了泡影。也就是說只要農民紮實肯干,人人都能得到溫飽,反而是地主家的糧食恐怕不太富裕了。事實上如果照此執行,地主們都不可能再僱傭足夠的護院了。
劉磊減租減息的原因之一也就在於此,讓地主們僱傭不起護院,從根本上減少地主武裝的存在,可以降低他們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與此同時,土地的利潤被削薄,也能驅使著地主們將資金投入利潤更加豐厚的工商業中,從而刺激漳州府治下各地的工商業發展。當然如果有人腦子不靈,打算跳出來找死,劉磊也不介意殺一儆百。
這份國情咨文兼政令發布一出,頓時成為了街頭巷尾的談資,甚至蓋過了年初耿精忠攻克錢塘縣城,以及康親王傑書被任命為大將軍,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江浙的塘報。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劉磊徹底得罪了他治下的所有地主老財。福建山多地少,能在這裡成為大地主的本就都是致仕官員或者與官府勾結的劣紳,他們可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一些軟弱的地主開始出賣土地,逃離劉磊掌控的閩南地區,那些硬氣的則留了下來等待時機。留下的地主老財們秘密勾結,準備著推翻劉磊統治,重溫昔日的光輝。
劉磊仿佛對地主們的動作毫無所覺,他仍舊在一門心思的宣傳這份國情咨文中的內容,同時熱衷於制定新政策。
似乎仍舊感覺消息傳播不夠迅速,在與呂留良和顧炎武長談過後,劉磊親自登門拜訪了查繼佐。
查繼佐自幼經歷了家道中落和明末的顛沛流離,擔任過魯王的兵部主事積極抗清,也曾經為了自保而首告明史案,結果與顧炎武等好友鬧僵。後來始終庇護他的好友吳六奇去世,家貧的査繼佐不得不在汀州府落腳靠教書勉強過活。
本以為了此殘生的査繼佐沒想到,他七十三歲這一年,還會有個大人物登門拜訪,還是他非常欣賞的一個人。當聽說劉磊親自登門的時候,査繼佐竟然堅持拄著拐杖,在子侄的攙扶下親自出門迎接。
査繼佐想要跪倒行禮,卻被搶前一步的劉磊扶了起來:「伊璜先生不必多禮,我是久仰大名的,今日登門有事相求。」
「小人不敢,査繼佐一介白身,怎敢讓大人有事相求。」査繼佐連忙將劉磊讓入堂內看茶。
劉磊笑道:「我是最關注人才的,伊璜先生才華橫溢,怎可空老於山林?」
査繼佐搖搖頭道:「大人就不必消遣我了,有晚村兄他們在大人麾下做事,我又怎麼可能加入大人一方?我自知罪孽深重,害了好友全家性命,苟活於人世罷了,實在不敢拋頭露面。」
査繼佐看得清楚,呂留良和顧炎武的確仍舊對他懷恨在心,這讓劉磊頗覺尷尬。他湊近些說道:「伊璜先生,我此次前來的確是請您出山的,不過並非在政府內擔任職務,而是在一個很特殊的地方。」
「特殊的地方?」査繼佐不明白這會是個什麼地方。